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请给老师一把戒尺?

原题:关于打孩子

为了孩子,请给老师一把戒尺?

现在提倡赏识教育。孩子大小都打不得。法律也有明文规定,祖国的花朵只能爱护,不能打。

而实际情况是:温室中能养出好花?有时候,孩子也真该打。

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能打?打在孩子哪个部位?都是有讲究的。

打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大家都知道,不能打孩子的头。不能打孩子的脸。该吃饭时不能打孩子。睡觉前不能打孩子。大庭广众之下不打孩子。家长、老师有气不能拿孩子当出气筒。

为了孩子,请给老师一把戒尺?

我童年曾经挨过一次打。一天吃过早饭,我的祖母要去走亲戚。我是祖母的小尾巴。平时祖母走到哪,我跟到哪。可是那天几个弟弟妹妹也争着要去,闹哄哄的,缠着祖母不能动身。祖母又带不完,心急火燎。我明明知道。我的母亲跟我商量半天,我很任性,一点也不变通,把一贯好脾气的母亲惹怒了。她闪电般把我拉到堂屋,用门插板拌上门。防止我的祖母过来袒护我。母亲从床下找一只塑料鞋,高高举起,一下下狠狠打我的臀部。我大哭,喊着奶奶。奶奶推不开门,干急,进不来。母亲累出一脸汗。眼里含着泪水。打马骡子惊。

几个弟弟妹妹乖乖地跑到一边玩去了。没有一个再敢缠着奶奶,不松手。从此以后,我的母亲再也没有打过我。这次挨打我的确长了记性。臀部疼得几天不能坐板凳。长大后,我遇事学会了设身处地着想。不是自己想怎么就怎么,目中无人。

为了孩子,请给老师一把戒尺?

外甥女的孩子莹莹一岁半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我家走亲戚。小小的孩子也会生气。她想要的东西,妈妈没有给她。她竟用小手狠狠地撕她妈妈的长发,疼地妈妈掉眼泪。在旁边的爸爸看见了,用眼瞪莹莹。莹莹笑笑,仍不松手。爸爸抬手在莹莹臀部打一巴掌,留下五个血红的手指印。莹莹很快松开了手,不好意思地看着妈妈,竟没有哭一声,只是撇撇嘴,尽管她好哭。

莹莹平时都是奶奶看着。有一次,奶奶抱着莹莹出外玩,莹莹用小手挖奶奶的脸。奶奶讲道理莹莹没有一点反应,奶奶拧莹莹的脸。只拧一次,莹莹就记住了。奶奶的脸挖不得。妈妈的脸挖不得。爷爷、爸爸的脸也挖不得。小朋友的脸也挖不得。小孩也是试着水趟。现在莹莹即使十分生气,也不敢再撕妈妈的长发。

我儿子十岁时,一天周末下午在家做手工,我的丈夫非拉着他去听英语讲座。一个外语辅导班办的。儿子不去,像我小时候一样拗。丈夫拳打脚踢。儿子一声不哭,一言不发,蹲在墙角挨死打。我下夜班在家睡觉。丈夫管儿子我没有发言权,靠边站。

丈夫扫兴出门。接着,家里发生了地震。儿子摔碎一个墨水瓶,打烂一兜鸡蛋,砸碎一个盘子、两只碗,大米撒一地。家内一会一片狼藉。一个被打错的孩子失去了理智,简直就像野兽,嗷嗷叫着。此时,我十分冷静。无语。起床,走出家门。去逛大街。一直逛到晚上六点钟才回家。

我进家门。儿子已经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开始给我道歉。我正好抓住这个机会,指出他的错误。一个心平气和的孩子能接受严厉的批评。待我做好饭,丈夫回到家。父子俩围在餐桌边吃边说着,高高兴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天空一片祥云。

打错孩子,后果多么可怕!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强,简直像一座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家长、老师应该明智,循循诱导,不能急功近利。

现在,合格的父母好做吗?急功近利行吗?老师好当吗?

为了孩子,请给老师一把戒尺?

绝大多数家长不敢打孩子,不愿打孩子。不舍得打孩子。绝大多数老师更不敢打孩子,更不愿打孩子,更不舍得打孩子。一部分孩子惯得不知天高地厚,顶撞老师,甚至伤害父母、老师。

家长、老师的生命没有安全保障,谈何培养优秀的下一代!?

《岳飞传》中岳飞的老师周侗打学生。那些富贵的子弟,老师不打他们。他们打老师。轰走老师。后来只有严厉的周侗老师才能把他们教育成人。

我的祖父读过私塾。先生是我们本家的长辈叶正福,对我的祖父十分严厉。祖父的字只要写歪一点就挨铁戒尺。小手常常被打得发肿。不过没有影响祖父练出一手好字。祖父满腹经纶,淡泊,不求功名,平易近人,至今在我的故乡德高望重。严师出高徒,一点不错。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社会的安定。法律应该赋予老师每人一把戒尺或者一根电棒。该出手时一定得出手!孩子该打时一定得打。赏识教育无法代替。当然打孩子是下策,也不是万能的。但打孩子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和赏识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为了孩子,请给老师一把戒尺?

作者简介:叶小平,女 原名:叶俊萍,笔名:叶李芬芳,河南省宁陵县人,河南华成毛纺有限公司上班,商丘市楹联诗词协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读书,喜欢写文章,作品发表在《梁园报》、《商都诗刊》、《南湖诗刊》、《葛天诗刊》、《豫苑文风》、《西楼文苑》、《金陵文学家》、《北方写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