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有哪些高逼格的元老级人物?

黑夜-酒-哃荇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汪精卫、蒋介石、陈其美、蔡元培、胡汉民、廖仲恺、吴稚晖、张静江、于右任、李石曾、谭延闿、戴季陶、林森……

国民党元老简直数不胜数,但是,谁人可算是高逼格元老呢?

我们先将孙黄宋汪蒋这五人剔除,孙先生爱聊人生谈理想,黄先生黯然出走,宋先生惨遭毒手,汪先生徒当走狗,蒋先生爱写日记,我自觉得他们五人算不上是所谓的“高逼格”。

当然,对于所谓的“高逼格”我也不甚了解,所以我便说说我认为的两位比较有趣的国民党元老吧。



于右任:小处不可随便。

于右任虽是革命家,但是书法家的名头却更响亮。

于右任生于1879年5月8日的陕西三原,1900年慈禧携光绪逃亡西安的时候,于先生还参与过隆重的“跪迎”仪式。1906年于右任结识孙中山,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于右任任交通部次长。1918年于右任回陕西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直到1922年靖国军解散。1924年倡导国共合作,“合则两益,离则两损”。1930年于右任被推选为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11月飞去台湾。

国民党中有好几位著名的将领在报考黄埔军校时曾得到过于右任先生所写的介绍信,如关麟征、杜聿明、张灵甫、张耀明等人,于右任可算是慧眼识珠。

于右任在任监察院院长期间,据说因为许多人在随意小便,弄得满院子尿骚味“飘香”,实在是不忍卒闻,于是忍无可忍的于右任先生为了警告这帮不讲卫生的“流氓”,提笔写下“不可随处小便”这六个字,然后粘贴在墙上以作公示。

于右任可是鼎鼎有名的书法家呀,拿到他的墨宝藏起来,肯定能成为传家宝。于是,于右任写的那幅警示语被人偷了。

但是,“不可随处小便”这句话不够雅呀,怎么办?这位偷警示语的仁兄也是头脑灵活得很,他盯着这六个字像王守仁格竹那样格了起来,格着格着,突然眼睛一亮,然后将这六个字字剪成一个个单独的字,然后重新排序组成句子:小处不可随便。于是,那句只能放在厕所里如同“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不可随处小便”,瞬间升华成了如同“慎独”那样的警世名言,这时候收藏便没问题了。

1964年8月,于右任先生因病住院。

在于右任临终前,杨亮功曾到医院探望他,并问他有什么事需要吩咐,于右任先是伸出一根手指,然后没过一会又伸出三根手指,杨亮功始终不解其意。于右任当时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对于杨的猜测也只能频频摇头,杨亮功只好放弃。

左宗棠临终高呼“星斗南”,袁世凯临终悲叹“他害了我”,俱成谜题。

于右任的一根手指与三根手指又是何意?



戴季陶:蒋介石的二儿子蒋纬国的爸爸。

戴季陶生于1891年,又是一个字比名出名的人,他名传贤,字季陶,原籍浙江湖州,但是出生于四川广汉。1905年戴季陶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跟随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然后,在日本遇到了同样因为参加二次革命而被迫逃亡日本的蒋介石,顿时引为知己,成为挚友。

在日本的戴季陶也没有闲着,认识了护士小姐姐重松金子,然后决定“为国争光”,对重松金子展开了追求攻势。重松金子很快沦陷,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后来重松金子便怀孕了。

但是,在重松金子怀孕后,戴季陶却跟着孙中山回了中国,他没敢带重松金子回国,因为,他怕老婆。也因为他怕老婆,所以在重松金子生下孩子后,他便将孩子交给了蒋介石。蒋介石也很仗义,我们是兄弟,这忙我帮了!于是,蒋介石收养了这个孩子,取名“纬国”,交给姚冶诚抚养,蒋介石对蒋纬国也始终视如己出。

蒋纬国早年矢口否认自己的亲生父亲是戴季陶,直到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才吐露真相,自己的生父是戴季陶,生母是重松金子。

所以,戴季陶是蒋介石的二儿子蒋纬国的爸爸!


吾与吾国


国民党里逼格高的元老怎么能没有“国师”戴季陶呢?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是蒋介石的“智囊”,他在训政时期担任考试院院长职务长达20年,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了。



戴季陶从小就爱读书,幼年蒙学《大学》《中庸》等中华传统书籍。戴季陶在留学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他学识渊博,精通外语,现在我们学习的关于西方的先进经济发展理论很多都有戴季陶的贡献,他将经典的经济有关书籍翻译成中文。


“自古文人多风流”戴季陶自然也没能躲过去,在日本留学期间,戴季陶和一个日本女人相爱,并且还有了孩子,女人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以后,准备交给戴季陶扶养,结果戴季陶却迫于家庭压力不敢相认,最后把这个孩子交给了自己的把兄弟蒋介石,这就是后来的蒋纬国。

戴季陶一身才起,一世风流,但最后死的却是显得那么落寞。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安排人让戴季陶坐飞机去台湾,然而这位为国民党,为蒋介石宣传一生的男人大概是实在看不下去国民党的江河日下,再加上自己身体不好,于是选择吞服安眠药自杀。


一树梅花一放翁


戴季陶


戴季陶,此公在国民党元老里逼格之高,不做第二人想。


之所以说戴季陶逼格高,不是因为戴季陶有多么深厚的履历,也不是他有多么老的资格,而是因为这个人前半生所支持的,正是他后半生所反对的;当人们对他“反动”的后半生口诛笔伐之际,却不知道,这些批评他的理论知识和理论著作很多都是他前半生亲自进入中国的。


他的一生非常形象的诠释了什么叫“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决战”,而敬他,爱他的人不愿意提及他前半生的事业,因为这未免有自打耳光的嫌疑;骂他、批他的人也不愿意提及他前半生,因为这未免太黑色幽默了点。


而戴季陶本人既然与“昨日之我”决裂,自然也不会把他那些前半生的事情到处嚷嚷,以至于现在的人都不知道。


不知道,如果以后来中国历史舞台上两大主角视角看,说得上在两大势力间都是元老的就只有戴季陶一人。


为什么戴季陶说得上是真正两大势力的共同元老?


这就要从他的留学经历说起。


戴季陶也是清末民初的留学生,不过他和那些混日子留日学生不同,他是正经在日本读大学的人,而且他极有语言天赋,日语说的非常好;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宫岐寅藏曾经跟别人,说戴季陶的日语说的比他这个日本人还好。之后孙中山多次访日,给他做翻译的就是戴季陶。


戴季陶不仅日语极好,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革命的心,他和许多清末有志之士一样,不满清政府腐败和堕落,励志要为中国屹立在民族之林奋斗,所以他很早就主动追随了孙中山先生,不仅如此,他还对当时西方各种主义和理论都很感兴趣,因为他也想从这些主义和理论中找到一条能让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现状的道路。


陈独秀


而戴季陶接触的各种西方理论里就包括马克思主义。


其实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东亚是在日本传播的,原因很简单,日本明治维新更早更成功,所以日本接触马克思主义也更早;在当时中国人还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何物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大批大批的出版各种马克思主义著作了。


其实清末民初,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都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而既然是传入,就需要翻译,这个工作有谁比戴季陶更合适呢?更何况戴季陶和当时所有进步青年一样,试图从各种主义里寻找一条救国之路。


所以,尽管戴季陶对孙中山先生忠心不二,但是他很快也成为陈独秀研究马克思主义小圈子中的核心成员,当年从苏联出发来到上海指导陈独秀的维经斯基和戴季陶在当时都很熟。


在1917年前后,戴季陶发表了大量关于土地革命的文章,可以说从这些文章看,戴季陶经济主张比列宁还左,更接近斯大林,戴季陶认为土地国有制是非常适合当时国情,能迅速让国家腾飞的一条非常好的办法。说实话,戴季陶写的那些论证“土地国有制”合理性的文章,理论水平之高,结合实际之紧密,是后来很多理论过工作者做不到的。


戴季陶一生最被人忽略,也是最出彩的一件事是他起草了最初的党章草稿。


邵力子


张国焘和邵力子的回忆都可以证明,当然,这最初的草稿水平其实也不怎么高,因为模仿照抄的痕迹太重了。


不过戴季陶草拟不久,就因为孙中山反对,他就不再参加陈独秀组织的小圈子活动,专心为孙中山创造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去了,公正客观的说,戴季陶为孙中山发明的“三民主义”理论,其实有很深很重的列宁主义的痕迹。


再然后,他对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感情超过了理智,不是从意识形态,而是从立场上和陈独秀分道扬镳了。之后,戴季陶的人生就非常有意思了,他后半生所支持的,正是他前半生所反对的。


如果我们只看戴季陶在1930年代以后的著作,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带着腐儒气息的守旧知识分子,他的意识形态和主张都那么保守而落后;可谁知道他其实年轻的时候那么“潮”。


正因为戴季陶独一无二的经历,所以我认为他才是国民党逼格最高的元老,没有之一。


克罗采和春天


国民党内高逼格的元老人物很多,像于右任、蔡元培、李石曾等,今天就讲讲吴稚晖的故事吧。

吴稚晖是江苏武进人氏,1903年在《苏报》撰文抨击清廷,1905年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1953年10月在台湾去世。享年88岁。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

吴稚晖虽然是国民党元老,但一生不做官,向来主张自己赚钱自己用,除了国大代表、监察委员外,凡是国民政府发的俸禄,他一概不接受。吴稚晖自奉甚俭,平常衣食,绝不讲究,一袭旧衣衫,总要穿上十年八年。他住的房子,不是官邸,总是饭店的楼上,或者平民区的旧屋,家中陈设简陋,四壁萧条,外人都不会认为这是赫赫有名的吴稚晖寓所。

吴稚晖与蒋介石在一起

吴稚晖日常生活支出,几乎都是他卖字的收入。他制定的润格并不很贵,所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都由楼下的裱画店代为收件,据说吴稚晖每天都收100多件,这个数字颇为惊人。

吴稚晖早上起来就开始写字,大约三四个钟头完成,从不拖延。求字的人当天送纸,第二天下午即可取件,所以声誉很好。倒是楼下裱画店的工作赶不上他的速度,一幅对联至少要裱上一个星期,所以有时只好转送给其他裱画店去干。

吴稚晖书法

给吴稚晖叠纸磨墨的仆役叫阿林,他早早就将纸叠好,用黄纸写上求字者要求的字,然后为吴稚晖磨墨。吴稚晖将润格加收一成,送给阿林,这个数目也不低,阿林非常满意。

吴稚晖为人非常幽默,他曾写过一首关于男女房事问题的打油诗,用他的无锡口音读出,极为押韵、有趣:

血气方刚,切忌连连;二十四五,不宜天天;三十以上,要像数钱;四十出头,教堂会面;五十以后,如进佛殿;六十在望,像付房钿;六十以上,好比拜年;七十左右,解甲归田。

吴稚晖这首打油诗的具体意思我就不解释了,朋友们自己琢磨领会吧。


民国年间那些事


当年的他,和廖仲恺被称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

蒋介石也要叫他一声“七哥”,

重庆谈判的时候,毛主席、周恩来甚至还亲自前往去探望他

后来他的养女和他同宗族的人结婚,生的孩子名叫丁肇中,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他便是丁惟汾。


作为一个经历了血雨腥风的革命者和文人,丁惟汾厌倦了官场,国学素养深厚的他秉承家学,潜心从事学术研究,写了大概50余万字的专著。他常常对人说,“女子最好学医,男子应当学工科,不要成为官场中尔虞我诈的政客。”

丁惟汾是以官费进入的日本明治大学法学系,之后加入了新成立的同盟会,并被推举为山东分会的主盟人之一,负责联络山东省的人。孙中山很器重丁惟汾,当时有句话叫做“唯丁是赖”,毕竟当时400多个日本留学生同盟会元,山东便占了1/8。


武昌起义以后,丁惟汾领导济南学界纷纷响应。辛亥革命以后,丁惟汾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到护法运动。当时黎元洪为了笼络他,还特意给他授勋章,被他断然拒绝。

之后,更是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协助改组国民党。1923年,他担负起了北方国民党的发展工作,第二年便发展了1.4万名党员,仅仅山东一省就有2000多人。由于丁惟汾在北方发展了很多国民党党员,后来有句话叫做“蒋家天下丁家党”的说法。


1928年以后,丁惟汾对蒋介石非常不满,一度关门谢客。蒋介石虽然嘴上喊着“七哥”,但是却心存芥蒂。特别是在丁惟汾的得意门生王乐平被蒋介石暗杀以后,丁惟汾慢慢开始趋向于自保。


日军侵华以后,丁惟汾辗转到了重庆。当时的他只能住在简陋的房子中,旁边甚至还有猪圈。孔祥熙觉得这样有点丢蒋介石总统的脸面,毕竟丁惟汾还是有国民党政府委员等一系列头衔的,于是只能让他搬走。

解放战争以后,大陆一直想方设法挽留丁惟汾。不过由于他讲义气、责任感很强,考虑到自己门生故吏太多,要是他留在大陆,那些人在台湾肯定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最后他还是去了台湾,并以76岁高龄去世。陈毅曾经说过:“他老先生实在不该走,还拍没个养老的地方?”


历史是什么


国民党内部,有一个四大元老的说法。这四个人分别是:

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听历史知事给你一一介绍:

1,张静江。

张静江是浙江人,生于1877年,张静江是一个江南丝商巨贾之家的儿子,这个富二代在1902年担任驻法商务参赞,结识了孙中山,一直给孙中山经济上的援助。孙中山与他私交很好,称他为“革命圣人”(孙中山一贯喜欢给人戴高帽,黎元洪也是圣人)。

张静江和蒋介石的关系更不一般,蒋介石称张静江为“革命导师”。蒋介石入党时,张静江是蒋介石入党的监誓人。张静江在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为革命筹集经费,这时候的蒋介石就是张静江交易所的一个交易员。后来,蒋介石就是在张静江的扶持下,走上人生巅峰的。

2,蔡元培。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生于1868年,只比孙中山小2岁。蔡元培25岁考进士,点翰林,是清末科举制下的学霸。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光复会,主要成员还有陶成章、章太炎、秋瑾、徐锡麟等人。后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蒋介石暗杀,蔡元培醉心教育,光复会分崩离析。

蔡元培在担任民国教育部长和北大校长期间,为我国教育事业和文化更新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蔡元培依旧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事业上,同时希望弥合国共矛盾,制止国民党的滥杀行为和白色恐怖。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年72岁。

3,吴稚辉。

吴稚辉是江苏省常州人,生于1866年,比孙中山还要大3岁。


历史知事


所谓元老者,第一曰资格老,能够算得上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肯定是在辛亥革命前就已经和中山先生一起干提头不要命的买卖的营生之辈。

第二曰活得长,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刀光剑影中走出来,没吃枪子身体还特棒吃饭特香。

第三曰不掌权,虽然名重功高,但江山辈有人才出,后来的国民党都是小蒋和他的门徒说的算,元老们也只能接受被高高供起当活菩萨的命运。

国民党阵营,还真有几个这样的主。

吴稚晖

吴稚晖曾被联合国评为百年思想文化伟人,评价堪高,他是清末举人出身,后来留学日本,和蔡元培一起发动成立了爱国学社,后来慢慢和中山先生尿到一个坑里成了同盟会会员,后来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广者

在国民党一班元老中,蒋委员长对他很是推崇,后来将太子经国交给了吴老,成了帝师。

不过吴稚晖没少骂老蒋,而且经常的公开指名道姓的骂,老吴敢这样是有底气的,因为无所求,后半生他数次拒绝了蒋的高官诱惑,只做学问。

对这样的元老,蒋也没脾气,只能哄着。

不过老吴还真是"爱国爱党\

夜狼文史工作室


活了101岁的国民党元老张群

张群,字岳军,出生在官宦之家。十九岁时,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速成班,录属步兵第二队。他与当时二十一岁的蒋介石同为校友,但蒋介石在炮科学习,两人并不认识。

次年,张群与蒋介石同赴日本学习深造,在东渡的船上两人相识。谈论交际之间,相见恨晚。张群自叹不如,对蒋极为佩服。为此,在日本振武学堂学习时,张群把原来学步兵科改为与蒋介石一样的炮科。期间,张群与蒋介石都追随孙中山而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张群后来官运亨通的契机。
然而军校毕业后,张群没有从事军旅生涯,而是在政学系颇有斩获。北伐时,张群任蒋介石总司令部的总参议,成为蒋最亲近的幕僚之一。张群为其出谋划策、四处游说,极力拉拢党政界各方官员,为蒋介石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尽心尽力。张群先后担任同济大学的校长、上海市市长、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成都行辕主任及四川省主席等职。
对日外交是国民党政权外交关系的四大支柱之一,国民党的对日外交一直是由张群主持。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七十年的中日关系上,我可以说是渊源最久、接触最多的一个……我几乎无役不从。
抗后时,张群负责与中共谈判。作为三人小组成员之一,与周恩来、马歇尔正式签订了双方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然而笔墨未干,内战又重开启。
解放战争后期,张群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及西南军政长官。1949年底,张群到昆明为游说云南省主席卢汉继续反共时,被宣布起义的卢汉扣留。由于卢汉与张群私谊较深,后被卢汉放回,使之逃回台湾。
到台湾后,张群先后任一些如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总统府资政等闲职。
张群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还编著了 “不老歌”“酒经”等养生经验和养生哲学的文章。1990年底,张群病逝,终年101岁。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华民国时期一直作为其唯一执政党。它是以兴中会成立的时间1894年作为国民党的建党之年,建档的具体时间是11月24日。


▲中国同盟会大佬

他的前身是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先生在1911年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其在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统治大陆一直到了1949年。中间经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很多元老根本没能撑到台湾。

所以说想成为国民党高逼格元老的人,其实并不容易。他必须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其一是资历老:最起码也是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时期的人,也就是说跟着孙中山先生打过江山。

其二是进党早:这个早要早什么程度呢?他必须是参与了建党大业,比如说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会议,而且怎么着也是个中执委员吧。

其三是有权利: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没有权利连个屁都不算,只是个老人而已。因为国民党内经常互相斗,没几天就要宣布下野。但是如果你有实权,就算是倒了也得衣食无忧。

其四是真的老:这个老当然指的是年龄,就算是前面三个都拥有了,然而最后你死的早,说什么都没用啊。这就好比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大佬

张静江——国民党的提款机

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其散尽家财万贯只为支持革命事业。孙中山称他是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是革命导师,陈果夫称他是国民党理财第一人,毛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

他与孙中山相识于1906年,他佩服孙中山的反清斗争。两人分别前叮嘱孙中山,你拿着我给你的凭证到日本一家茶社去领钱。两人本是萍水相逢,孙中山并不相信。他只是让黄兴去试,结果领了3万多。

从此之后孙中山每次缺钱都会去找他,两人还定下A、B、C、D、E的暗号,分别代表着1、2、3、4、5万元。张静江每次汇钱都是给的E,甚至有一次还卖了一家茶叶店凑钱。他在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经济方面极大的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数次挽救于危机之中。


▲张静江

他与蒋介石是拜把子兄弟,早年资助蒋介石出国学习。在他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并且让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40多天,完全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黄埔军校校长还是张静江推荐的他,甚至连他与陈洁如的结合,都是张静江的撮合。

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他极力的扶持蒋石获得大权。但是自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两人产生了分歧。张静江渐渐的被排挤出政治集团,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去美国度过余生。去世于1950年,享年73岁,曾经担任过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相当于现在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

于右任——国共合作推进者

于右任曾经中过举人,有感于清政府的腐败,对清政府大批痛批被抓逃跑。后来出国考察认识了孙中山,并且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之后主要负责中国同盟会上海分部,主要工作内容创办报刊,宣传革命事业。



▲于右任(草圣)

孙中山回国之后,于右任一直跟随左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于右任担任交通部次长,后来与孙中山一起辞职。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且提出了两党合作的建议。

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一直推进者两党合作工作。其在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晚年之后被迫来到台湾,一直希望可以祖国统一。在台湾的日子里面,于右任多浸心于书法,去世于1964年,享年86岁。

吴稚晖——一生不入官门的国民党元老

吴稚晖是清朝的举人,曾经与蔡元培合作创建报刊,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后来出国留学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孙中山,并且在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国民党元老的蔡元培、李石增来往密切,后来更是蒋介石的重要亲信之一。

他担任过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在国民党一大上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员。他曾经为孙中山先生起草遗书,在北伐誓师大会上,他把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亲手交给蒋介石。在国民政府制宪大会上,他又把宪法交给总统蒋介石。


▲吴稚晖

但是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与苏俄关系密切,此举会威胁到中国文化,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非常支持蒋介石清除我党人士,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就是死在他手上。其在1949年跟随蒋介石来到台湾,去世于1953年享年88岁。

李石曾——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李石曾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亲李鸿藻是军机大臣,他本人具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早年间一直活跃于国际舞台,在张静江的介绍下,在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在国民党一大上面,他和吴稚晖被选举为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与张静江,蔡元培四人并称国民党四大元老。他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也支持其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在国际上面主要致力于中法关系的推动,其在1949年之后就前往瑞士,在1956年回到台湾,病逝于1973年,享年93岁。


▲李石曾

许崇智——早期奠基人

许崇智早在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他可谓是少年得志,以极少的失败的经历,在30岁前就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领导的粤军,是孙中山先生手中为数不多可以调用的军事力量。

同时他也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他领导粤军的时候,蒋介石在他手下任职,两人后来更是五次公事。然而他成也粤军败也粤军。廖仲恺出事后,当时汪精卫、蒋介石、许崇智三足鼎立。

在蒋介石的排挤下,许崇智离开中国,美名曰环游世界。两年后重新回国,早已失去当年风光。从此之后一直居住在香港,很多国民党人但凡来到香港,都会去拜见他。去世于1965年,距离其定居香港已有26年之久,享年79岁。

蔡元培、林森等人(够高逼格但是不够老)


▲左一许崇智右一居正(与日本人合影)

说了国民党的三个元老了,怎么可以不说说蔡元培。很多人的眼里面,蔡元培都是一位教育家。但是他早在1904年就参加光复会,在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可谓是国民党中元老级人物。但是在国共合作上面,他其实贡献并不是很大,曾经参加除我党的行动,但是奠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蔡元培

下面说的林森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因为死的比较早。他早年间是兴中会的重要成员,后来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加入其中。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被选为民国参议院议长。

在1927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在1928年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副院长以及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接替因为九一八事变下野的蒋介石的位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在1941年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3年因为车祸去世。


▲林森

后面两个更多是“抖机灵”,并不符合我之前提出来的四条,所以看看就算了。除了上面的这些人,还有何香凝(廖仲恺妻子)、丁惟汾、胡汉民、张群等人。如果想补充尽管补充,但是不要忘记那四条前提。


史之策


这道题的核心并非是元老,而是在于逼格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基本上是将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户口查了个遍!基本对国民党早期时期的人物都查了个遍。

呼声最高的是在早年间给予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巨大经费支持的张静江,看来没点钱财想要当个元老都不容易了!

除了张静江之外,还罗列了百科里面有写的国民党四大元老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这几个人纵横对蔡元培了解还是挺多的,但是纵横认为蔡元培和国民党瓜葛不是太大,虽然早年蔡元培创办光复会,是同盟会的构成部分之一,但是后来的发展轨迹上来看,主要还算是教育方面,定义是民主进步人士;

孤客生大佬写的是陈其美,纵横认为陈其美死得太早,还没有成为原来就一命呜呼了,即使陈其美不死,很多时候干的也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事,而且江湖气太重;

实际上这道题的本意我想突出的重点应该不是元老级,而是高逼格!有些大佬虽然资历老,但是并不代表逼格高!论资排辈如果太严重的话就会演变为一种阻碍社会进步的陋习。

这里,纵横要说一下拥有高逼格的元老于右任

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于右任

首先从元老方面来说,于右任早年就是同盟会成员,陈其美落魄之时也是于右任举荐到张静江处才落下脚,基于这层关系,蒋介石后来对于右任也很钦佩。

与陈其美能打的风格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于右任先生一直致力于宣传方面的斗争,早在晚清时期就创办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于右任为交通次长,我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一直秉承“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对交通事业尤其上心,将这样一个位置,虽然是次长(主要是部长不是孙中山能够决定的)也表现了对于右任的信任,孙中山宣布辞去大总统时,于右任也跟着辞。

孙中山后来进行多次护国护法运动时,于右任为了配合孙中山积极在陕西进行活动,组织了靖国军,对当时的北洋政府还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也正是因为于右任的影响力在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的时候,还和冯玉祥一起筹划建立国民军。

孙中山死后,蒋介石为了并称先总理遗志,决定进行五权分立,也就是建立司法、立法、行政、考试、监察五院,进行五权分立,1926年老蒋任命于右任为监察院院长,此后一直到死,都没离开这个位置,主要原因还是老蒋看重了于右任的逼格,拿他当一块招牌,这块招牌挂了半个世纪。

另外,纵横在翻阅黄埔生的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一部分人都是受于右任的影响,所以才积极报名参军,包括陕西籍的学员,基本都是于右任引荐的,包括张灵甫等。

于右任的高逼格

为什么说于右任是高逼格呢?虽然政治上混的水平一般,当监察院院长也大多是摆设,但是于右任是著名的诗人柳亚子曾经将于右任和毛主席的诗相提并论,认为“国民党的诗人,于右任最高明,但篇幅太少,是名家而不是大家”。获得柳亚子的这样的评论,已经实属不易了。

然而,于右任最厉害的却是书法,是货真价值的书法大家,也是诗人,当代对画首推齐白石,对书法则首推于右任,甚至有人拿于右任的字和王羲之进行比较,可见于右任在书法领域是什么水平了。

他的书法被称为“于草”饮誉海内外,很多人都为求其书法,想尽了办法,据说蒋介石在奉化重建蒋母墓的时候,特意请于右任写碑文,可见于右任的书法在当时就已经很有影响力了。

1948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总统当然是蒋介石了,但是副总统按照老蒋民主的思想进行公开选举,于右任作为监察院院长也参与竞争,除了于右任之外,另外竞争的是李宗仁,孙科,程潜,都算是国民党内的大员。

尤其是李宗仁为了竞选成功,更是为每个代表供一辆汽车,并且安排酒店,早晚宴席伺候。

而孙科和程潜也是天天摆酒请客,给代表发纪念品,等等,反正是各种拉拢,只有于右任是拿一支笔,拿一张纸,在家里等着人来。选举前,于右任每天在屋内摆一书桌,放上文房四宝,只要代表来了就送“为万世开太平”条幅,并且放置了签名照片,每张照片上都签有各代表的名字。

别人都是拿钱在竞选,只有于右任是靠声望和一支笔作为竞选的力量,不知道这个逼格高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