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是否应该撤点并校?

鹿邑乡村教师


这个问题其实就在我的身边,听家里说乡里和村里的小学人数越来越少,根本没有什么教师和孩子愿意呆在这里读书,但是每年教育资金投入照样是非常大,听说我哪里有的小学最少都有几十万,多的有上百万的投入,改善各项教育环境和设备。


但是最终因为教师招不来,条件艰苦,所以孩子没有办法选择进城读书,所以也越来越难出成绩,因为优质的生源都进了城读书。所以就算大投入也是一种浪费。所以为了合理使用教育投入和教师资源分配,应该撤点并校,但是也要根据生源分布情况,做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让孩子的读书不存在困难扩大化,只要能够照顾到学生上学难,教师能愿意来教书,撤点并校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节约了浪费的资源,也可以更加集中利用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使更多的教育投入可以更加集中的解决教育困难,那么提高教师福利就少了一些负担,从而优化学校的问题。


所以撤点并校是可以,只要合理计划和规划学校生源情况,照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或许有些同学会上学要走更远的路,但是可以集中资金购买一些校车,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解决这些问题。


思维数学小课堂


关于“撤点并校”,十几年前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工程,许多乡完小和教学点被并入邻近的镇小。这项政策在后来被叫停。如今,十年以前热议的“撤点并校”问题再一次被引向舆论的焦点,只不过上一次的制定者是教育行政部门,这一次的倡导者换成了企业家。对于这一倡导,首先我们应该为这些企业家点赞,因为至少他们在关注农村儿童的成长,并愿意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通过撤点并校,让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这看起来似乎非常美好。我曾经研究过西部地区的一个现象,即很多家长宁愿举债租房,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县城的学校上学。这反映出来的现象很令人深思。基础教育的差距已经到了一个足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境遇。因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企业家会提出撤点并校的主张。从社会政策的视角来看,这里面有着很强的普惠主义的精神和意识,值得赞赏。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一议题背后是复杂的乡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没有点阅历、没有点对乡村生活的浸泡式感悟、没有点系统论的思维,而单凭一腔父爱主义或者是慈善主义的热情是做不好这件事情的。这也是为什么政策制定者会在这一议题上反复推敲的原因所在。作为90年代初的一代,我在镇小上学那会恰逢第一波“撤点并校”的热潮,周边乡村的完小、村小大规模撤并,镇小的规模迅速扩张。我所在的镇小是可以寄宿的,但即便如此,这一进程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许多一年级的小孩连基本的生活起居都还难以自理,饭菜馊掉,甚至尿床的现象都不在少数。高年级的学生则有着很浓的地域意识,拉帮结派,闹出了不少故事。以此窥见,马云的倡导固然反映出其慈善主义的一面,但这一工程的前景如何还需更多的讨论和论证。也就是说,撤点并校要在哪些地区实行,要在哪个年龄段开始实行,有些小孩子还太小,过早地离开家庭所在的村庄不光生活自理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也有可能会对其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如果没有关注到并很好地权衡了其中的各种关系,单凭一己的慈善,很可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frankzju


首先,撤点并校,让那些最需要接受教育的、贫困的农村家庭的孩子上学的机会降低了,主要影响的是广大的农村孩子。

其次,看看广大家长朋友们的建议:

1 撤点并校,最大的弊端是留守儿童最后一点祖父母的爱也被剥夺了!老师给予的爱再多,也代替不了家人的爱!

2 撤点并校决不是心血来潮,肯定也经过了深熟虑。但实践下来也该认真地总结: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是一名从教四十余平的退休教师,深切感受到弊多利少。

3 撤点并校其实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增加了农民负担(父母的其中一个基本要跟随孩子到上学点租房打工,)为了孩子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到就读地买房,支持了房地产,再到学区,教育资源好点的地方,挤破头的买学区房,这是撤点并校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一;

4 有钱的人希望并校,无钱的人希望在家门前就有学校给孩子上学。但对农村的广大平民百姓来说撤并学校是令他们最失望的,不信看现在教育教学的结果怎么样?是骡是马牵出来瞧瞧。问问老百姓,专家同志们!

5 我认为至少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不应该并!并校后要住校,孩子太小了,不能自己照顾自己,而学校又没有生活老师,靠教学的老师去照顾是不现实的,毕竟他们是人不是齐天大圣! 我感觉,今天提倡拆校并校的人,也许明天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6 现在的撒点并校,真的给农村孩子的父母增加了许多负担。有的父母为了孩子,只能跟起到城镇里租房陪读,不仅增加了开支,而且还减少了劳动力。而有的农村交通又不便,每个星期要去接送孩子两次,真的苦不堪言。

7 撤点并校没有给农村的孩子带来一点好处,相反让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那些贫困孩子上学更加困难。撤的都是农村小学,现在小孩读书,从幼儿班到高中都要到县城或乡镇去读,离家少的八九里,多的三四十里,形成孩子读书,爷爷奶奶陪读(接送)发生了极多的交通险情,苦了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国家应加大力度改革。

8 撤点并校整合了教育资源,节约了教育成本,却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学生远离村庄上学,家长接送,不能劳动,一年下来无数个家庭的教育投入难以计算;

最后,个人认为,学生就近上学方便了家长,方便了学生,学生少跑路,少风险,家长少担心,何乐而不为昵?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吧!


游戏大咖王


撤点并校这一行动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时的政策目的在于通过减少农村地区小学数量,集中教育资金和优质教师资源,追求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以此来缩减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基于当时我国农村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造成的学龄小孩数量减少,还有政府的财政压力以及农村师资队伍的短缺,撤点并校这一行为是有它的道理所在。但是问题在于,撤点并校中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于可以说撤点并校这一行为还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我们不否认撤点并校确实有着推行的必然性,但是具体的推行措施却是与政策初衷相互违背。

首先是中央与地方的所求不一,中央推出政策时,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政策传递到地方时,地方政府所思考的并一定与中央保持一致,在原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之下,地方政府会更加倾向于通过裁撤学校来减少教育资金投入,用于其他产业发展,导致撤点并校的速度要大于农村小孩数量减少的速度,从这一角度来讲,撤点并校已经违背了其本意。

第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不公是一个很明显的现实,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农村地区教育设施建设,更需要做的是给农村教师更多补贴以此来吸引更多教师,教师队伍的强大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但是撤点并校之后,只是将农村地区原有的教师重新划分,换句话说,农村地区撤点并校之后教师队伍的扩大,是在牺牲了其余几个村庄的学校后才实现的,但是说到底,这也只是农村内部原有资源的一种重新划分,并不能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的。

第三,撤点并校其余配套政策的缺失。撤点并校之后,儿童的上学地点从原先自家的村子变为外村,除了增加了安全隐患之外,势必也会增加上学费用,在有些地区,由于撤点并校比例过高,有些孩子上学离家太远,不得已只能选择寄宿制,这样又会引起上学费用的增加。另外,有些农村小孩在寄宿时,并不具备自理能力,再加上缺少家庭的关爱,很难说这样的教育环境就比原先在本村内更好。因此撤点并校的同时,也应该要思考到校车等配套设施的配给还有小孩心理方面的教育,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配套措施往往都是缺失的。

因此,我的观点就是撤点并校是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在规划上还是要更加谨慎全面,要均衡各个方面利益,真正做到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韩一军


撤点并校的目的

撤点并校的宗旨是为了更好的集中教育资源。而现实中最残酷的是,政府借助撤点并校清退了无数代课教师,在职教师调往城里教书。一方面,政府不仅节省了财政对于教育的支出,另一方面,又有更多的钱来建设好学校。表面上看,不仅少花钱而且教育资源集中了,皆大欢迎的感觉;实则是对农村教育伤害最大。

农村生源流失严重

原来村里有学校可以上,现在撤走了,要上学得去很远的地方,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障;甚至只能去镇上或者县上,有的学校需要学生寄宿在学校里,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确实负担不起,造成了生源流失严重。很多农村地区的小孩子,小学都没上完就出来打工。

表面上的繁荣

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农村的优秀老师都被调往县城里,在县城里建新学校,学校是好学校,但要想进入学习就没那么容易,要么给我在县城里买房子,要么交几万块择校费再给你进来;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孩子都被送往这样的学校,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有可能面临无校可上的惨状。

我觉得有关于教育方面的决策,不能运动式的进行,一定要进行长期的调研,否则结果就像现在一样,连最基本的公平都无法保证。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撤点并校的后果感觉非常痛心,希望大家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我是学霸数学,欢迎关注!


学霸数学


农村学校 撤点并校,初衷是好的,但是,推行的结果是:农村学生失学率增高,增加了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学生的安全隐患,也给集中后的学校增加了很多负担,农村文化事业一落千丈。从结果上看,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是一种教育的倒退。

1.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政策是一部“好经”,但是,让地方政府“念歪了”

中央制定政策的初衷是撤销、合并分散办学条件下小、弱、贫的学校,就近合并到规模、质量都很高的学校,预防农村学校因资源差距较大而导致的教育质量落后。集中物力、财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地方政府在操作时,合并面积过大,速度过快,并以学校数量少为由,减少了教育资金的财政分配,并校成了地方政府裁减教育资金的借口,已经完全违背了初衷。

2.由于撤点并校的布局不合理,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裁撤掉的基本上都是农村小学,农村原本落后,最初极少有小学配备校车(现在情况相对好些),尤其是山村小学,情况更糟糕,一群农村孩子,一群小学生要在山路中步行上学,早出晚归,安全隐患多多。也有一些孩子选择住宿,低年级的孩子哪里有生活自理能力?饮食安全,出行安全等等,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3.优化教育资源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

撤点并校后,农村教师也都集中到了新的学校,也只是一次任课教师的再分配,教这些孩子的,大部分依然是那些农村教师,优化教育资源的效果应该是大了“折扣”。

4.增加了家长、学校的负担

孩子寄宿,家长的经济负担加重,同样,学校的负担也加重了,都知道,集中办学后的小学老师,既是老师也是“保姆”,因为那些小学生肯本就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由于集中办学面积过大,学生住宿人数超出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宿舍的容积不够,住宿拥挤,卫生条件不达标,容易爆发传染病疫情。

5.对于落后山村来讲,裁撤学校,就等于砍掉了文化建设的“顶梁柱”

偏远落后山村,学校是唯一的文化机构,老师是唯一的文化群体,学校没了,老师走了,农村文化建设也一落千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纪39年代就主张到农村办学,改变国民素质从农村最基层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急功近利的撤点并校就是一种文明的倒退。


王老师教育新视界


农村撤点并校,是大势所趋,是近几年县级教育管理机构的一项重点工作,但是农村百姓大多持反对意见。

就在昨天,在我们县教育局的门口,某镇几个村的村民拥堵着教育局的大门,打着横幅,反对将他们几个村的中学撤掉。

一、农村为什么要撤点并校?

1.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农村学生流失严重,数量急剧减少。

2.学校规模太小,会造成师资、硬件投入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制约。

3.布点太多,国家进行均衡教育验收的话,需要县级财政投入巨大的资金,县财政往往负担不起,或者不想负担,就把教学点合并到已经通过了验收的学校去,从而节省开支。

二、老百姓为什么反对撤点并校?

1.孩子上学交通不方便。很明显,反对的,都是被撤掉的村子的村民,他们说,村子里有学校或者附近几个村子一所中学,孩子走路或者骑自行车十分八分钟就能到学校,现在合并,路更远了,走路太慢太远,骑车骑太远过马路也不放心。

2.小学的孩子太小。合点并校,很多村子就连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点也没有了,六七岁的孩子就得去学校食宿,家长怎么放心?

3.布点学校食宿条件不好。布点学校虽然有学生食堂和宿舍,但条件还是比较简陋的,就拿宿舍来说,没有空调,有的还没有热水,

没有在家里生活条件好。公立学校也大多并没有生活老师来照顾学生,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会受苦。

4.加重了百姓负担。

原本孩子在家吃住,不用额外花钱,但合点并校后,孩子吃饭要付费,每月三四百元的费用对农村有些家庭来说也是一笔额外的负担。

三、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1.交通:能否设校车接送?仍让学生能在家住宿?

2.食宿:条件能否再改善?

3.负担:财政能否补贴一部分?

4.社会:小城镇建设能否跟上?

我相信,如果把教育问题堪称全社会的问题,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合点并校会顺利推进。


七仙女儿说


农村学校是否应该撤点并校。我认为不能盲目撤点并校!

为什么就要撤点并校呢?撤点并校的都是那些农村小学,因为农村小学布点分散,班额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增加学校仪器等配套设施。学校都得到一样的量。但是农村小学的生源急剧减少。有的地方一个班级就三四个人你需要好几个老师去教学。造成大量的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相反一个教师教学三四个班级。教师连自己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更没法发展素质教育!


都对生源少,规模小的学校进行撤点并校实施农村的规模办学!但是这样做弊端多多!

首先,适龄儿童入学就要去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孩子背井离乡,生活极为不方便。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七八岁自己根本就无法解决交通问题。必须有家长来接送,开着农用车摩托车去接送孩子交通非常不安全,带来交通上的安全隐患。

第二,撤点并校后,并入的学校生源人满为患。尤其是好多县城教室里学生甚至五六十人。学校很难容纳不下这些生源。巨大的生源压力给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班级,巨大的学校。有的中小学的规模甚至达到四五千人。这给教学管理,校风建设还有资源分配带来很大的不便!



第三,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由于学校过于集中,也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上学带来不便,不但有安全问题,而且只说上学到了遥远家长需要给孩子去租用车辆。接孩子上下学,另外有接孩子的时间延长可,所以一个家庭要腾出一个长人来去接送孩子。家庭的收入就明显减少。明显给农民增加了经济负担。经济负担加重让一些家庭就放弃了孩子上学。这是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第四,对于撤点并校,有人说应该发展寄宿制学校。但是发展寄宿制学校又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卫生问题生活问题这些都是令人挠头的问题。孩子年龄小管理起来非常的困难!因为寄宿制是不是又给农民增加了高额的负担!再有六七岁的孩子就要远离父母,在学校里独立生活。即使学校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度过12年的寄宿生活。这对于孩子成长是怎样的影响?

撤点并校不是我们我国所独有的。美国也曾经进行过撤点并校。但是执行起来也问题多多,现在美国也在慎重地实行这一政策。对于我们来说撤点并校也应该需要慎之又慎!


松高寻鹤


首先表明我的观点,农村学校不应该进行撤点并校,“撤点并校”是一项非常荒唐的教育改革,它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没有实现其效率目标。


一、“撤点并校”概况

“撤点并校”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这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大规模地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将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据统计,从1997年到2010年14年间,全国总共减少了371470所小学,其中农村小学减少了302099所,后者占前者的比例高达81.33%。因此可以说,所谓的“撤点并校”,主要指的就是撤销农村的小学。


二、“撤点并校”的动机

根据中央在全国范围内的主流宣传,撤点并校的意图是撤销、合并分散办学条件下小、弱、贫的学校,开办大规模、高质量的学校,改善基层中小学生学习环境,防止不同学校间因资源差距较大而导致的教育质量差异。然而,这一政策宣传是有争议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两位学者丁冬和郑风田于2015年1月发表在《经济学》(季刊)的一篇论文(“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还是减少教育投稿?)对国家撤点并校的行为动机进行了研究。作者从政府财政支出中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所占比重的角度,利用1996-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撤点并校在实施过程中受地方政府自利性影响,小学撤并伴随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比重的显著下降,地方政府借撤点并校之机挤占并压缩了教育财政所占比例。

在文章最后,作者总结道,撤点并校本意应当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地背离了它的初衷,地方政府大幅度地撤点并校使得教育资金被其他部门挤占,降低了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政府不仅具有公益性,还具有自利性,利用撤点并校的机会,地方官员在重新分配财政资源时产生效率动机,导致小学经费财政支出占比下降。


三、“撤点并校”的影响

撤点并校伤害了农村孩子的人力资本建设。来自山东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梁超于2017年3月发表于《财经问题研究》的一篇论文(“撤点并校、基础教育供给和农村人力资本”),专门研究了撤点并校政策对农村小孩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作者基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于2012年3-6月在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广西、贵州和湖南等七个省区开展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使用广义双重差分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撤点并校使得个体受教育时间平均下降了0.74年,但是它并未显著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而个体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概率下降了18%;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撤点并校增加了个体的通勤距离,提高了附近建立寄宿制小学的概率;而在未建立寄宿制小学的地区,个体学习时间因通勤距离增加而显著减少,个体的教育水平受该政策的影响下降了1.19年。

作者通过对撤点并校改革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后认为,撤点并交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可能节省的教育经费开支,意味着这项政策的实施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没有实现效率改进。


四、一点感想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教育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那些最贫穷、最没有文化的家庭,也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接受教育,因为教育可以开启智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尤其是对于贫困阶层的人们,教育是他们摆脱贫穷、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的通道,甚至是唯一的通道。

撤点并校政策直接将农村的小学大规模关停,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中断,而农村孩子恰恰是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许多父母不得不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把他们送到城市的学校,这些孩子在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年纪离开父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不但会面临巨大的生活上的困扰、感情上的缺失,而且缺少了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的。也有许多父母,为了照顾在外地上学的孩子,离开自己的家,专门去孩子所在的城市陪伴孩子,而这些父母本来可以在农村老家作为正常的劳动力赚取养家糊口的收入。

撤点并校政策的出发也许是好的,然而有一点我想相关的政策制定者一定忽略了,教育并不需要“高、大、上”,尤其是小学时期的教育,更多的是启蒙式的,教育的过程本身(而不是考试成绩)就非常重要,对于农村的小孩来说,他们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种方便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才是更好的学习成绩。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比较落后,这是一个不容置否的客观事实,然而就是这些落后的、小规模的、低质量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在大学里上学的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包括笔者自己),许多人在中小学时期,都是在农村落后的小学接受他们的初级教育的。再看看许多默默为国家做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看看他们小时候的受教育情况,你会为这年来国家撤点并校的做法感到不寒而栗的。

最后再说一句,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有时候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行走而浑然不知,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手段当作目的,而把目的当作手段。就好比说,经济增长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多的自由和尊严、更高的文明水平,而现在经济增长成了最终目的,这使得我们在其他方面付出了严重代价,比如环境污染、有毒食品、劣质商品。

教育也是一样,我们更需要的是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是更高的考试分数。


常四荒学经济



农村学校是否应撤点并校,要看当地实际情况。笔者当地自2000年开始,逐步试行撤点并校。到目前,高中学校已全部撤并至城区,一般乡填只保留1处初中,驻地设一处完小,另规划2~3处片区小学;大的乡镇、生源充足的,适当增加,收到明显成效,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撤点并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1、生源不足,严重浪费资源。

原校址是在生源充裕、方便就近入学的原则下规划设置的,是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的。随着出生人口逐渐减少、城镇化步伐加快,多点零星设校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2、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随着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有重点地规划设点布校,新建或改造校舍,提升标准档次,就成为现实必然。教学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和图书影像资料也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汇集整合了师资力量,优化了教育资源。

3、交通食宿条件具备。

当地已村村通柏油硬化公路,校车充足方便,绝大多数学生家庭都能接受。乡镇驻地学校均建有达标的学生食堂,有供寄宿的学生宿舍,配套齐全,管理规范。

总之,撤点并校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教的教育改革,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稳妥推进。也要为可能的人口增长和生源增加留有余地,不可操之过急、千篇一律、一哄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