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行业玩转小生态,闷声发大财?

一直以来,外界对伊视可眼镜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验光车上门配眼镜、眼镜闪店、自主研发和销售专利眼镜产品。但是对于创始人我来说,那只是比较片面的认识。

你说伊视可眼镜是覆盖全国50座核心城市的“验光车上门配眼镜”?但是伊视可旗下其实一台自营验光车都没有。

你说伊视可眼镜是通过把小微型轮式货架陈列到写字楼大厅、高校寝室楼、商超中岛、图书馆……来卖眼镜?但是,伊视可旗下其实一个自营眼镜闪店的轮式货架都没有。

你说伊视可是销售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的零售商?但是,伊视可眼镜不生产制造一副眼镜,更没有一毛钱的镜架、镜片库存。

没有验光车,没有闪店,甚至连镜架、镜片库存都没有,伊视可眼镜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是什么支撑它运营了近10年?

案例:小行业玩转小生态,闷声发大财?

伊视可验光车上门配眼镜

不过有一点请大家放心,我们绝不是空手套白狼,更不是一家金融P2P的空气公司。我们只是十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和改善一个行业里的几件事情。

第一,传统眼镜行业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第二,用户在眼镜产品上的使用痛点问题;

第三,下游供应链的优质产品输出问题。

我和我的合伙人创业前是国内某最大眼镜集团之一的股东、核心高管。长期为欧美诸多大型眼镜零售连锁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对于眼镜行业从原材料到生产制造,从研发设计到模具开发,从产品到销售等环节的熟悉程度,可能超过我们对自己五脏六腑的熟悉程度。

当我们因为要服务欧洲某大客户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时,偶然发现作为全球最大眼镜制造国、眼镜产品输出国的中国眼镜市场竟然如此低效,用户满意度如此低下的时候,我们才萌生通过创业,来改变这个国内眼镜行业的念头。

首先,我们来说说中国的眼镜生产制造端。

可以说,中国的眼镜制造业属于一个躺着赚钱的行业。因为眼镜制造是一个对产能体系配套严重依赖的行业。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的温州(中低端镜架产品)、深圳(中高端镜架产品)、台州(注塑工艺镜架产品)、鹰潭(温州的延伸)、丹阳(全球镜片制造工厂)、厦门(零配件、模具开发等)等几个地方具备成熟的眼镜制造生态体系。因此,中国眼镜制造所面对的市场是全世界的需求。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工厂当然可以躺着赚钱!

你如果以为哪里的厂房资源廉价、劳动力廉价就能造出一副眼镜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如果没有成熟的工厂配套生态,一副眼镜的成本可能在天上。

正是因为所面临的市场足够庞大,也滋生了行业懒癌。工厂大多喜欢“来样加工”的订单,却从来不自主研发、设计,更不会有任何品牌意识。即使有个别先行者,其策略、套路与其它成熟的消费品行业相比,也是low的可怜。

所以,在中国不缺眼镜,但是极度缺少了解消费者,并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对症研发、设计出好产品的能力。

既然行业缺失这样的能力,那么我们伊视可选择把这个能力捡起来,用心做!

其次,说说用户对于眼镜的需求与痛点。

在这里,我们先不说镜片行业了。因为在全球范围内,镜片行业已经被诸如依视路、蔡司、豪雅等巨头垄断了。虽然他们的制造大多也在中国完成,但是他们紧紧的把研发、原材料专利、膜层技术专利牢牢的攥在自己手中。

我们单说说眼镜架。

很多外行人,或者懒惰的内行人喜欢把眼镜架和服装、配饰行业相比。觉得镜架要走时尚路线。怎么花俏怎么来。甚至很多此类的创业公司还都忽悠到风险投资商的钱了。

而我个人认为,当下的中国眼镜框架市场,用户对于眼镜架的需求,还远没到跟服装、配饰一样,产生普遍的时尚消费需求。还仅仅停留在“温饱状态”。和几十年前的服装行业类似。我们回忆自己小时候,是不是过年了才能奢侈的买一身新衣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服装的需求逐渐产生了“功能需求”,于是逐渐有了休闲、运动、工作等不同的场景化需求。这可以说是继“一年买一套衣服的”温饱阶段之后的第二阶段。再往后,就是第三阶段,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中产生了个性化、时尚性的细分需求。

在第一阶段的“温饱需求”中,人们一年才买一身新衣服,是不是像极了当下大多数人一次配一副眼镜,然后用到坏,再换一副新眼镜?

商业不是纯艺术,可以超前很多年。更不能像某些画家,生前作品无人问津,死后多少年才逐渐成名。所以,很多外行人在实在搞不懂眼镜行业水到底有多深的时候,就开始哗众取宠的拿“时尚”说事儿,简直就是欺世盗名!

我和我的合伙人此前一直是为欧美奢侈品牌眼镜、智能眼镜提供产品研发和设计的,甚至在创业初期也是主要靠销售自主设计的时尚类眼镜积累客户的。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早早的拿款式时尚说事儿“过于超前”的时候,立刻悬崖勒马,回归到“只领先半步”的策略中来。

所谓“只领先半步”指的就是在满足用户温饱的基础上,开始把用户对于眼镜的场景化需求进行切割、细分,并深入研究。去努力发现用户在这些细分场景中,对于眼镜框架的功能本身具有怎样的痛点和刚需。

也正因此,我们研发、设计并积累了很多专利眼镜框架产品。伊视可眼镜第一个推出的专利产品是“AB档防滑眼镜”。主要解决用户在运动出汗时,眼镜容易滑落的痛点。同时,这款产品配合蔡司“成长乐”镜片使用,还能有效的防止儿童、青少年近视度数加深。

案例:小行业玩转小生态,闷声发大财?

伊视可AB档专利防滑眼镜

这款眼镜自推出以来,连续三年多,一直蝉联销售冠军的宝座。占据伊视可眼镜全国销量近60~70%。同时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产品粉丝。通过老客户口碑带新客户,伊视可眼镜更加获得了高峰期70%的口碑复购率,口碑复购周期将传统眼镜零售业的1~3年,缩短到平均6.8个月。

所以,行业不愿意做或者说不会做的产品研发、设计,我们伊视可捡起来做。

第三,我们说说行业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人们总把“眼镜暴利”挂在嘴边。实则是因为传统眼镜零售店的房租成本、用工成本实在太高,才会导致眼镜产品加价率高。产品贵了,人们自然会觉得性价比低,购买欲望就不强烈。继而又影响了眼镜本身的消费频次。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很显然,造成行业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铺面房租成本高!所以,要解决掉这个万恶根源,方案只有一个:去实体店铺。

但是如何去店铺呢?眼镜是一个非标和半医半商的行业。不可能用纯电商的模式去解决。而且淘宝、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多年来的眼镜销售数据也证实了眼镜的确不适合纯电商模式来销售。

于是我们伊视可才从2010年起,测试在企事业单位、写字楼大厅、会务现场、科技园区、高校、美容院、健身房等场所做小微型眼镜闪店。通过资源互换,我们甚至无需为此支付一毛钱的场租成本。因为我们现场发售的产品都是能够直接解决用户痛点的专利眼镜产品,价格又具有绝对优势,再加上现场用户非常精准。一个占地不到1平米的闪店,高峰期一天可以销售七八十副眼镜。更有一些企业闻讯包场。我们有机会把伊视可眼镜闪店开到企业会议室、茶水间……

案例:小行业玩转小生态,闷声发大财?

伊视可眼镜闪店

由于伊视可眼镜闪店的盛行,逐渐有很多老客户希望我们能为他们的家人提供上门验光配镜的服务。于是在2012年,我们又自主研发设计了中国第一台合法的验光车。

验光车的模式就更加简单了,它像极了一家移动的眼镜店。只要眼镜店有的设备,验光车上全套配齐!

依托公司强大的眼镜产品研发与设计能力,吸引了一大批粉丝拥趸。他们可以随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H5官网或者PC官网等渠道,随时随地预约验光车,进而我们的验光车在客户指定的时间、地点到达。现场为用户提供配镜服务。

伊视可眼镜闪店也好、验光车也罢,都是基于传统眼镜零售店的高成本、低效率应运而生的。

最后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伊视可本身没有自营的验光车、闪店,也没有库存,却能玩转眼镜新零售呢?

原因正是在于我们做了传统眼镜零售行业各个环节不愿意做的事情,然而却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继而通过把这几件事情,利用互联网生成一个平台。再把下游的优质制造商、供应链集约到这个平台上。同时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眼镜闪店、验光车的零售模式,输出给愿意参与到眼镜行业的业内外人士。通过品牌化运作,吸引终端消费者关注和消费。如此一来,一个小生态便产生了。

伊视可的眼镜小生态与淘宝、天猫、京东相比,小得多得多。但是别看它小,却是巨头们万万无法做到的。因为眼镜这个半医半商的行业,具有与生俱来的高门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伊视可才有机会得以生存和发展。

如果你也想在你的行业里做一个小生态,闷声发大财。那么首先开始分析下你的行业中,哪些环节的哪些事情是整个产业链不愿意做但是又必须做的吧?欢迎与我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