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村人種田養活城裡人」,你同意這種說法嗎?你怎麼看?

張家界小伍


我國九億多農民,無論從社會地位、生活條件,還是勞作的辛勤付出和得到的待遇,農民遠遠不能和城裡人相比;尤其是某些城裡人對農民的歧視,不免是農民心裡產生巨大的落差。“農村人養活城裡人”也在情理之中,也是能理解的。

同樣是幹活,農民風裡來雨裡去,日出而做,日落而歸,收到的糧食只能餬口,隨著種地成本的増加,農民種地根本不賺錢。如遇乾旱、澇災、雷雨有可能顆粒無收,同時辛勤勞作幾十年,到末了養老面臨著巨大的問題,那像城裡人工作環境好,福利待遇高,只要幹一天活就有錢拿。有退休,還有不菲的退休金。

農民賤賣糧食換錢用,城裡人卻拿的是“死工資”。城鄉差別很大,造成了貧富差異,也把“城裡人”或“農村人”區別開來。受苦受累的是農民,享福的是城裡人,不就是過著不完全一樣的生活嗎?農民能不說是他們養活著城裡人嗎?

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造成了城鄉的巨大差異。不論是以前的計劃經濟還是現在的市場經濟,城裡人和農村人都在為國家各自做著貢獻。農民摳土取食,工人在工廠做工。以前農民把自己生產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繳了公購糧,以及以後的“三提五統”;城裡人用自己勞動所得的工資購買糧食而生活,可以說是一種“公平交易”;工廠生產的農機、農藥、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生產力。但是現在的城裡人對農民歧視心理從來就有,好多企業對“農民工”養老醫療保障還是很不到位。農民心裡很不舒服,能沒有“農村人養活城裡人”的怨言嗎?

儘管國家城市化進程加快了,但城鄉差異仍然會長期存在,就一直會有城裡人、農村人的觀念。其實他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鍵是要求得心理上的一種最大安慰。


為生活而提神


有人說“農村人種田養活城市人“,你同意這種說法嗎?你怎麼看?


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大力發展,規模化的農業種植,讓我們國家的農業之路,越來越向發達國家看齊,越來越接近。農業自動化的到來終於解放了農民的生產力,解決了幾千年來種地難的問題。農民在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地裡種植收割等等。

農業機械化種植的好處,不但帶來了高產量,也提高了效率。但是很尷尬的是既然帶來了糧食價格的下滑,在這個什麼東西什麼物價都飛漲的時代,唯獨農民的糧食價格卻持續降低。這難道不是一直以來,國家對糧食價格的調控嗎?糧食市場稍微出現一點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城市人的不安。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民每個季度都會把辛辛苦苦收下來的糧食,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喝,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響應國家號召,完成交公糧的義務。把剛收下的糧食曬乾弄淨交給國家,如果有一點沒曬乾,還要自己在挑回來。國家在拿著農民的公糧,一一分發給城市人、工人、知識分子等等。


每次繳完公糧時,農民的糧食已所剩無幾,每次都吃不到新的農作物下來。可是為了國家的後勤保障和科技的發展,農民在哪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為了國家的發展,無怨無悔的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隨著近幾年國家的繁榮發展,城市人早已不需要農民的糧食,早已不需用糧票,也早已忘記在那個困苦的年代,農民的糧食曾經供給他們多年的生活。


農村早報


提這問題的只是把農村的農民看成勞動者,種糧食才是勞動,城市人都是不事勞動的寄生蟲,但是農民消費的工業品是哪裡來的?是天賜的?

提這問題的也沒有搞清楚,大多數城市人可能就是農民。改革開放時期城市人不過一兩億人口,現在百分之五十多的農民變成城市人,拋開在城市落腳的農民工,現在已經有七八億城市人了。現在真正農村種糧食的只是一個小眾,可能就一兩億人。如果你不相信,你現在去看看,農村還有多少勞動力在種糧食?難道中國這一兩億農民在養活中國的十幾億人?

進入城市當了產業工人的農民工兄弟,你不要再說你還是農民,農民不是一個身份,是一個職業,就是依靠種糧食為職業的那一群人才是農民。

農村種糧食的農民真正比城市從事工業生產的工人辛苦?你還是去問問農民工。農民生產條件艱苦,那麼你去看看產業工人。實際上,農民是現在付出勞動時間最少的那一群人,有機械種收,管理上施施肥,打打藥都可以請勞動力代勞,整個一年的勞動可以說趕不上城市工人一個星期的勞動量。城市工人一個星期的勞動時間是八十四小時,農民一年的有效勞動時間有八十四小時?

我曾經在沿海打工十幾年,一星期勞動八十四小時就這樣幹,而且沒有節假日。沿海大多數企業打工的都需要加班,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我曾經見過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的。我學的是印染,在私人企業搞技術工作,我們的工友夏天要站在四十多度的高溫下工作。落布工要近身面對從烘乾機落下熱燙的乾布,兩眼如果沒有看好疵布,搞不好一天或者幾天的收入就扣完,這就是城市產業工人比種幾畝地的收入高的原因。

中國是從農業社會過來的,種糧食,是以前的主要勞動,所以說勞動人民常常指的是農民。可是,現在農業只是佔經濟比例的百分之十不到,人口也只是一個少眾,說勞動人民還代表的是農民就不全面。農業社會民是食以為天,可是現在再這樣看,像香港日本這些自產糧食不能滿足供應或者根本就不種糧食的國家和地區難道就沒有天了?現在社會是高度分工,任何人都不能所有消費的東西都靠自己生產出來,農民種糧食還需要工業供應生產工具和肥料農藥,農民還要穿衣服住房子,那一樣離得開城市工業?


洋子146465305


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規模化的農業種植讓很多散戶農民受到了影響,尤其是供需關係的失衡,讓農民的糧食和果蔬買不上價錢。在這個物價高漲的時代裡,農民似乎成了經濟發展的犧牲者。現在的農資產品價格一直上漲,但糧食的價格不僅沒上漲,反而出現了下降的局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因為糧食的市場化和國家對收購價的下調,以至於糧食的價格持續降低。

對於“農村人種地養活城裡人”這句話,大家抱著怎樣的態度呢?這句話雖然看起來比較偏激,但實際上這句話一點毛病也沒有!雖然城裡人說糧食是自己親手花錢買來的,但糧食的價格10年不漲反降,在這個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的今天,糧食價格卻一直都漲不起來,說明什麼?農民犧牲了太多的利益,散戶們想要依靠種地致富只是笑話,但他們卻能夠堅定不移的從事糧食的種植中。前兩年農民一畝地的收入可以拿到800元,但近年來受到天災的影響,以至於一畝地的收入只能拿到500元,甚至還不到。

對於500元,城市的白領自然是不會放在眼裡,畢竟一天的工資也就賺到了。但農民種植小麥要8個月的時間才能賺到,種植水稻4個月的時間才能拿到。可見農民是有多麼辛酸,畢竟農民付出的心血太多,其中要經歷翻耕鬆土、施肥播種、除草打藥、收割曬糧等程序,每年需要最少2個月的農忙時間。就算是這樣又有什麼用,農民的收入還是低,想要依靠種地賺錢還是不可取。不僅糧食價格低,農民承擔的風險太大,國家啟動 糧價保護,但對於四等級以上的糧食是不收購的,這些糧食只能賣幾毛錢一斤。

當然很多城裡人說自己也很辛苦,每天也要有很大的壓力,但拿著城裡的工資,和農民的工作調換,有多少人能夠願意?不願意就罷了,但現在城裡人對農民的歧視心理卻從來沒有減少。在過去農民種地還要交納公糧,這些公糧為的就是養活城裡人。現在公糧雖然不交了,但糧食價格卻一直都沒有上漲,農民還是捨棄自己的利益養活了城裡人。不然糧食價格上漲,利益損失最嚴重的還是城裡人。

當然國家自有國家的打算,只希望國家能夠重視農民的養老保障,不要讓那些交納公糧的老人心寒。對此,你怎麼看呢?


新農村的日與夜


說出真實的觀點,我認為誰要是這樣宣傳農民養活城裡人,這就是別有用心的煽動城鄉間相互的不滿情緒,離間工農關係,挑動是非!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從古代起人類就有了分工,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沒有這個分工,生產資料落後,農民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何談養活別人!我國有九億農民,土地也是有限的,沒有科學進步,沒有現代工業的支持,恐怕農民自己也沒有糧食吃吧!美國糧食出口佔世界出口量的10%,才有不到2%的農業人口,我國農業人口太多,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國家免交了農業稅,這是舉世公認的惠農政策,絕無僅有!國家還發放了各種補貼,對農業進行了反補,這在工業和其他行業稅收還有限,國家還不夠強大的情況下拿出這些錢來也經實屬不易了!是不是說能解決了這麼多人的溫飽問題都已經是個奇蹟了!世界都在為之讚歎的同時,真不知為什麼有人還在說三道四。地球人都知道,社會分工相互依賴,不存在誰養活誰的問題。繼往開來,中國農民的生活也只會一天比一天好!希望有些人不要再拿這樣一個低級問題再騙人了,我們還需要一個和諧的發展環境,歷史是不會倒退的!


手機用戶67866280949


工業農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存在誰養誰的道理。

但是先有農業,後有工業,當然就先有農村後有城市,因此說農村人養活城市人也不能說過份。試問哪個城市人不是農村人出去的,即使你不是,你的上一輩也是,或者你的上上輩總會是,因此說我們的前輩養活我們不過份,我也是一樣。

農業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工業促進了農業現代化,解決了人們吃好。因此所有的傳統行業只要是傳下來了,就都有他存在的道理,何況是決定民生的兩大行業----工業和農業。

而這個話題之所以被提起實際上應該是表達了農民對現在的待遇不滿意,而不滿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的父母,種地,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就剩幾千元錢,還沒有國家補助的多,而這恰恰證明問題所在,同時也證明了國家重視這個問題,在給農民補貼。

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別的能力,只能靠地養活靠天吃飯,子女孝順點的還好,不孝順的那是望天興嘆,欲哭無淚。許多農民得病根本就不敢上醫院,報銷後登去門檻費等自己怎麼得承擔一半,現在藥費這麼高,真受不了,靠老人種地掙錢已經行不通,也是國家下一步要抓的重點問題,但是怎麼抓是個學問,千萬別為了幫農民而傷了農民的心,需要人性化體現的多一些。

謝謝!


陳庚子


我是農村人,要說是農民養活了城裡人,一概而論不誰確,九十年代以前是農民養著城裡人,農民向國家義務交糧幾十年,農民自己餓肚子養活城裡人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九十年代以後都是自己養活自己,沒誰養活了誰這一說比較客觀。所以國家現在富強了,就應該反哺農村60歲以上的農民生活,應該有養老退休金。最低應該是城裡人平均養老退休金的一半。


老劉117801651


這種說法簡直可笑,城裡人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嗎?城裡人吃糧食蔬菜是國家給發的嗎?人可以無恥,但不能得寸進尺,三百六十行,你農民是你的職業,城裡的工人也是職業,我從沒聽說工人階級是靠農民養活的,那農民的衣服,日用品,傢俱家電,汽車都哪來的?城裡人有退休金,城裡人也是自己繳納的,不是國家白給的,還有,不要認為全國糧食都是國產的,說的好像城裡人欠農民一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人在這片土地上都有屬於自己的家,你想換環境生活誰告訴你房子就得便宜賣給你的?城裡人的任何東西都沒有白得的。


秦市瀟灑哥


我認為在某些方面可以這麼說,因為有誰一日沒有三次吃飯能話?所為的磚家學者你們能嗎?也須你們會說你們聰明能刨造更多的才富,爭更多的錢,但是如果不是政府部門在調控下你們吃的平價糧油,還有農民交了多年的公糧,為國家建設流血流汗付出了青春年華,到老了幹不動了沒有了生活保障,你們平良心說這公平嗎?你們離開了丶任勞任怨善良的衣食父母什麼都不是。靠洋人,你們只能當漢奸走狗,一個人忘了根忘了本豬狗不如。


15967416201


在我國十幾億的人口中,農民佔了絕大多數。因此在農村裡,就經常說聽到老人說“農民種地養活了城裡人”,對於這種說法,也有人仔細推敲過,這不只是在讚揚農民的偉大,更像是在鳴不平。的確,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生活條件,農民朋友都遠遠比不上城裡人,而在種糧供糧上,農民朋友又是最大的“功臣”。經常有人誇農民朋友的偉大,實際上這種誇獎又帶來了哪些好處?說到這兒,農民朋友的“委屈點”還真不少!那麼這一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

生活質量、社會地位有區別

論生活環境,老一輩的人生在了農村,一輩子沒去過外面,不知道坐飛機、高鐵的感受,而年輕人在城裡打工也始終沒有歸屬感,多數人都覺得自己過客,而多數高科技的東西農村以外的人可以隨時體驗到。

儘管農民的貢獻大,但是在買票、坐車、逛商場的時候,農民朋友被歧視的次數要比其它人多的多,似乎農民=貧窮,久而久之,就連農民自己也覺得低人一等,出門不敢大聲說話,哪怕兜裡裝了錢購物時也不敢抬頭挺胸。

說到工作,同樣是幹活,農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天提著飯罐出去,扛著鋤頭回來,而其它職業的人,即使再辛苦,也不用蓬頭垢面的天天和土地打交道。在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下,農民朋友心裡不平衡:連你們吃的糧食都是我們農民打的,而瞧不起我們的卻也是你們城裡人!

付出和收入不對等

農村人在山裡幹一整年的活兒,收入可能都比不上城裡人幾個月的工資,這也是許多農村人往城裡跑的原因之一。農民農民,真正的靠天吃飯,辛苦不算,還要看老天的臉色,遇到乾旱、洪澇天氣,付出就打水漂了。而城裡人不一樣,只要幹了活就有錢拿。

城裡人拿工資,農村人還得把糧賣掉換錢。在這種情況下,糧食的價格卻也並沒有漲多少,吃的漲價,用的漲價,唯獨沒有經過加工的糧食價格漲幅不大。貧富差距明顯的將城裡人和農村人劃分開了,“受苦”的是農村人,“享福”的是城裡人。同樣辛苦的前提下,過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在這種對比下,農民的辛苦也容易被人忽視掉,所以有了“農民種地養活了城裡人”的說法。

無論是安慰,還是無奈,農村人的生活不如城裡人好是真的。但是換個角度想,城裡人的生活壓力也大,目前農村的發展也在逐漸向城裡看齊,希望這種無奈越少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