「裕泰茶館」的王掌柜經營老字號的「三板斧」

《茶館》是老舍先生話劇代表作,它以“裕泰茶館”為中心,選取茶館在維新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抗戰結束後三個不同時期的變化,深刻揭示了社會大眾和企業的生存環境。同時,也分別展現了劇中主人公掌櫃王利發在青年、中年和老年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經營理念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的進程。

“裕泰茶館”的王掌櫃經營老字號的“三板斧”

王利發不想捲入國事當中,尤其在維新變法失敗後,青年的王利發把“莫談國事”的字條大大地貼在茶館的柱子上,可是進入茶館的主顧們誰都控制不住要談談這慌亂的時局和動盪的社會。這時的茶館是這樣的:一進門是櫃檯與爐灶。屋子非常高大,擺著長桌與方桌,長凳與小凳是茶座兒。隔窗可見後院,高搭著涼棚,棚下也有茶座兒。屋裡和涼棚下都有掛鳥籠的地方。可見,老裕泰主要顧客是中年以上的老北京人,尤其是八旗子弟。這時的王利發因循守舊,逢人帶笑,只是一門心思繼承祖業,傳承下去。這時的顧客還是穩定的,雖發不了大財,但也餓不著。

“裕泰茶館”的王掌櫃經營老字號的“三板斧”

進入民國後,除了軍閥混戰,便是學生示威遊行、工人鬧罷工,同時,北京城也逐漸安定下來。這時“裕泰”是碩果僅存的一家了,為避免被淘汰,也改變了樣子與作風。現在,它的前部仍然賣茶 ,後部卻改成了公寓。前部只賣茶和瓜子什麼的;“爛肉面”等等已成為歷史名詞。廚房挪到後面去,專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與藤椅,桌上鋪著淺綠桌布。牆上的“醉八仙”大畫,連財神龕,均已撤去,代以時裝美人——外國公司的廣告畫,還用留聲機唱戲招攬客人。王利發還煞費苦心加緊剝削剋扣李三等幫工。可是,到最後生意還是撐不下去。中年的王利發麵對民生凋敝,生意慘淡,對茶館進行了改良。這時的滿清倒臺,老顧客也漸漸散去,為了迎合新主顧,只好改良,適應時代要求。

“裕泰茶館”的王掌櫃經營老字號的“三板斧”

面對時代變遷,王利發首先改變茶館經營環境,跟上人們的審美步伐。其次,從經營單一化轉向經營多樣化,如辦學生公寓。第三,他還增加營銷手段,如購買留聲機,播放戲曲唱片。其實,王利發的最大一筆生意是投資,購買了秦二爺火柴廠的股份,這樣他才盤下了裕泰茶館和後院。王利發一系列的“改良”措施在當時確實讓王掌櫃感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茶館在夾縫中倖存了些許時日,但最終還是在亂世中被沈處長一幫餓狼霸佔,正如李三的感嘆:“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