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到后厂村,两个故事弄懂美国为何与社会主义无缘

中关村到后厂村,两个故事弄懂美国为何与社会主义无缘

各位读者好!本周「听好书」推出了资中筠先生的著作《20世纪的美国》,资先生在书中谈到了一个令人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美国没有发展出社会主义?

依照马克思的理论,只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这一理论在美国那里失效了呢?尤其是,《20世纪的美国》这本书中,也提到了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矛盾已经相当严重;而在1929-1932年,大萧条也让当时的美国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思潮。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拿一个故事来作比方。

中关村到后厂村,两个故事弄懂美国为何与社会主义无缘

公元2018年的北京,IT青年江小南正面临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

刚一毕业就北漂的他,已经在北京待了五年,目前在中关村的某家公司任职。996的工作节奏让他从一个长发不羁的文艺青年变成了频繁留意通勤地铁植发广告的焦虑职员,时常酸麻疼痛的颈椎又让他不得不频繁出入按摩店——过去那里总让他产生某些不好的联想。

他对自己的薪水也不满意,但也没有好的跳槽机会,只好仍然这样过下去,并每周收听一下「听好书」的音频节目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和意义。

有天,他下了班,去参加公司附近一个文化沙龙,演讲者是一位刚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青年学者阿左,本身学养颇好,又喜欢在各大论坛发言,人气颇高,一些沙龙的举办方很愿意请这样的讲演者来参加活动,为整个场子聚一点人气。

由于现场IT青年很多,阿左就即兴讲起了IT企业:“你们那些IT企业号称扁平化,老板和员工见面都互称英文名,甚至经常一起撸串,偶尔还坐下来共同讨论某段代码该怎么优化。你们以为这就是平等了吗?天真!只要他仍然保持着对你薪水的决定权,你们之间就永远没有平等可言!在国外的XXX公司,员工拿多少薪水是自己提出,然后由相关岗位的同事讨论是否通过,这才是一种革命性的雇佣关系!”

阿左还说了些什么,江小南不记得,只是隐隐约约记得他号召到场的IT青年们回去发动自己的同事,联合起来向企业主施压,让XXX公司的先进模式在中关村落地生根。

江小南是个没那么有行动力的人,不过周边几家公司的程序员们倒是真的在小范围内联合了起来,并在这个人际关系高度冷漠的社会依靠在咖啡店积累下的点头之谊发起了一场小的罢工。

这场罢工迅速见诸各大公众号,并在新浪微博和知乎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雇主们迫于压力和罢工的几个主要组织者开展了一场谈判,阿左也作为见证者列席。谈判的结果是原来的996变成了单周995、双周986,顺带每月额外提供两天在家远程办公的福利。

程序员们很满意,只有理想主义者阿左闷闷不乐,认为这些程序员们缺乏革命性,但大势已定,他也只好回去搞研究写论文,并渐渐不再那么乐于发言。

好了,如果我们把江小南看成是美国工人阶级中的一员,中关村的雇主换成美国的资本家,阿左换成美国的左派知识分子。我们就会了解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工人阶级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也不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甚至运动的号召者和组织者也客观存在(例如上世纪30年代大名鼎鼎的社会党领袖诺曼·托马斯),

但最终由于资产阶级(当然也包括政客)及时而切中需求的反应,矛盾没有被激化。同时,工人阶级也不会把自己的需求上升到社会伦理的层面,他们所要求的只是切身的改善。

那么,如果这个故事有所改动呢?

在新的故事里,如果矛盾指向房产公司和炒房者,诉求由工作条件改善变为住宅降价呢?

实际上,大可借此类比一下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20世纪的美国》中,资先生谈到:“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内部新老矛盾交织在一起,国家之间又冲突不断,原有的制度有一种难以为继的趋势……广大人民对社会不平等的感受强烈……社会主义思想所提出的理想更有吸引力,很容易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虽然把欧洲的社会矛盾和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房价压力相提并论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相似的是,在这两件事上,矛盾都积压已久,而且人们对于在现有框架内解决问题,都不怎么抱希望了。

资中筠先生认为,欧洲和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存在时间差,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阶级对立已经非常尖锐,而此时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余地很大,同时,谋求改良的批判力量在此时已经形成。等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到来,美国改良的传统已经形成,可以在不损害制度根本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社会主义革命

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为这个故事虚构一个后厂村版本。

中关村到后厂村,两个故事弄懂美国为何与社会主义无缘

▲后厂村

在鹅厂员工搬入后,本来就已经极为缓慢的通勤交通趋于停滞;园区周边少数的餐馆更加无法满足广大互联网从业者的需求,于是一场要求错峰通勤和改善员工餐厅的谈判在员工和公司之间展开。

谈判后,各家公司内部实行了差异化的考勤时间(尽管总长度没有变化),员工餐厅得到扩建(尽管菜色还是那些),但某种不一样的胜利意味仍然使得互联网从业者充满了对后厂村的向往。只是好景不长,关注这件事的人很快就发现,各企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人事调整,谈判的主要组织者中,大部分再也没有在这些公司出现过。

这个虚构的故事想影射的是苏联,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在全世界,包括美国的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产生过非常大的吸引力。但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上台后的大清洗导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政界和思想界的一大批优秀骨干遭到镇压和伤害,美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就此幻灭。

用现在的话讲,苏联“反向教育”了美国的知识分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美国为何没有诞生社会主义,是一个涉及颇广的命题。用故事来解释只是帮助理解,也并不完全准确(例如苏联十月革命实际上是阶级革命,虚构的故事诉求性质则远不是那样),如果大家对这个命题感兴趣,不妨试听一下我们的文本精读内容,以及参阅书中第五章第四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主义」。

中关村到后厂村,两个故事弄懂美国为何与社会主义无缘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下载精雕细课App,免费听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