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在一戰時期有多強大?


“強大”用來形容那時候的奧匈帝國還是比較合適的,但這個“共主聯邦”國家長時間因為各種積弊和民族問題,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一戰結束以後,它就徹底分裂了,這充分體現了其“空虛”的底子。所以我認為奧匈帝國實則是個虛弱的末代王朝,雖有勃勃生機,卻遮掩不住核心的衰落,只是坐在德意志的戰車上顯得比較光鮮罷了,一旦德國翻車,他們也就跟著摔成個肝腦塗地。

不過外表上的光鮮依然是值得說一下的,畢竟是當年全球的前五強。奧匈帝國是歐洲自古以來的傳統強國,之前為奧地利帝國,匈牙利自制後成為聯邦國家,更名奧匈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是其貴族血脈。

奧匈帝國曾經與英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一起成為當時的“五大流氓”,雖然在五強中奧匈帝國是墊底的,但依然是世界的頂端。它是歐洲的第二大國,擁有近7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5200萬的龐大人口,超過英國、法國、意大利,蘊含了極大的勞動力和戰爭潛力。

工業化方面奧匈帝國前期乏力,但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依然發展迅速,工業人口一度佔據了勞動人口的45%,高於俄國、意大利、日本,與法國基本持平,低於德國和英國。要知道那會兒俄國只有不到2%的工業人口,全國80%以上是農民,奧匈帝國究竟如何,可以拿俄羅斯做做參照物,畢竟沙俄那會兒怎麼樣我們心裡都有譜。

上圖是奧匈帝國當年發展的早期坦克,他們稱之為“機動火炮”,1911年就有了設計,實際概念提出早於英國人的水櫃(Tank),奧匈帝國的工程師因為高層的鼠目寸光而喪失了這樣一個名留青史的機會,差點“Tank就”變成“Motor-gun”了。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坦克,英國人的“遊民”不具備任何現代坦克的概念,到法國人的雷諾FT才開始靠譜點。

奧匈帝國的各地發展是非常不均衡的,它擁有歐洲最混雜的民族,同時也擁有著巨大的區域矛盾,這點尤其體現在經濟上。奧地利地區最富裕,而亞得里亞海的達爾馬提亞王國最貧窮(今克屬克羅地亞,當年是奧匈帝國直轄區域),二者經濟相差三到四倍。

比不得英、法、德、但奧匈帝國起碼在整體民生、工業實力、經濟上都比俄羅斯、日本要好的多。因為二戰引進ZB26輕機槍而在中國很出名的捷克,當年是奧匈帝國的工業核心區域,他們當年不僅是奧匈帝國的精華,在僅僅21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很快成為了德國戰車驅動的助力。

有這樣一個段子,如今屬於大眾旗下的“斯柯達”汽車,當年起家於奧匈帝國時期的一個自行車棚,他們只有7個人,創立的品牌名叫“L&K”,取機械師Vaclav Laurin和投資人Vaclav Klement名字的首字母,商標LOGO則叫“Slavia”,意思是“奴隸”,暗暗諷刺奧地利人對捷克人的統治。後來他們開始生產摩托車,繼而生產出了汽車,生產出的Voiturette型汽車在世界上廣受歡迎,成為最早的汽車廠家之一,取得了“汽車金花冠”的頭銜。L&K併入斯柯達後,20世紀20-30年代的斯柯達汽車已經成為世界上的超級豪車。

從這個段子裡面我們能瞭解到兩件事:1.奧匈帝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改革成效顯著,國家工業化發展很有活力,一定程度顯示了國力。2.在日益崛起的民族意識面前,單一靠封建貴族維繫的國家體系開始不得人心。

說多了沒用,我們只需要認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匈帝國是世界的主要工業國,它的機械生產、鋼鐵和軍火工業高居全球第四,次於德國、英國、美國,大量出產精工器械,農業上也一點不差,甚至還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加上斯柯達工廠和捷克、奧地利工業區,奧匈帝國人口、資源、工業、科技都不落後,綜合實力完全是世界強國。捷克斯洛伐克一度是世界第二大兵工廠,奧匈帝國培養了它們,它們卻沒有拯救的了奧匈帝國。

上圖是斯柯達生產的30.5cm重炮,展示了奧匈帝國強悍的軍工實力。

槍械、重炮、裝甲列車、戰列艦,奧匈帝國的軍工絕對出彩,但他們維持不了國家的強盛。

奧匈帝國1911年6月24日下水的“聯合力量”號無畏艦,由奧皇弗裡茨·約瑟夫一世賜名,皇儲斐迪南大公主持下水儀式,同級無畏艦有4艘,都在2年內下水。奧匈帝國在艦船上安裝了馬可尼無線電、防空炮和魚雷發射管。要感受一下的話,你可以感受感受美帝下水朱姆沃爾特號的味道。

不過奧匈帝國最大的假想敵是意大利,這個我們看不上的“麵條國”堪稱奧匈帝國一生的死敵,意大利的“地中海艦隊”很大程度上也以奧匈帝國海軍為主要對手。這倆貨單獨拿出來打誰都不靠譜,湊一堆卻能殺個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亞德里亞還上被意大利擊沉的“聖伊斯特萬”超無畏艦成了一戰中最令人難忘的場面,意大利人用兩艘30噸的魚雷艇幹沉了20000噸的超無畏艦,這場被稱為“勇者屠龍”的戰鬥是否喻示著一個龐大的帝國即將傾覆呢?

意大利人甚至拍了個電影,叫“《Eroi di nostri mari(我們的海上英雄)》”,專門紀念這個撞趴奧匈帝國的日子。

奧匈帝國在1912年僅有20萬軍隊,但1914年一戰爆發時,他們已經吹雪球般製造了300萬大軍,但這些軍隊體制落後、麻木而愚昧、完全沒有近現代軍隊的樣子,故而與爛到撲街的沙俄也只能打個分庭抗禮。

不過為什麼奧匈帝國因為一戰直接打崩了呢?主要原因在於複雜的民族構成和當時日漸衰落的封建貴族統治。奧匈帝國沒有在權利的轉換上做到真正的改革或革命,又遭遇了各轄地的分裂浪潮,再加上經濟極度依賴德國,又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四戰之地挨炮,內憂外患能活下來才怪了,常公那句“攘外必先安內,用在奧匈帝國最為合適。”

民族問題中最嚴重的其實就是匈牙利自治問題帶來的馬扎爾人權力,主體民族日耳曼人在奧匈帝國反而當官都當不了,奧地利人的皇冠猶如玻璃做的。離心離德下,連主體民族都反遭歧視,這樣的國家根本無法凝聚人心,自然一碰就碎。

所以,我們可以說奧匈帝國是強大的“前五強”,也可以說他是脆弱的“大清朝”,奧匈帝國外強中乾,一推就翻,一翻就四分五裂,煙消雲散。就憑那個滿地球冒險、打獵射殺了5000頭鹿的斐迪南大公,它再賢明也拯救不了這個註定要朽爛的國家。

什麼?我大奧匈完了???!!!


王司徒老百科


問題中的問法是奧匈帝國在一戰時期有多強大。事實上,如果按照這種問法,只能說,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雖然是列強之一,但也只能勉強夠得上列強而已


奧匈帝國旗幟


事實上,本身奧匈帝國的建立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無奈之舉。作為一種折中方案,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的憲法聯盟,其存在時間為1867年至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散。僅僅從這個時間上看,我們就不難發現,其實奧匈帝國是先天不足的。奧匈帝國之所以先天不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嚴格來說,奧匈帝國並非是現代民族國家。這與奧匈帝國的前身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之路有著密切的關係。


奧匈帝國的各個部分

(橙色部分由維也納政府管理;黃色部分由布達佩斯政府管理;綠色部分為1878年納入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事實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將哈布斯堡家族從一個統治奧地利工作,變成控制歐洲大片領土的一個超級大強國,依靠的並非是現代民族國家意義上的領土擴張,而是依靠的是某種意義上,前現代的擴張之路,即通過聯姻、繼承等方式使得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不斷增加。因此,在現代早期,奧匈帝國的前身的前身的哈布斯堡奧地利雖然強大,但卻並非是領土聚合、向心力比較強的現代民族國家,而更多的是通過君主一人維繫,哈布斯堡家族是該國(地區)的國王(或者其他稱呼),但這些除了哈布斯堡奧地利以外的領土並不屬於奧地利。也就是說,除了有共同的國王,它們之間並沒有互相統屬關係。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領地,基本上都是一個個獨立的政治實體。不過他們的國王(皇帝,或者其他頭銜的統治者)是相同的,是一個人而已。


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擴展


這樣的國家,在現代早期,民族國家還是處於雛形階段,哈布斯堡這樣的半舊型帝國就成為了事實上的國際體系第一強國,因此才有了哈布斯堡奧地利查理五世和哈布斯堡西班牙腓力二世建立普遍帝國的意圖。可以說,現代早期就是一部哈布斯堡家族普遍帝國與現代民族國家體系的較量歷史。


1700年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

(紅色部分為哈布斯堡西班牙;黃色部分為哈布斯堡奧地利)


這種情況,隨著現代民族國家的內聚力與中央集權日益加強,而發生了變化。哈布斯堡家族在腓力二世以後,雖然還是國際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強國之一,但卻已經不是當年國際體系中的首要國家。而且哈布斯堡西班牙在腓力二世後急劇衰落,甚至到了附魔者卡洛斯之後,王室都變成波旁王室了。而我們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哈布斯堡奧地利,則一直把持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位置(這裡主要指現代歷史),同時還據有中歐和德意志地區的大片領土。但總體而言,

哈布斯堡奧地利是呈現一種走下坡路的趨勢。隨著普魯士的崛起,哈布斯堡奧地利甚至逐漸從德意志第一強國的位置上跌落下來。而在拿破崙戰爭中,哈布斯堡家族又失去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一代表“正統”的稱號,從此又只能稱“奧地利帝國”,1848年革命又讓人們看到了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帝國是如此的脆弱,而在經過了普奧戰爭後,哈布斯堡奧地利又被徹底排除在德意志統一之外。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奧匈帝國成立了。1848年革命,讓人們看到了哈布斯堡奧地利的內在虛弱,1859年的意大利戰爭使得哈布斯堡奧地利喪失了在意大利的全部非奧地利領土;1866年的普奧戰爭使得哈布斯堡奧地利最終被排除在德意志統一之外。而在內部,帝國各部分各地區的民族主義思想日趨高漲,分裂傾向日益嚴重。而匈牙利民族(馬扎爾人),作為哈布斯堡奧地利帝國中的第二大帝國,對來自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尤其是經過了1848年哈布斯堡奧地利在沙俄支持下鎮壓匈牙利革命,這種不滿已經影響到了匈牙利與哈布斯堡奧地利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哈布斯堡奧地利皇帝佛朗茨二世與匈牙利貴族舉行了談判,最終形成了由日耳曼人和奧地利人主導的二元帝國,即奧匈帝國。但是奧匈帝國同樣也不是一個統一的、具有內聚力的民族國家。而是一個由兩個相互獨立的議會和首相的奧地利(Cisleithanian)和匈牙利( Transleithanian)的兩部分組成,只不過是這兩個國家擁有共同的外交和防務政策。


1867年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與伊麗莎白王后(茜茜公主)加冕匈牙利國王和王后


雖然奧匈帝國的建立暫時緩解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通知崩潰的局面,但是這種雙重君主制中,對於第二大族群馬扎爾人的優待又引起了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其他民族的不滿。事實上奧匈帝國這一雙重君主國的建立,只能是讓匈牙利的馬扎爾人和其他民族的胃口越來越大。多數匈牙利馬扎爾人認為他們只是在脅迫下接受了妥協,而其他少數民族一方面不滿對馬扎爾人的優待,同時面臨著與取得了帝國“主人”身份的匈牙利人的衝突。斯洛文尼亞人、羅馬尼亞人、斯拉夫人、塞爾維亞人要麼是在醞釀著建立的自己的國家,要麼就是渴望加入自己的主體民族建立的國家。從這個角度來說,

奧匈帝國的建立本身就體現了它的虛弱,它並非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現代民族國家,而是一個多個部分勉強組成的拼湊物。


奧匈帝國的民族分佈狀況:1910


雖然二元帝國的建立解決了哈布斯堡家族面臨的不少尷尬問題,奧匈帝國內部也有了一定的整合,帝國經濟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國家實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強,一切看起來似乎是朝氣勃勃的,但半舊帝國就是半舊帝國,在現代民族國家面前,奧匈帝國已經步履維艱了。如果不是各個強國基於各種考慮而保留、甚至扶植,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早就瓦解了。可以說,某種意義上,

之所以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能夠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勉強維持了帝國的完整。一方面是二元君主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國際社會需要這樣一個偽強國的存在。


奧匈帝國紋章

(只要看到這紋章上有多少不同的部分,就能夠想象出奧匈帝國的組成到底多複雜)


因此,個人以為,奧匈帝國的確可以算是列強之一,但它的強國地位,某種意義上並不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實力獲取的,而是有著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稱之為“偽強國”可能更合適一些。


hording


奧匈帝國(1867年~1918年)主體由奧地利和匈牙利組成的二元帝國(所謂的二元帝國,就是奧匈兩國共同擁有一個國君,二元帝國是封建社會過度到資本社會的政體形式,是資產階級與帝國統治者妥協的結果,亦稱二元君主立憲制)。

奧匈帝國是一戰時期歐洲的傳統強國,國土面積為676615平方公里,橫跨中歐、東歐、南歐,國土之遼闊,僅次於俄羅斯帝王,在歐洲排第二大國。

奧匈帝國人口眾多,位居歐洲第三;奧匈帝國可動員的兵源數雄厚,為歐洲第二;

奧匈帝國農產品和原油產量為歐洲之最;奧匈帝國軍事工業和機械製造水平之高,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德意志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和大英帝國。其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之先進為世界之最。





大風起兮雲飛揚y


很遺憾!:我對一戰時奧匈帝國有多強大瞭解的真的不多!只知道奧地利帝國的費迪南大公夫妻一起駕著馬車到南斯拉夫的薩拉熱窩去視察軍隊時被一個熱血正義青年開槍刺殺了!在德的喧嚷下奧匈帝國不堪鼓譟,終於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奧匈帝國的軍隊鎮壓國內的沒有武器的老百姓還算能湊合!真打起世界大戰來卻是戰死了一些士兵後,士氣大減!沒有昂揚鬥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奧同盟戰線主要靠德支撐著!德國甚至還得照顧奧匈帝國這個同盟國!!!…………我認為瑞典軍隊的戰鬥力都比奧匈帝國的戰鬥力強很多!

後來終於在黴國加入大戰後,同盟國就處於劣勢了!

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終於敗給了英俄法黴四大協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絢彩年華火熱青春


首先要了解一下奧匈帝國的前身,即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前期幾乎囊括歐洲,後期經過不斷分裂(本來其實也就是貌合神離)形成了奧地利帝國,這一切還是拿破崙一世造成的,到了19世紀中頁,民族獨立的思潮在歐洲盛行,匈牙利追求獨立的思潮也隨之興盛,為了避免匈牙利獨立,貴族們決定從匈牙利本土貴族中選取一位,組成二元帝國,即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奧匈帝國除了奧地利和匈牙利還包括南斯拉夫三國以及波蘭的一部分而奧地利皇帝即奧斯登堡家族,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大多數時候的皇室。

哈斯登堡家族有一句名言,讓別人去爭鬥吧,而你們,快樂的奧地利人就去結婚吧。縱觀一戰參戰國的皇帝,你會發現一個事情:他們都是表兄弟!


開展前夕,弗朗次二世吞併波黑,後來皇儲費迪南大公遇刺,即薩拉熱窩事件。經過徳皇挑唆,一戰爆發,並逐步由局部戰爭變為世界大戰(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過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不過後來分裂時徳國和奧地利分裂了,都是說德語,熟悉二戰的人應該都知道,希特勒要求和奧地利合併,後來一戰結束後,農業薄弱的奧地利共和國無以為繼,也曾要求和德國合併,法國堅決不同意罷了)

說了這麼多,也該切入正題了,其實,一戰是完全的堡壘站,一戰前期其實是進行了三個月的運動戰,因為一戰時,部隊沒有能夠機動化的大型裝備,tank在那時真的像水箱一樣行動緩慢,而防守的一方則可以進行像重型火炮,重機槍這一類的防守,所以說,一戰一場戰役犧牲幾萬人,大部分都是進攻方犧牲的,一片倒下了,另一片再起來,現在我們熟悉的重機槍幾乎都是一戰的,而輕機槍,突擊步槍幾乎是二戰以後的。


戰爭開始時,雙方其實不相上下,德國甚至還稍占上風 ,因為德國是兩線作戰,打到一半之後,蘇聯十月革命了(其實還經歷了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然後蘇維埃俄國把東歐的大片土地一股腦割讓給德國,差不多到了伏爾加河,德國從東線撤下的一百萬老兵全部投入西線,然而,一次巨大的瘟疫(是真的),讓同盟國一下損失了一百萬兵員,在此之前因為同盟國估計美國還有一年參戰,瘋狂進攻,三個月內損失了近百萬老兵,同盟國崩盤。奧匈帝國解體。

德國沒有解體是因為英美希望德國牽制法國,避免出現大法國(拿破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