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建立的海軍戰隊,卻在經歷一場戰爭後全軍覆沒

【導讀】一個國家的海軍能夠實力能夠從各個方面展現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海軍,就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洋海軍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東後,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時達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建立三洋海軍,是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三洋海軍的建立情況,談一些有關的史實。

中國最早建立的海軍戰隊,卻在經歷一場戰爭後全軍覆沒

近代海軍籌建的過程,反映了洋務運動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和防範外國侵略的雙重目的。早在一八六一年,洋務運動新始,奕訴、曾國藩就聽從英侵略分子、總稅務司赫德的慫恿,從英國購回兵船,準備訓練後,駛進長江攻打太平軍。後因“阿思本件”的風波,將所購兵船退回英國散賣。建立海軍一事暫告擱淺。

沉寂了十餘年之後,一八七四年,洋務派籌建海軍的活動重新活躍。這一年五月,日軍兵船闖進廈門港,又在琅驕登陸,覬覦臺灣。李鴻章、沈葆楨竟被日海軍擁有兩艘鐵甲船所嚇倒,賠償白銀五十萬兩,換取日本撤軍。

臺事敲起了警鐘,清政府開始籌辦海防,建立近代海軍,以抵抗外國侵略。當時負責總理備國事務衙門的奕訴、文禪等奏稱:“臺事雖權宜辦結,而後患仍在堪虞,或宜未雨綢繆”。日本情勢未能一日忘我,不能不豫之備”,迅速議籌海防,並“先為籌防日本”。十月,總理衙門發動各省督撫,就建立海軍的體制、兵船武器裝備、人才培養、軍餉來源等問題開展討論,獻策。前江蘇巡撫、李鴻章一手培植的丁日昌,提出《海洋水師章程別議》,建議在直隸至粵東的五千裡沿海,設“北、東、南三洋”海軍,以“山東益直隸而建閫於天津”,為北洋海軍;“以浙江益江蘇而建閫於吳淞”,為東洋海軍;“以廣東益福建而閫於臺灣”(後改在南澳),為南洋海軍。每洋各設大兵船六號,根缽輪船(即炮船)十號,三洋海軍,半年“會哨次,以求三洋“聯為一氣”。李鴻章於一八七四年十二月,在《籌議海防折》中,附議設北東南三洋海軍,要求北洋海軍改駐煙臺、旅順,東洋駐長江口外,南洋改駐廈門、虎門。接著,一八七五年一月,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也表示贊同丁日昌的意見。

中國最早建立的海軍戰隊,卻在經歷一場戰爭後全軍覆沒

一八七五年五月,最後由總理衙門決策:“南北洋地面過寬,必須分段督辦,著派李鴻章辦北洋海防,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立即調沈葆楨任兩江總督兼南海海防大臣,負責建設南洋海軍。這是奕訴等滿洲貴族讓淮、湘兩系集團互相牽制自己從中好掌握海軍權力。總理衙門所指的南洋的範圍,與丁日昌建議中的南洋畛域,是不相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通商口岸從南方的五口,擴展到北方三口(牛莊、天津、登州),出現南洋和北洋的區分,南洋泛指直隸山東以南的廣大海陸地區。南洋大臣應負責蘇浙閩(包括臺灣)湘鄂兩廣豫諸省的海防和江防。沈葆楨任南洋海防大臣後,疏請以十年為期建成北洋、南洋、哪洋三大海軍,分轄直隸山東、蘇浙、閩粵的海防。這是三洋海軍定名和統轄範圍的由來。

經過十年的慘淡經營,一八八四年八月,中法戰爭馬江戰役前夕,三洋海軍初具規模。但是,福建海軍和廣東水師並沒有組成統一的粵洋海軍,實是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洋海軍。當在籌辦海防時,一八七五年七月,總理衙門本來決定,每年從關稅和厘金中撥出四百萬兩白銀,供南北洋大臣沈葆楨、李鴻章作籌建海軍經費。“擬先就北洋創設水師一軍,俟力漸充就一化三”。沈葆楨“猶恐緩不濟急,請以四百萬兩先解北洋”。過了三年,沈又改變主意,奏請按原定,半解南洋,籌劃發展南洋海軍,與北洋的淮系相徑庭。

中國最早建立的海軍戰隊,卻在經歷一場戰爭後全軍覆沒

總理衙門“就一化三”的方針,沒有得到貫徹。福建海軍和廣東水師是在原有基礎上,各自發展起來的。福建海軍於六十年代末,憑靠福州船政局近水樓臺,建立起家,只有少數兵船購自英、法、美。到一八七四年,開始籌辦海防時,已經擁有炮船等千四艘。並開辦了海軍學堂,培養了如嚴復和海軍將領鄧世昌、劉步蟾等許多優秀人才。這支海軍由福建船政大臣統轄,只是名義屬南洋大臣領導。

廣東水師的歷史更悠久。早在一八四O年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在廣東就購買火輪武裝水師,抵抗英軍的侵略。一八六七年,兩廣總督瑞麟,從英國購安瀾等炮船六艘,充實廣東水師。到一八八四年,廣東水師已擁有軍艦十二艘。一八八七年,也設黃埔水師講堂(後改名水師學堂)。這支海軍歸兩廣總督節制,與福建海軍不相屬。四支海軍都不互相統屬。清王朝為了掌握海軍大權,於一八八五年十月,設立海軍衙門,任命滿洲貴族、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恨為總理大臣,滿漢官僚慶郡王、李鴻章為會辦大臣,善慶、曾紀澤為幫辦。一八八八年,任命丁汝昌為海軍提督,統領北洋海軍。李鴻章把北洋海軍擴充為北洋艦隊,使之成為淮系集團的重要力量。

中國最早建立的海軍戰隊,卻在經歷一場戰爭後全軍覆沒

洋務派創建的三洋海軍,並沒有起過抵禦外國侵略的作用,卻成了淮系、湘系集團擁兵自重,擴張勢力和鎮壓人民的工具。八八四年中法戰爭馬江戰役,由於李鴻章、張佩綸的妥協求和方針,不作抵抗準備,造成福建海軍的嚴重損失,從此一蹶不振。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戰爭,還是因為李鴻章的“避戰保艦”的投降戰略,使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