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長團結起來有多拼?孩子從小到大的學習資源全有了

看點 教育的改變和完善只能發生在學校裡嗎?美國、日本等地正悄然興起的“學習社群”證明,社區一樣可以做到。基於移動互聯網和居民的自治,社區為家庭提供瞭解決孩子學習後顧之憂的新方式。專注於教育信息化和國際比較教育研究的秦嶺老師,介紹了自己在美國研修時瞭解到的情況。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身邊也能構建出真正互利互惠合作的學習組織,幫助孩子們擁有更好的未來。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在一起學習,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特別是在“二胎”政策落地、家庭教育日益被看中的今天,相信不少家庭都渴望在身邊能有同齡兒童共同學習成長的空間。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對歐美、日本等地區悄然興起的基於地理位置信息(LBS,location-based system的簡稱)與網絡社交的社區學習綜合體——“學習社群”的觀察與思考。

所謂“學習社群”是指通過社區居民自發組織、通過網絡社交與基於地理位置信息開發的社區app,整合社區及各方資源、主要服務社區內的孩子學習的學習自治組織。

這樣的學習自治組織,類似中國古代家族內的宗學或是私塾,只是後者是基於家族血緣為紐帶,而“學習社群”是基於地理信息系統(LBS)與社交網絡所構建起的。不同於基於血緣的家族學堂形式,“學習社群”的存在依賴於社區自治與居民的共建共享,也就是所謂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

其實,LBS並不是一個新技術,我們熟悉的點評、外賣等應用中就是利用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為我們提供相關服務,不少如“市民雲”等政務生活類app或者微信小程序也會調用地理信息為相應地區對象提供服務。社交網絡更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微信內的“附近”、閒魚上的“魚塘”就是兩者結合的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典型應用場景。

不過,在紐約、東京等地區出現的“學習社群”這類學習自治組織,或許會讓我們找到移動互聯網技術幫助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新思路。

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 i-care”

“i-care”學習社群的發起人,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LanceShao(以下簡稱Shao)認為“學習社群”具有以下三類特點:

  • 首先,學習社群是基於社區這一地理信息屬性,強調充分利用社區內資源滿足社區內兒童提供學習、社交的需求;

  • 其次,這樣的學習社群具有很明顯的社區自治屬性,以公益組織的形式出現,當然社區自治同樣需要政府基層管理部門的支持與參與;

  • 最後,這樣的學習社群基於“互助共享”的理念,社區內的絕大多數成員都有自覺參與社群構建的意願和行動。

“要構建起真正的互惠互利合作的學習自治組織,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分享和自律管理的理念,也就是常言所說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Shao認為“i-care”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樸素的原則基礎上。

“i-care”絕非簡單等同當下不少家長所謂的“眾籌私教班”的形式。“i-care”不僅提供學前段、小學段的晚託班類看護服務,同樣也提供高年齡段學生的學習指導與社會實踐服務,更能結合社會教育資源,與公益組織、教育企業甚至大學研究所合作,為學有特長的社區兒童青年提供進一步學習實踐的空間,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生態圈,滿足社區內家庭對於孩子層次不同、內容豐富的學習需求。

“i-care”建立於2015年,位於當地的新興華人社區,社區內有120個家庭,其中4到16週歲的兒童有近100人,120個家庭當中有60%以上有家庭成員在家工作或是專職家庭工作。

社區家庭主要是二代華裔、80年代後新移民家庭,經濟情況在當地家庭中屬於中等偏上,家庭成員主要從事大學教學、工程設計、信息科技等中高收入職業。

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

“i-care”的組織架構分為三層:Presby(長老會)、Volunteer(志願者)與L-mate(學伴)

  • “長老會”是這個組織的核心領導力量,其成員由社區內的教育專家、社團領袖等構成,負責整個組織的日常管理,制定社區當中的組織模式和框架,協調組織大型社區學習活動。


  • 志願者,是組織的主體力量,主要是來自於社區內的家長群體,尤其是家庭內專職撫養孩子的家庭成員,每一個家庭都很樂意在這樣的社區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 學伴,類似於美國學校中的“兄弟會”、“姐妹會”。學伴體系,主要是社區內的高年段青年或是家庭中已經進入大學的成員。這些青年認同學習社群的理念,幫助社區內低齡兒童,尤其是同所學習中的低年級學生更好適應學校生活,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i-care 學習社群帶來了什麼?

“i-care”通過定製社區服務app與facebook向居民提供提供以下四類學習自治服務:

一 社區看護互助網絡平臺

通過平臺發佈拼車上下學、學前兒童看護服務互助等服務信息,方便家長之間溝通“組團”。儘管美國當地的兒童看護服務市場很發達,但隨著近年來人力成本上升與社區安全因素的考慮,社區內的家庭更偏向由家人接送與看護。

藉助“i-care”提供的網絡社交平臺,不同家庭可以靈活進行協調,家長輪流接送、互相補位,不僅安全有保障,而且隨著彼此熟悉,不少拼車家庭之間也更容易構成“學伴”關係。這樣的資源共享,不僅有助於提供學生安全通勤與兒童看護服務,同時也促進了鄰里關係的和諧。

二 “學伴”服務中心

所謂“學伴”,往往是由社區內高年段學生或是家庭成員中的大學生,為社區內低年齡段學生提供學習生活指導,類似傳統家庭中哥哥姐姐對弟弟妹妹的輔導教育模式。

“學伴”除了可以在雙方家庭中進行交流,社區內還有專門的服務中心,除了提供“學伴”資源,還提供活動室、工作坊與閱覽室。“學伴”關係的雙方,可以協商服務報酬,也可以交換彼此資源,不少家庭中會出現哥哥是另一個家庭男孩的學伴,而妹妹接受另一家庭女孩的學伴服務。

“學伴”服務中心不僅提供信息配對,還會不定期由“長老會”指派的專業人員對“學伴”服務進行管理監控,提供教育專業意見。

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

三 “學習資源中心”

這類服務主要是面向高中階段學生提供社會服務、職業體驗的資源以及為學齡前、小學低年段家庭提供專業教育資源。不同於國內不少地區出現的商業性早教機構與職業實訓基地,這裡提供的學習資源是社區內家庭成員無償提供的(有時酌情收取材料費等)。

利用推特、臉書等平臺的社區活動功能,利用地理位置信息進行推送,不少資源提供者還會利用谷歌教室(谷歌推出的在線學習平臺)或是Flipgrid(微軟推出的以短視頻分享互動為特點的在線學習平臺)進行線上培訓或分享。這樣的資源交流平臺,讓社區內學生有機會體驗到更多社會生活的精彩。

例如週末A家庭提供一個20人博物館參觀活動,邀請社區內有8-14歲家庭共同參與,這個資源因為A家庭成員是一名藝術學教授,所以不僅能為參與者提供講解服務,而且還能因為該家庭成員的人脈資源,參與者有機會參與博物館內的一些VIP活動。

又如社區內有不少學生想了解紐約地鐵交通的管理和運營,社區內恰好有一名在MTA(紐約地鐵運營公司)工作的高管,他為社區學生提供了一個企業開放日活動,滿足了孩子們的需求。

這裡,所有的學習資源都是社區內家庭熱情提供,每次活動的精彩記錄也會在社區網絡平臺與線下社區活動牆上進行展示,“長老會”每年也會對優秀資源提供者進行表彰,並邀請其加入“長老會”。

四 “社區青年英才”支援計劃

社區青年英才的培養猶如古時大家族中培養骨幹子弟,只是這裡的“社區青年英才”在享受社區提供的資源同時,也須承諾回饋社區。這裡的青年英才培養,更注重為學有所長的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專業的指導或是相應的資源。

例如B家庭的孩子顯露出在植物學研究方面的天賦,“長老會”通過社區內資源的整合,與學生家庭協商後,聯繫相關研究機構為學生提供深入學習的機會,並幫助其考入相關大學進修相關專業。這裡,“學習社群”提供的服務是免費的,不過在和受助人及其家庭協商中,要求學生及其家庭能為“學習社群”提供一定的資源反饋。

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

i-care可以取得更廣泛的成功

可能不少人會認為“i-care”有點烏托邦的味道,作為發起人之一的Shao也坦言,“i-care”的確有著許多先天優勢:新社區帶來的新環境、整體較高的居民素養、社區原有自制管理委員會全力支持、來自社區學校資源的大力支持、媒體報道帶來的商業贊助等等。

但Shao認為,“i-care”今天的成功同樣是必然的,首先得益於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社交媒體、移動學習的出現讓人們更容易參與這樣的學習自治活動;同時基於LBS能夠保證服務的真實與有效,也保障了資源提供者的隱私與安全。

Shao還提到,“i-care”的模式與經驗,也正在紐約其他地區得到一定程度應用。即便是在一些低收入的社區當中,雖然不能提供“i-care”這樣的全方面服務,但利用社交媒體與帶有地理信息系統的社區服務app軟件,諸如安全拼車接送上下學,學前段學生的保育和低齡學生的課後晚託班等社區互助活動也得到了較好地推廣。

Shao曾經到訪過上海,他認為如果在上海開展類似“i-care”這樣的學習社群,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 首先,社群的構建離不開社區基層自治組織的支持,也就是說社群的構建需要有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與;


  • 其次,社群不排斥商業化的學習培訓公司參與,但社區教育資源更多應來自社群內的學生家長與學生志願者,互助共享始終是社群的核心精神價值;


  • 最後,社群的管理與評估,除了社群自身的“長老會”類組織之外,還應有第三方對社群活動場地安全監管、社交媒體管理、社區服務app開發運營、學伴能力評測與社群心理指導等方面進行評估監管。

對於“學習社群”的美好願景,我相信只要社區內絕大多數家庭能本著一顆公心,本著資源共享,本著相對的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待社群內的問題,類似“i-care”這樣的“學習社群”離我們並不遙遠。

當今的中國,在血緣維繫的宗族社會瓦解的當下,我們應當關注利用社交媒體與帶有地理信息系統的社區app來構建類似“i-care”這樣的學習社群,推動社區學習自治的新模式,期待來自政府與相關教育企業的關注與研究,期待有更多的朋友能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想法。

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
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
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

以色列教育部推薦產品

真實的編程語言+循序漸進引導式學習

來 CodeMonkey,一天讓孩子愛上編程!

限時免費,掃碼加入

美国家长团结起来有多拼?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源全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