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明代祝徽老宅存留名仕“涂鸦”墙

祝徽老宅坐落在江西抚州临川区钟岭街办祝家村,始建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整座老宅有大小房间及厅堂共10间,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然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说起临川,人们总会把它和“才子之乡”联系在一起。这里自古才子辈出,从唐代开始,临川文化逐渐走向巅峰。“唐初四杰”之一王勃就曾发出“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吟颂;在流传千古的《全唐诗》中,临川诗人的作品多次被收入;在宋至清的科举考试中,临川中举的才子多达千人。

在临川历代才子中,有一位名为祝徽的人,他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他的文章与书法都十分绝妙,自有韵味,独成一家。现今,在临川区钟岭街办祝家村中,还保留着他的故居。

临川明代祝徽老宅存留名仕“涂鸦”墙

祝家村依山傍水

留存众多建筑精品

祝徽出生的祝家村坐落在现今临川区的城郊,这里十分符合古人建造村庄的要求,整座村子依山傍水,村民环田而居,十分惬意和舒适。记者了解到,祝家村是一个约有千人居住的古村落,其建村历史非常悠久。这座古村的开基者是抚州市南城县的孟简。

据祝家村中保留的《祝家族谱》记载,当年孟简带着家人路经祝家村,觉得这片土地风景优美,环境十分优越,所以他决定留下来,与自己的妻儿在这里开垦田地,繁衍后代。

在祝家村当地,有这么一个说法,村民祝自建告诉记者,传说孟简有三兄弟,待孟简在祝家村定居后,一个兄弟回到了南城县老家,另一个则在祝家村附近建了一个胡姓村庄。所以,从古至今,祝、胡两族都不曾通婚,因为两族之间有着血缘关系。

现今的祝家村虽然不及旧时繁华,但走进村子,还是能被村道两侧那古朴、精致的老建筑吸引。祝自建告诉记者,祝家村中曾经出过许多能工巧匠,建造出了众多建筑精品。虽然这些建筑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但仍有10余处明清建筑被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才子故居位于村口

门楣刻字表明身份

祝家村因祝徽而闻名乡里,记者了解到,直至今日,整个村子还基本保持着其明清时期的格局。据悉,祝家村有三条相通的街道,分别是七房街、九房街、二房街。这三条街的分布使得祝家村错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祝徽老宅的位置十分醒目,位于这三条道路的交汇处,也就是村口。

说到祝徽,祝家村人都能说上一两则旧时听闻的关于他的趣事。祝自建告诉记者,祝徽是祝氏第十一代子孙,他与汤显祖、邱兆麟、帅机同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祝徽自幼刻苦攻读,博闻强记,但科场失意,大器晚成。传说,祝徽的弟子曾栋

走近祝徽老宅,由于多年没有维修,老宅已显得有些破旧,整座房屋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记者观察到,这是一栋三重直进的房屋,因祝徽考中进士,所以门楣上用白石镌刻着“进士”二字,周围配以红石雕刻而成的吉祥图案,显得朴素大方。走进屋内,可以看到天井处设有一座照壁。

房屋设计颇具匠心

厅大房小厅亮房暗

祝徽故居虽然不是“精装”房,但其设计在当时也算颇具匠心。从外面看,老宅的屋顶为封山式屋顶,这样的设计让人走进建筑后能感觉到厅大房小、厅亮房暗。据祝自建介绍,这样的设计是有意而为之,厅大是为了方便住户进出自如,房小则有利于保暖,符合古人居住的需求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从厅堂当中可以看出房屋是用又大又粗的柱和顶梁支撑的,四面都是木质结构,里面又是石土和砖石砌成的,牢固又不失美观。

整座房屋分为前厅、天井、中堂、后堂及右侧的一个小后门,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是中堂。中堂内有一大圆木柱,下方垫有雕莲花如意图案的方木,上顶有雕刻着云头图案的月拱梁,交替部位使用了雀替(现在所说的插角,一般是在建筑的横梁与竖柱相交部分的特色构造)。

在故居西侧有两扇门可进出,房屋中间又有一道总门,前面是高墙围护,厅堂内设天井,恰似北京的四合院。在厅堂两旁,曾有排列整齐的高椅、茶几搁置,厅堂内的家具上有许多精致优美的木雕花纹;在天井两侧还有两间厢房,供客人住宿所用。厅堂内部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分别用屏风、天窗等物品进行了区域分隔,在屏风和天窗上也有少量精美的雕刻图案及少量彩绘。纵观整个建筑,其色调高雅、明净。

老宅前方设有牌楼

“科第世家”彰显文风

众所周知,祝徽不仅是擅长文章与书法的文学家,他还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记者了解到,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思宗召对,祝徽首次上疏,主张废进贤,缓刑勤政;二次上疏,提出修边墙、垦边田,以巩固边防、发展生产、震慑敌人。因为深得思宗赏识,祝徽于崇祯二年被任为浙江巡按御史。为官期间,他兴利除弊,完善税制,堵塞漏洞,严惩贪、贿恶行,因人而异征收盐税,大大减轻了盐户负担,稳定了食盐市价,为国家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德政万民称颂,有口皆碑。

在祝徽老宅的前方,有一座二层砖石构建而成的“科第世家”牌楼。牌楼的每一层都设有斗拱,且飞檐全部覆盖着青瓦。“科第世家”石匾上方雕有狮子滚绣球及麒麟等图案,两只雄狮的双眼注视着前方,两脚在嬉耍绣球,调皮可爱的神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旁边的麒麟却是一脸严肃,有种摄威之感。大门两旁是红石雕花图案,牌楼高4.9米,两旁高3.7米,长7.7米,宽3.2米,保存较为完好。

临川明代祝徽老宅存留名仕“涂鸦”墙

众多文人“到此一游”

纷纷留下珍贵墨宝

祝徽以劲骨奇姿的书法风格独成一家,著有《四书十言》《壁经》《在手篇》等传世作品。在步入仕途前,他以教学为生,将培育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所教学生曾栋、游玉廷等人都比他早十多年考中进土。当时,祝徽一家八口虽然生活困难,却安贫乐道、自珍自爱,从不要求救济。成为地方显贵之后,祝徽仍然保持朴实谦恭、平易近人的作风,每次遇有亲朋故友来访,他都亲自倒茶斟酒。

如今,祝家村的古建筑上仍有许多砖雕泥塑、石刻木雕等装饰,它们作为古建筑的重要部分保存至今。这些装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间信仰、民风民俗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其中还有许多是明代时期的文人墨客所留下的遗迹。

记者了解到,由于祝徽待人宽厚,和当时的知名人士往来密切,很多官宦名儒、文人墨客都曾到祝家村及他的住宅游历、探访,并留下真迹。如在老宅照壁上,现存的“龙章豸肃”石刻便是明代大学士周延儒的题词;“尚书第一”则是当年皇帝赠送给祝家才子的皇匾。祝徽的真迹“山斗具瞻”“星聚轩”大而饱满,强劲有力,均是不可多得的古代书法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