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開顱手術:生產力水平如此低下,怎麼做到的?

山東省廣饒縣傅家村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生動寫照,這裡有關於5000多年以前原始人生活的點滴記錄,特別是一個頭骨上的發現,引起了人們無限的猜想和興趣。

1985年,為配合濰坊一高青公路建設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營市博物館對位於遺址的工程佔地部分進行了聯合挖掘。1995年和1996年,為配合該公路的拓寬改造工程,又進行了兩次挖掘。

五千年前的開顱手術:生產力水平如此低下,怎麼做到的?

有關於5000多年以前原始人生活的點滴記錄,特別是一個頭骨上的發現,引起了人們無限的猜想和興趣

三次挖掘共發現大汶口文化墓葬400餘座,以及房址、水井、灰炕等遺蹟,出土一批鼎、罐、缽、杯等陶器和璧、環、鐲、墜等石質裝飾品。出土的人骨標本被封存在淄博臨淄的一個倉庫中,當時人們並沒有發覺這些人骨標本有什麼異樣,更沒想到這些5000年前的古人中有一個曾經成功地做過開顱手術。

2001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韓康信先生受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邀請,來山東整理、鑑定廣饒大汶口文化遺址人骨標本。當技工把這些標本上的泥土清理乾淨時,驚奇地發現編號為392號墓的墓主顱骨的右側頂骨靠後部有一個圓洞。

392號墓是在1995年的發掘中發現的,位於發掘墓葬區中部。該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具為一棺,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為一成年男性,年齡35~45歲,在其頭部左側有隨葬陶鼎一件。

五千年前的開顱手術:生產力水平如此低下,怎麼做到的?

當技工把這些標本上的泥土清理乾淨時,驚奇地發現編號為392號墓的墓主顱骨的右側頂骨靠後部有一個圓洞

根據山東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和C"年代數據分析,該墓年代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年以上。作為人類學研究專家,韓康信先生對國內外古代顱骨穿孔術曾作過廣泛深入的研究, 392號墓墓主顱骨上的這個圓洞引起了他的注意。

看到這個圓洞周圍有明顯刮削痕跡和骨組織修復的跡象,根據以往的經驗,他推測這個近圓形顱骨缺損是墓主生前施行開顱手術時留下的。2001年4月,山東省內考古學界、醫學界部分專家對廣饒縣傅家村392號墓墓主開顱手術進行了初步認定。

隨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鮑修風先生,從考古學、醫學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綜合研究。通過檢測,首先確定顱骨上的近圓形缺損確實有明顯的人工刮削過的痕跡,排除了這個孔是由於病變或者發育不健全(顱裂)等原因天然形成的可能。

五千年前的開顱手術:生產力水平如此低下,怎麼做到的?

顱骨上的近圓形缺損確實有明顯的人工刮削過的痕跡,排除了這個孔是由於病變或者發育不健全(顱裂)等原因天

那麼,究竟是生前開顱還是死後挖洞?假如是開顱手術, 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人又是如何做的手術?這個手術是否成功了呢? 鮑修風教授隨後用了x攝片、螺旋CT掃描及三維成像等手段,從多個不同角度對顱骨進行檢查分析研究,證明此缺損邊緣的斷面成光滑均勻的圓弧狀,應是手術後骨組織修復的結果。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螺旋CT三維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缺口的邊緣,顱骨的內板和外板已經很好地融合了。這就充分證明392號墓墓主確實做過開顱手術,而且手術是成功的,手術後病人至少又存活了兩年時間。

五千年前的開顱手術:生產力水平如此低下,怎麼做到的?

這就充分證明392號墓墓主確實做過開顱手術,而且手術是成功的,手術後病人至少又存活了兩年時間

據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介紹,雖然在墓葬中沒有出土直接用來做手術的器械,但從一些出土的當時的物品來看,如鑽孔的石斧、骨質的梳子等,說明當時有超過骨硬度的刮削刻鑿工具;另外,還出土了同時期帶有針鼻的骨針、線等,說明當時具備手術後縫合的條件。

現在在非洲肯尼亞一些地方,有些部落“醫生”仍然使用一些簡陋的金屬工具為病人做開顱手術,而且有相當高的成功率。故而,專家們作出推測:當時實施開顱手術所用的工具應該是一種鋒利的石器,縫合工具是骨針。

但是,我們知道,薄而尖利的石片在承受過度壓力時會出現崩裂,在手術完成後還需要取出這些碎片,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成功止血、防止感染的呢?而且,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麻醉藥是東漢未年華佗發明的麻沸散,在此之前,史書上並沒有關於麻藥的文字記載。

五千年前的開顱手術:生產力水平如此低下,怎麼做到的?

專家們作出推測:當時實施開顱手術所用的工具應該是一種鋒利的石器,縫合工具是骨針。

那麼,當時是否有麻醉的藥物呢?如果沒有,原始人又是怎樣緩解病者巨大的痛苦的呢?原始人所具有的高超醫術,讓我們不得不肅然起敬。

在生產力水平如此低下的情況下,他們究竟是怎樣做好這麼高難度的手術的?這實在讓人困惑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