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目標把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升到新境界新高度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國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當今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要保證中國承擔更多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同時大大拓展國家利益,就必須提升軍隊建設水平,增強履行使命任務的能力。基於此,習近平同志上任伊始,便站在歷史與時代的高度,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提出了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的強軍目標。這一目標應契合時代發展、民族精神脈動和廣大官兵的價值追求,能產生巨大牽引作用。強軍目標應當是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的核心,是取得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的原動力。

(一)實現民族復興要求擁有強大國防

強軍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和國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設質量和效益,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力爭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實現這一目標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可以看出。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他提出了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也可以說是強軍夢的本質屬性,即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在認識強國夢與強軍夢的關係問題上,他同樣為我們作出了深刻闡述。2012 年12 月26 日,習近平同志擔任軍隊最高統帥後第一次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就明確指出:“黨的十八大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的強國夢,對軍隊來講也是強軍夢。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強國夢就難以真正實現。”這不僅指明瞭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努力方向,更重要的是闡明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邏輯關係。強國夢和強軍夢互促共進,相得益彰,有機統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在強國的總體佈局中統籌謀劃、同步推進。只有按照強軍目標,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

強國必須強軍,大國領跑世界必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縱觀人類發展史,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一定是綜合國力達到了引領世界的程度,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強大軍隊,甚至軍隊的失敗就是國家衰落。

“無敵艦隊”讓西班牙稱霸海上,英吉利海峽一場海戰讓英國和西班牙兩國角色互換。今日俄羅斯的世界話語權,很重要的一部分源於強大軍事力量。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霸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正是有這樣的規則和規律,決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在各項建設中著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

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但應對各種挑戰卻是必然的和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習近平同志在國際舞臺上一再向世界傳遞的信息,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如一再強調“命運共同體”“中國夢與美國夢是相通的”“跳出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等。到歐洲國家幾乎都如數家珍地列舉那裡產生的思想家、文化和科學大師。所有這些都意在闡明,世界只有在共創文明的道路上,才有可能實現世界和諧。儘管如此,我們也必須看到,世界尚未進入大同社會,政治、經濟、文明的衝突仍然很頻繁、很劇烈,遏制中國的力量還很強大,這就決定了,不能放棄文明發展道路,但同時必須具備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特別是軍事領域挑戰的能力。一定意義上,遏制軍事挑戰的能力越強大,越能夠把世界引向和平。

只有具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敗於任何挑戰者的軍事實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才擁有可靠保證。當世界文明發展到今天,尤其世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在現存核武器足以消滅人類許多次的情況下,大規模戰爭的確不會輕易爆發。問題在於,今天的社會乃至世界已經形成高度關聯體,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決定了,即使是一次不大的作戰失利,一次局部戰爭的失敗,都可能產生國家動盪,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從世界範圍內的每一次局部戰爭的後果看出來。這就是說,即使其他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發展期,處於上升階段,只要發生一定規模的失敗,都會衝擊到思想和精神領域,這時,即使不會瓦解國家,至少也會導致社會動盪,進而遲滯前進步伐。這也是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原因。

(二)國家利益拓展要求強大國防和軍隊予以維護

2012 年12 月26 日,習近平同志第一次主持軍委擴大會議時強調指出:“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推動軍隊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努力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這已經表明了軍隊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最重要的保證,同時說明國家越發展,經濟規模越大,越是需要更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

當人類活動的利益溢出陸地邊界向其他不同領域延伸之時,國家利益的概念也有了新的拓展。我同意黃崑崙同志關於“凡屬中國利益,解放軍都應垮界全球捍衛”的觀點。當今時代,國家利益已經超出傳統的領土、領海和領空,向海洋、太空乃至無形的信息空間拓展,這些領域的利益成為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領域的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國家安全所涉及的範圍,不僅侷限於傳統的“領土邊疆”,更擴大到國家利益發展的“利益邊疆”。作為全球化時代的特殊產物,“利益邊疆”並不是一個具有地域性指向的概念,而是指國家利益在某一個特定的時空內劃分的界限和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華民族百年的抵抗外侮、救亡圖存的偉大勝利。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仍然面臨大規模外敵入侵的現實威脅,強調“井水不犯河水”,維護國家的生存權,成為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戰略的重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融入世界,“井水”與“河水”,“江水”與“海水”界限越來越模糊。既要維護傳統的“領土邊疆”,又要維護國家的“利益邊疆”,自然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堅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國家利益的邊界必然隨之向外延伸。進入21 世紀,我國對海外能源、資源和市場的需求和依賴程度都在上升,保持正常的對外經濟交往和聯繫,維護能源、資源供應和運輸通道的安全,保護公民和法人海外利益、海外僑胞的正當權益,都是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問題。充分認識和切實維護國家“利益邊疆”,是確定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這些都需要國家軍隊展開正確的行動進行保護。

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帶來了國家利益的不斷拓展,要求國防經濟建設從關注生存利益向關注與維護國家發展利益轉變,從關注三維國家主權向多維國家主權轉變,從關注傳統安全領域轉向關注日益多元的安全威脅轉變。因此,在戰略指導上,應堅持國防經濟與國民經濟相協調,實現從“生存型”向“生存+ 發展型”的轉變;在戰略目標上,堅持以信息化建設為牽引,強調“遏制”和“打贏”並重;在戰略部署上,兼顧未來軍事鬥爭需要,重點提高維護海洋、太空和電磁空間安全的能力;在戰略手段上,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路子,強化應對多樣化的軍事行動任務的能力。

現在,國家安全問題的範圍和領域不斷擴大,軍隊擔負的職能任務不斷拓展,軍事力量的運用日益常態化,運用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只有從戰略上更加註重運用軍事力量和軍事手段營造有利戰略態勢,才能最大限度預防危機,積極化解和控制危機,遏制武裝衝突和戰爭的爆發。沒有這個“底線思維”,和平與發展就沒有根本的保障。

(三)落實黨和國家意志要求強大國防和軍隊奠基

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新興國家的崛起,西方國家認為自己主導制定的遊戲規則受到挑戰,“奶酪”將被重新分配,因而加以排斥和遏制。這顯然與時代發展不相符。習近平同志基於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和要求的高度,強調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當今時代,各國利益相互交融日益深化,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形勢發展表明,合作共贏方為應對全球重大危機和挑戰的必由之路。唯有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實現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避免片面追求國家或國家集團自身利益最大化,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好各國的利益,確保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為推動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作出了積極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同外部世界開展了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國本著合作共贏的精神,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全方位推進對外友好合作,同世界的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日益加深,既為自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又為世界的繁榮穩定作出重要貢獻。習近平同志擔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以來,一再向世界闡發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其“開創文明”的新政治觀已經清晰,開始引導中國的發展方向,同時不斷強化對世界的影響。

2013 年6 月7 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與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會晤時指出:“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特別是在2016 年9 月G20 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明確強調:“中國倡導的新機制新倡議,不是為了另起爐灶,更不是為了針對誰,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目標是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開幕式上,進一步闡明支撐中國主張的清晰理念: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作為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中國真誠希望與其他國家一起,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完善、更符合世界生產力發展要求、更有利於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由此可見,中國夢的深刻內涵不僅包括中國實現自身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包括實現一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和諧世界。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中國一心一意辦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為世界作貢獻。

隨著中國不斷髮展,已經並將繼續盡己所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各國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關係結構。習近平同志就曾多次指出:“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a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對內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對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這不僅能夠造福中國人民,而且可以造福世界各國人民,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夢互融共生。

我認同任天佑同志的觀點,認為雄厚的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倘若沒有相應的國防實力和軍事能力作後盾,經濟實力再強大,也難以避免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應當看到,在相對弱小的軍事實力條件下,國家越是富甲四海,就越會引來貪婪的目光和入侵之禍。我國北宋時期經濟社會高度發展,但由於“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終致王朝覆亡。鴉片戰爭前,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1/3,但軍事落後,數十萬軍隊竟被數千英軍擊敗,國家很快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歷史昭示我們,能戰方能止戰。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支撐,和平發展只能是一廂情願。

中國和平發展、實現強國夢的過程,必將是全球戰略格局重塑的過程,也不可避免地會成為矛盾的集中點、聚焦點。當前,我國安全環境更趨複雜,安全問題的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顯著增強,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挑戰新要求。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包括釣魚島、南海諸島在內的海洋主權之爭逐漸凸顯,國家安全面臨的各種風險增大。在這樣的情勢下,以實現強軍目標有效應對大國崛起的阻遏效應,化解各種複雜矛盾和嚴峻挑戰,是實現強國夢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主席指出:“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中國日益體現了以捍衛世界和平為己任的大國擔當精神。維護世界和平,是中國軍隊不變的追求。隨著對外開放,中國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作為世界負責任大國的仁義之師、文明之師,中國軍隊需要與世界接軌,適度的透明對於潛在的對手而言是一種威脅,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軍隊建設正從往昔的神秘逐步或大踏步邁向透明,展現的是軍事實力的提高和對中國道路的自信。習近平同志在建黨95 週年的重要講話中,著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著眼適應當前複雜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提出強軍目標,就是建立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新形勢下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創新發展,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基本遵循。

從自身發展來講,我們中國走了這樣一條喚醒道路:百年屈辱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革命者喚醒了民族;冷戰時期,兩大陣營尖銳對立使我們走上封閉,鄧小平同志喚醒改革開放和國人如何思考;新時期,習近平同志喚醒大家走上大國道路。習近平同志提出中國夢、強軍夢,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描繪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確實在設計中國大國道路。他的關切和氣度,都是站在國際高度的。

(四)國際義務要求中國有強大國防和軍隊去承擔

中國大國地位來之不易,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今天,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僅是利益共同體,也是安全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因此,在維護自身海外利益的同時不斷推動發展中國家及全人類共同福祉的增進,在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的進程中更好地增進自身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是中國思考大國責任的重要維度。

雖然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反戰已經成為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民的共識,但是戰爭、軍事安全威脅、非傳統安全威脅一刻也沒有遠去。國際安全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穩定,是緩和的總趨勢,但是世界並不安寧,仍然不時出現緊張和動盪,爆發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結束後,也使一些原來被掩蓋的矛盾突現出來並迅速激化。一些地區的民族矛盾、宗教衝突、領土爭端、邊界糾紛、資源爭奪、國際犯罪和各種恐怖主義此起彼伏。值得注意的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新的面貌出現,有的國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思維敵視、圍堵中國。

習近平同志在外交場合頻頻提出中國主張,從“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到“弘揚萬隆精神”,再到拒絕“零和博弈”“強權獨霸”,這些都體現著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決心在地區及國際社會發展中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軍事承擔,這也是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大會發言中提出,中國建立一支8000 人的常備維和部隊的初衷和理念。中國軍隊應該有“世界地圖”。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國家利益已遍佈全球,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同時,如何保護中國的全球利益,已成為中國軍隊戰略轉型的主要方向。今天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正日趨嚴峻,全球利益也遭到越來越多的挑戰,中國軍隊保家衛國的方式和空間擴大了,中國的國際發展環境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變數,轉型中的中國軍隊勢必在對外戰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國軍隊全方位配合國家的全球戰略,逐步走上國際舞臺,既展示出大國的實力和自信,也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加強國防建設的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中國軍隊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將一如既往同各國加強軍事合作、增進軍事互信,參與地區和國際安全事務,在國際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積極作用。”這段話鄭重宣示了中國防禦性國防政策的性質,體現了中國軍事力量的特點,充分表明我國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戰略意圖的高度透明。

在下述方面,人們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即長期以來,中國積極開展對外軍事交流合作,自覺承擔國際安全責任,支持並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積極貢獻。我們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對外軍事交往,發展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合作關係,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和軍事互信機制。堅持開放、務實、合作的理念,深化國際安全合作,加強同主要國家和周邊國家的戰略協作和磋商,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軍事交流合作,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海上護航、國際反恐合作和救災行動。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現有效裁軍和軍備控制,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海外利益的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中國軍隊走出國門,參與遠海護航、聯合反恐、聯合軍演、海外撤僑、國際救援等軍事行動。特別是通過聯合反恐、聯合軍演等軍事行動,極大地促進利益攸關地區的安全和穩定,這種開放式的建軍理念,不僅維護了自身利益和安全,也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地區安全與穩定。國家是開放的,軍隊必須開放。看中國軍隊走的路線也清楚,以前是封閉的,關起門來發展,現在走向世界了。這些年來,我國派出的維和部隊,批次和人數是大國裡面最多的之一,維和的形象是通過開放體現的。開放建軍的思路拓寬了我軍的視野,展示了我軍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和力量。

2015 年3 月12 日,中國已成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遣聯合國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從1990 年中國首次派遣5名軍事觀察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至2017 年8 月,中國已參加24 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5 萬餘人次。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軍隊將加大參與國際維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等行動的力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提供更多的公共安全產品,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同樣要求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滿足世界的和平需要,迅速發展,不斷提升遏制戰爭的能力。

強軍目標把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升到新境界新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