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78年的台北街景和生活


臺北簡稱“北”,又稱北市,是臺灣省省會。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被新北市環繞,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東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柵以南丘陵區,北包大屯山東南麓。

老照片:1978年的臺北街景和生活 圖文世界觀 2018-09-20 09:08 臺北簡稱“北”,又稱北市,是臺灣省省會。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被新北市環繞,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東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柵以南丘陵區,北包大屯山東南麓。 臺北是臺灣省的六個“直轄市”之一,也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工業、商業與傳播中心,僅次於新北市的臺灣第二大城市。

根據記載,臺北最早為原住民中凱達格蘭人的生活地,明代初期開始有漢人來到此地。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海岸開始,歷經荷治時期與鄭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蕪而未有大規模開拓,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地。


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和永、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地方,成為臺北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買買茶興起,先是艋舺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是大稻埕後來居上,臺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此後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臺北府城作為行政中心。

公元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了臺北府,統管臺灣行政,從此就有“臺北”之名。1884年,臺北府城城牆及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臺灣建省,省會位於橋孜圖,但是實際上是在臺北。

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臺北府城城牆及西門,以原臺北城範圍內的區域作為官方廳舍集中地以及來臺日人的商業活動地帶。

1970年代與1980年代為臺北市的高度發展期,城市的商業重心也從此時開始逐漸向東移至東區,西區相對顯現出發展衰退的態勢;伴隨高度發展而來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終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

1990年代之後,市區鐵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運、公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相當程度地緩解了交通上的壓力;信義計劃區開始快速發展,市政府與市議會亦遷至該地;原本漸趨沒落的西區,西門町、大稻埕等地帶也開始進行局部改造、更新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