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晋冀方言」“洋觅子”‘‘倒衩子’’,其实是两码子

「蒙晋冀方言」“洋觅子”‘‘倒衩子’’,其实是两码子

大约在中国的清朝之前,服饰上是没有设计口袋的,古人携带随身物品就两种方式:

A,小巧一些的,就藏在袖内(汉服衣袖宽大,有反方向的倒层,也称倒插或倒衩,可携物)。

B,稍大、稍重一些的用“褡裢”。两端有袋,可扣可系,中部搭于肩。

「蒙晋冀方言」“洋觅子”‘‘倒衩子’’,其实是两码子

后来中国与外国来往逐渐频繁,洋人服饰中多设计口袋,方便实用,大家都争相仿造,最初称“洋褡裢”或“洋口袋。”

后来,京津一带的文人为区别于中国老百姓关于“口袋”的另一种传统意思,就把改良后上衣的口袋直接称为“洋觅子”,把下衣的口袋称为“倒衩子”(与褡裢区别)。

觅:“置物入内,用时可觅”的意思,

(古汉语传承)。

「蒙晋冀方言」“洋觅子”‘‘倒衩子’’,其实是两码子

洋觅,洋人发明的“觅子”

现在的用法正好与古人反了

把袖内的倒衩子设计成下衣口袋了,把“褡裢”设计成上衣口袋了

「蒙晋冀方言」“洋觅子”‘‘倒衩子’’,其实是两码子

“寻”,“觅”是一个意思,现在我们还常用。

例:“刚刚装进洋觅的纸条条,死活寻不见了”

例:把钢磞装进倒插里,当心搞丢了。

(以上词条由梅散人编写,拒绝搬用,特此声明)

「蒙晋冀方言」“洋觅子”‘‘倒衩子’’,其实是两码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