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河苦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后期秦赵两国的四位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是按照实战经历来排名的,并无军事理论著作流传于事。他们都有典型的特征:(1)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战功一步步晋升。(2)实战经历多,以兵团作战为主。(3)准确的说他们都处于战国后期,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代表着战国实战的最高水准。



先和小编看一下乐毅的生平,一人率领五国联军在半年内攻取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军事指挥才能是没的话说。但是,他并不是以弱胜强的案例,带着五个国家打一个国家,和其他四位名将相比,说出来都有点丢脸。但是,乐毅依旧是诸葛亮的偶像。



白起是战无不胜的秦国第一代军神,他的战绩可以彪炳于史册,先后为秦国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为山东五国在他的手下元气大伤,先后斩杀五国有生力量145万人。从《史记》中,小编未发现其生年,只从公元前294年开始,以左庶长的身份进攻韩国,开始出道。他的实战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领秦军在伊阙击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攻城5座,俘虏主将。此战白起晋升国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楚国首都郢,这一战占领楚国西北地区长江以北的大量地盘,楚国被严重削弱。白起晋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领秦军在华阳击败赵魏联军,斩首魏军十三万,俘虏赵军两万,共斩首十五万。魏国在此战中元气大伤,无力争霸。

公元前264年,率领秦军在陉城攻韩,斩首韩军五万。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赵在长平对峙三年,最终坑杀赵军45万人,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邮被秦王赐死。



秦国第二代名将当属王翦,还有他的家族。起于微末,后期的战绩主要在统一六国上,是秦始皇的老师。但司马迁评价不高,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却不能辅佐秦始皇实行德政。关于王翦,他还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位同时具备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场都皆地善终,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将,不干屠灭之事。不过,历史总是风水轮流转。王翦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而项燕的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俘虏了王翦的孙子王离。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阏与之战出道,攻取赵国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与另一大名将李牧较量,使用反间计除掉对手,灭亡赵国。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军在易水河击败燕代联军,攻破燕国首都,燕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军与楚国一决雌雄,楚国名将相燕自杀,楚国灭亡。随后乘胜追击,南征百越。这一战,王翦功封武成侯。



战国的另外两位名将,大家都很熟悉。负荆请罪的主角廉颇、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对来说,廉颇出道早,资历比较老,在诸侯中名声比较响亮,先后在赵、魏、楚任职,但一生念赵,最终在楚国在悲凉中客死他乡。廉颇的野战能力在四大名将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属第一人,连白起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御。



公元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主将,参与了“五国攻齐”的大事件,长驱齐国,攻取阳晋。回国后封为上卿。

有趣的是,蔺相如也在这一年出道,完璧归赵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颇再度攻齐

公元前276、275年,廉颇率军攻魏,取得胜利。

公元前269年,廉颇率军在阏与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颇在长平坚守三年,秦军不能胜。此时,是战国两大名将的对垒,一个是秦国的战神白起,一个是赵国的上卿廉颇。

公元前251年,廉颇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一直打到燕国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这一仗是廉颇出道以来展现其军事素养最强的。同时,廉颇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谓是位极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颇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被记录的战争。同年,赵王解其兵权,发生军事冲突,廉颇出逃魏国。一代名将的生涯走到了尽头。



李牧是战国末期最优秀的将才,也是能在赵国力揽狂澜的人物。他的一生,战役不多,但足以彰显其名将之风。他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塞外对抗匈奴,一个是秦赵最后大决战。塞外对匈奴是李牧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战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长期在塞外的习惯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终被冤杀。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将司马尚一样,被弃之不用罢了。



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对抗匈奴,创造了歼敌十万的骄人战绩(步兵对骑兵)。

公元前245年,名将赵奢、蔺相如相继去世,廉颇出逃魏国。赵国朝中已经无人可用,李牧赵国仅存的良将。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胜,这是他在六国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对阵秦军,在肥之战中创造出经典的歼灭战案例,秦国败退,因功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对抗秦军。赵王听信谗言,捕杀李牧,一代名将终结了此生。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各自所擅长的领域。白起是凶神,主杀,似乎数据是他所关心的,他是三思而后行的典范。王翦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谙为将和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终。廉颇野战能力不足,防守有余。但时运不济,赵王昏庸,最终客死楚国。李牧是军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围歼骑兵、歼灭战两大案例够后世学习很久。但也同样不懂为官之道,最终被冤杀。

白起被秦王赐死,廉颇被赵王逼走,李牧被赵王冤杀,三者不得善终,成为了战国名将中的遗憾。其实,战国的名将还有很多,比如孙膑、吴起、庞涓等是战国第一代名将。孙膑成废人,吴起被楚国贵族射杀,庞涓战败而死,似乎战国的名将们结局都不太好。


慵懒国王




如果当时没有秦军在河东死死咬住头号强国齐军的主力,乐毅破齐无从谈起。一直以来,在这场战争中,人们忽视秦军的作用了。在当时齐国与秦国并强于世,没有秦国的参与单凭燕赵这些二流的诸候国是根本不敢惹齐国这只铁老虎的。

秦将蒙骜率秦军首先向齐国河东进改,夺齐国河东九城,齐军主力在河东迎战秦军,被秦军牢牢围困在河东战场上。

在齐军主力被秦军纠缠脱不开身的情形下,由乐毅统帅的另一支联军从赵国出发改向齐国的济西之地。齐湣王在齐军主力无法回援的情况下,急忙从民间征兵组成一支抵抗乐毅联军的军队。由于这是一支临时由平民组建起来的军队在与乐毅联军正面接触时,统兵大将触子首先逃跑,很快,因为没人指挥,齐军全军溃败,战线彻底崩溃,乐毅联军在秦军纠住齐军正规军于河东的情形下,横扫齐国,连克齐国七十二城。

乐毅能率领燕赵联军攻克齐国七十余城是在秦军在河东咬住齐军主力军的前提下做到的。乐毅联军是五国攻齐联军中的一支奇兵,只是整个攻齐战役中的一部分,如果将破齐功劳全归于乐毅所率的燕赵联军,明显不公允了。



要知道,齐湣王时期的战国格局是秦、赵、齐三强并立于世,其它诸候国称不上强国,“东齐西秦”更是两大超强,当时只有秦国与齐国的国力相当,也只有秦国敢跟齐国硬碰硬,也可以说,秦军与齐军硬碰硬的情况下,乐毅所率的燕赵联军只是替强国秦国对付齐国打打下手而已。

五国攻齐之后,燕昭王一死,乐毅就遭新王猜忌离燕而去,再无其它能与战国四将所能并肩的战绩。没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并不足为奇。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邀请。

乐毅运气好,应该感谢骄横的齐愍王,因为齐愍王的愚蠢成就了他。

284年,乐毅统帅的是一支复仇之军,齐愍王由他掌控着燕国全部的主力,还有赵、楚、魏、韩4国军队。赵军是唯一能与秦军抗衡,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让他指挥赵国的军队;楚军历来骁勇善战,只是缺少名将,归到乐毅手下最能发挥战力潜能;魏军武卒威震天下,其战力不可小觑;只是韩军实力比较弱,可谓强强联合,战无不胜。

当时连年战争,齐军将帅厌战,士卒疲惫。乐毅率领的5国联军,同仇敌忾,声势浩大,出兵6个月就攻下70多座城池,济水一战,齐军主力消亡殆尽,乐毅一战成名,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

其实,这场战役无论由哪个将领指挥都会打胜仗的。

乐毅名声大振。他遣退了赵、楚、韩、魏的军队,独自率领燕军继续与齐国军队作战,奋力拼杀了5年,仍有莒城、即墨没有拿下。其实,仗打到这个份上,燕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为: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笔者认为,战国时期有许多名将或军事家,历史还是公正的,乐毅列入“武庙10哲”中,还是合情合理的。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已有24个历史问题首页推荐,喜欢历史的朋友请关注我。

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连下七十城的原因更多在于联盟发齐的策略而非战场指挥。

公元前284年乐毅拜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韩、楚五国,共六国伐齐。打败齐国军队于济西,后来更是连下70城。这场战役看似辉煌,但实际上前期的胜利是由于6国联军实力本身就比齐国强,这里面有和齐国同样强大的秦国,还有单论军队不弱于秦齐的赵国军队。这样的联盟理应战胜齐国,毕竟连占据地理优势的秦国也打不多六国联军。而后期因为齐军已溃败,无法组织像样的阻击军力,所以才被乐毅连下70城。因此这连下70城的辉煌战绩背后先是联盟的策略正确,后面才是乐毅的战术指挥能力。



2、战国四大名将都有多次辉煌战绩,而乐毅只有一次。

白起就不用说了,杀了100多万人,占了整个战国末期死亡人数的一半。而王翦帮助秦国灭了除韩之外的所有国家。廉颇除了楚国没打过外,其他国家包括秦国都打败过,战功比起白起不遑多让。至于李牧大破匈奴十万骑兵,打得匈奴不敢犯境,并多次打败秦国联军。而乐毅战绩只有伐齐一次。



3、战国四大名将主要活跃在战国末期秦强六国弱的年代,乐毅要早几十年。

乐毅伐齐是在公元前284年,白起最后一仗在公元前260年,王翦直到公元前221年还有战役,廉颇最后一仗在公元前236年,李牧是最后能抗击秦军的将领,在公元前228年还领兵打仗。


三分钟历史角


感谢头条家的史先生的邀请,我是海天玄宇,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乐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我们知道他与战国四大名将处于同时代,廉颇、白起、李牧、王剪为当时最有名的四位名将。为什么乐毅不能跟他们并称呢?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

一、功绩不足,战功不显赫。济西之战,是以五国联军以众击寡。后攻取齐国七十多座城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齐国主力精锐丧失,剩下的军队质量不行。另个原因就是齐国主动收缩战线,死守即墨和莒两城。

二、攻伐五年,没有完全占领和降伏齐国,不能完功一件。

三、战略眼光不足,过早解散和排遣了多国部队,想独吞果实,注定失败。如果不遣散其他几国军队,那么齐国将没有翻身机会。燕国必然能分得最大的利益。可是乐毅想吃独食。看看魏、赵、齐三国怎么分占中山国的,再看看希特勒和斯大林怎么瓜分波兰的,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所以从遣散其他几国部队开始,就注定伐齐的失败。不过是早晚的事。

四、为自己国家作战的最光荣,乐毅由于历史原因,属魏、赵之国,却最后为燕效力。自然没有更多值得赞赏的,古往今来都如此。只有为自己祖国和民族战斗的人才能得到更大的荣誉。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对自己的子弟最慷慨。

五、眼光、境界不如四大名将。在赵期间,推荐赵括换廉颇导致长平兵败。

六、白起、李牧都死忠,廉颇、王剪都从一而忠。而乐毅被猜忌并没有回燕国解释而是直接逃奔赵国,现实里他是正确的,但人们更喜欢悲情的愚忠。认为这个行为有瑕疵。

还有许多原因,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他和子孙能独享乱世自有高招。这是处世的精明之处。这点值得现在人借鉴。

一家言,喜欢我的就关注我。



海天玄宇


战国四大名将都是战国晚期的,秦国俩位,白起,王剪,赵国俩位廉颇,李牧。战国时期是中国群雄争霸的舞台,你方唱吧!我登场大国灭小国。小国灭公爵,这个舞台是不亦乐乎,都各位忙着自己的事,秦有商鞅变法,赵有胡服骑射这俩个国家都有一统天下的能力 犹其到战国后期战争越打越惨酷,仗越打越对,出现了大兵团作战的萌芽,犹其是秦的只有国独创了什么兵阵,不记得叫什么了。是百战百捷白起更是杀神附体,大肆杀害俘虏,在此时能和他抗衡的只有一节赵国的廉颇。同样在白起之后能和王剪的只有李牧。统一天下的铁臂是一节一节长起来的,只有时机成熟了才能一统天下,乐毅只所以排不上战国名将的称号是因为他生在战国中期而且他是用计谋一夜连下七十城的若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打起来他不是大将不是敌人的对手他落选战国四大名将情理之中。


约定9521


战国四大名将有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千字文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千字文一般是不能重复,还必须押韵,才写了他们四名大将。在整个战国时代,乐毅当然算是非常出名的有能力的将领之一。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自称和乐毅,管仲那么有才能,所以说乐毅当然是非常厉害,帮助燕国这么小的国家灭了齐国。

理论上,乐毅是可以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短时间内依靠燕国的力量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战功是多么的卓越,战斗力来讲,是超越了白起的。



济水之战,乐毅带领了燕,赵,楚,韩,魏几个国家的军力,都由他来指挥,因为这五个国家都被齐国侵犯过,五个国家一起合兵力对抗齐国,这次战役的胜利,使得乐毅的名气大起来,也说明了乐毅的确有军事方面的才能。

也可能是乐毅在燕国,燕国比较弱小,乐毅后来被田单打败,收复了失地,说明燕国的实力实在是弱小,乐毅即使有强大的军事才能,却没有条件,也就是兵力供他去发挥。



济水之战,齐国内部的军事管理出现混乱局面。五个国家本来就同仇敌忾,又因为齐国高层的愚昧无知造成了战争失败的结果,所以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乐毅可能更多的是靠运气,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军事才能。


冠希论坛


乐毅的才能与其说是名将不如说是名帅,他治国统将的能力远远大于他披坚执锐的陷阵能力。因此战国四大名将没有乐毅,而是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吴起跟乐毅一样,都属于出将入相的天纵英才,他俩都不在四大名将之列。

乐毅伐齐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是五国伐齐而不是燕国一国伐齐。乐毅统帅秦、韩、赵、魏、燕五国军队击败齐军主力后,才开始了秋风扫落叶般的攻占齐国七十城;如果没有五国之师击败齐国六十万大军,那么乐毅是不能半年内攻占齐国七十城的。



乐毅是名将乐羊的后代,天生喜兵又善于治国。乐毅在魏国不受重用,因此听闻燕昭王筑黄金抬招贤纳士后,自比商鞅前往燕国变法强燕。乐毅在燕国主持变法,同时在辽东训练了一支二十万人的精兵,通过二十多年的变法,燕国强大了,乐毅合纵其他四国共同讨伐齐国。

乐毅之所以能统帅五国之师伐齐,那是把利益分配好了的。三晋瓜分他们与齐国相连的土地城池,还有宋国;秦国则占有宋国都城陶邑;楚国占有齐楚边界的四百里;燕国占有齐国主体。三晋及秦军只帮助燕军击溃齐军主力,楚军负责偷袭齐军背后并生擒齐闵王,燕军独立占有齐国主体!正是因为权力与义务成正比,所以这次合纵成功了!

乐毅伐齐成功后,燕昭王驾崩,新燕王不喜欢乐毅,于是乐毅逃到赵国为赵国效力!乐毅先效忠燕国,后效忠赵国,这也可能是后世不承认其名将地位的原因之一。


大秦铁鹰剑士


要选战国名将,第一当然是要选秦国的,因为秦国灭了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了,秦国最厉害的两个就是起、翦。可是竟然有人能够扛得住此二人的进攻,当然也是名将了,这就是颇、牧入选的原因。至于其他的人,虽然也有不错的战例,但是由于不是一个时代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和起、翦发生交集,所以很难对比谁更高。像田单、乐毅、孙武、孙膑、伍子胥等也就不入选了。


雨秋月


扶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当时,齐强为第一,燕弱为第一,实力倒数第一末流的敢于谋划出击时实力正数超一流的,一曰勇。亚相燕十数年,发奋图强,国强兵精可与强齐一战之力,二曰善治国。冷静分析时局,敌强我弱,不冒险出击,三曰明形势。利用齐王志得意满末年昏暴,诸国皆怨连横合纵,联天下共击之,一战而下,四曰大智谋,善辩词。上谋伐心,余孤城而受民心,心存兼并齐地之深远,五曰深谋远虑。故主亡,伯乐丧,君子不立危墙,不愚忠,能善终,六曰识人明判,知进退。有勇有谋,明势善判,内可为相治国,外可为帅治军,出可为使联诸侯,请问以上四人谁能之,三个为国没善终,一个率强秦举国之兵灭大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