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到後廠村,兩個故事弄懂美國爲何與社會主義無緣

中關村到後廠村,兩個故事弄懂美國為何與社會主義無緣

各位讀者好!本週「聽好書」推出了資中筠先生的著作《20世紀的美國》,資先生在書中談到了一個令人非常感興趣的話題:為什麼美國沒有發展出社會主義?

依照馬克思的理論,只有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才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為什麼這一理論在美國那裡失效了呢?尤其是,《20世紀的美國》這本書中,也提到了20世紀初美國的社會矛盾已經相當嚴重;而在1929-1932年,大蕭條也讓當時的美國產生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嚮往思潮。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拿一個故事來作比方。

中關村到後廠村,兩個故事弄懂美國為何與社會主義無緣

公元2018年的北京,IT青年江小南正面臨一個重要的人生抉擇。

剛一畢業就北漂的他,已經在北京待了五年,目前在中關村的某家公司任職。996的工作節奏讓他從一個長髮不羈的文藝青年變成了頻繁留意通勤地鐵植髮廣告的焦慮職員,時常痠麻疼痛的頸椎又讓他不得不頻繁出入按摩店——過去那裡總讓他產生某些不好的聯想。

他對自己的薪水也不滿意,但也沒有好的跳槽機會,只好仍然這樣過下去,並每週收聽一下「聽好書」的音頻節目來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和意義。

有天,他下了班,去參加公司附近一個文化沙龍,演講者是一位剛剛從英國留學回來的青年學者阿左,本身學養頗好,又喜歡在各大論壇發言,人氣頗高,一些沙龍的舉辦方很願意請這樣的講演者來參加活動,為整個場子聚一點人氣。

由於現場IT青年很多,阿左就即興講起了IT企業:“你們那些IT企業號稱扁平化,老闆和員工見面都互稱英文名,甚至經常一起擼串,偶爾還坐下來共同討論某段代碼該怎麼優化。你們以為這就是平等了嗎?天真!只要他仍然保持著對你薪水的決定權,你們之間就永遠沒有平等可言!在國外的XXX公司,員工拿多少薪水是自己提出,然後由相關崗位的同事討論是否通過,這才是一種革命性的僱傭關係!”

阿左還說了些什麼,江小南不記得,只是隱隱約約記得他號召到場的IT青年們回去發動自己的同事,聯合起來向企業主施壓,讓XXX公司的先進模式在中關村落地生根。

江小南是個沒那麼有行動力的人,不過周邊幾家公司的程序員們倒是真的在小範圍內聯合了起來,並在這個人際關係高度冷漠的社會依靠在咖啡店積累下的點頭之誼發起了一場小的罷工。

這場罷工迅速見諸各大公眾號,並在新浪微博和知乎上引起了一場大討論,僱主們迫於壓力和罷工的幾個主要組織者開展了一場談判,阿左也作為見證者列席。談判的結果是原來的996變成了單週995、雙週986,順帶每月額外提供兩天在家遠程辦公的福利。

程序員們很滿意,只有理想主義者阿左悶悶不樂,認為這些程序員們缺乏革命性,但大勢已定,他也只好回去搞研究寫論文,並漸漸不再那麼樂於發言。

好了,如果我們把江小南看成是美國工人階級中的一員,中關村的僱主換成美國的資本家,阿左換成美國的左派知識分子。我們就會了解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工人階級對自己的待遇不滿意,也不乏相關的理論支持,甚至運動的號召者和組織者也客觀存在(例如上世紀30年代大名鼎鼎的社會黨領袖諾曼·托馬斯),

但最終由於資產階級(當然也包括政客)及時而切中需求的反應,矛盾沒有被激化。同時,工人階級也不會把自己的需求上升到社會倫理的層面,他們所要求的只是切身的改善。

那麼,如果這個故事有所改動呢?

在新的故事裡,如果矛盾指向房產公司和炒房者,訴求由工作條件改善變為住宅降價呢?

實際上,大可藉此類比一下19世紀下半葉的歐洲。《20世紀的美國》中,資先生談到:“在19世紀下半葉,歐洲國家內部新老矛盾交織在一起,國家之間又衝突不斷,原有的制度有一種難以為繼的趨勢……廣大人民對社會不平等的感受強烈……社會主義思想所提出的理想更有吸引力,很容易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雖然把歐洲的社會矛盾和我們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房價壓力相提並論似乎有點不倫不類,但相似的是,在這兩件事上,矛盾都積壓已久,而且人們對於在現有框架內解決問題,都不怎麼抱希望了。

資中筠先生認為,歐洲和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客觀上存在時間差,19世紀下半葉的歐洲,階級對立已經非常尖銳,而此時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餘地很大,同時,謀求改良的批判力量在此時已經形成。等到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到來,美國改良的傳統已經形成,可以在不損害制度根本的前提下進行改革,也就是說,並不需要社會主義革命

再進一步,我們還可以為這個故事虛構一個後廠村版本。

中關村到後廠村,兩個故事弄懂美國為何與社會主義無緣

▲後廠村

在鵝廠員工搬入後,本來就已經極為緩慢的通勤交通趨於停滯;園區周邊少數的餐館更加無法滿足廣大互聯網從業者的需求,於是一場要求錯峰通勤和改善員工餐廳的談判在員工和公司之間展開。

談判後,各家公司內部實行了差異化的考勤時間(儘管總長度沒有變化),員工餐廳得到擴建(儘管菜色還是那些),但某種不一樣的勝利意味仍然使得互聯網從業者充滿了對後廠村的嚮往。只是好景不長,關注這件事的人很快就發現,各企業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人事調整,談判的主要組織者中,大部分再也沒有在這些公司出現過。

這個虛構的故事想影射的是蘇聯,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在全世界,包括美國的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中,產生過非常大的吸引力。但在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上臺後的大清洗導致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政界和思想界的一大批優秀骨幹遭到鎮壓和傷害,美國知識分子對社會主義的嚮往就此幻滅。

用現在的話講,蘇聯“反向教育”了美國的知識分子。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關於美國為何沒有誕生社會主義,是一個涉及頗廣的命題。用故事來解釋只是幫助理解,也並不完全準確(例如蘇聯十月革命實際上是階級革命,虛構的故事訴求性質則遠不是那樣),如果大家對這個命題感興趣,不妨試聽一下我們的文本精讀內容,以及參閱書中第五章第四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反共主義」。

中關村到後廠村,兩個故事弄懂美國為何與社會主義無緣

▲資中筠《20世紀的美國》

下載精雕細課App,免費聽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