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雕刻艺术品之一"根雕''-人为艺术隐藏于自然之美

说起根雕,我只能说佩服,这些根雕艺术者真的太厉害了,有时一件作品要几年,整体的构思,雕刻,打磨等等工艺步骤繁琐。所以现在根雕也广受大家的喜爱,只是成本太高,价格昂贵,还不是大多数人所能消费的。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传统雕刻艺术品之一

工艺起源:

根据考古发现,古人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有所发展。

传统雕刻艺术品之一

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20世纪70年代末,根艺在中国复苏并发展,从事根艺创作的艺人众多。1980年后,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带动了苏州的“根艺热”,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术团体——苏州市根雕艺术研究会和苏州市职工根艺研究会,开展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创作和展览活动。近几年,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传统,产生了一批具有精、细、雅、奇为特色的根雕艺术作品,如方建庆的《草枯鹰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绣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腾》,张克俭的《头像》、《风采》,王良的《婆娑弧影》、《临寒独放》等,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

创作工艺:

根艺创作劳动耗时长,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 ,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后方能定型。

传统雕刻艺术品之一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在合肥乐兆艺术村根雕专区里,省收藏家协会专家指着一批黄杨、檀木等根雕珍品详细介绍起制作过程。“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被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炭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咨询Xc13129548284+V

传统雕刻艺术品之一

完整性与表象性好的根雕收藏价值高

根雕最忌讳的就是粗制滥造,进行乱七八糟的拼接,最后往往导致它的价值的倒退。当然,为了使根雕的意义更加明显,进行一些大手笔的修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定要保持它的完整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天然本色也是根雕爱好者的审美看点,因为树根天然的颜色和纹理是根雕艺术品最为自然的表象,也是根雕艺术品价值的直接表现,所以切记不要用人工来随意增加颜色,因为失去本色的根雕只会被爱好者所冷落。

同时,根雕的收藏一定要有恒心,因为它的价值不可能一下子上升起来,往往都是五到十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升值,所以收藏爱好者在家居审美使用的同时,不会冲动出手,所以市场上的艺术品也永远没有饱和,升值空间也变的越来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