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测速是什么原理?

帅龙男子


题主所说的闪一下就测出速度并不准确,因为闪的一下是闪光灯补光的,这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卡口记录车辆照片信息,另一种就是已经测定超速进行违章取证。在闪光时测速已经完成。目前主要的测速手段有以下几种:

1、视频测速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摄像头记录的视频建立坐标系根据车辆经过摄像头划定视野内的时间来测速车速,比如在摄像头视野内路面上虚拟出两处标线并计算出实际距离,然后根据车辆通过计算两个标线的时间来测定车速,高速公路上比较少见。所以当你看到横杆上只有摄像头的时候别以为不会拍超速,依然可以。

2、雷达测速

雷达测速原理大家都清楚,利用雷达波测测距原理来计算车速,高速公路上最常见也最容易中招的就是上图这种雷达测速仪了,反正我见到这种雷达都会后背发凉,因为它们通常都安装在隔离带中央或者路边,你很难发现它的身影,但是它却时时刻刻在盯着你。一不留神就中招。但是现在很多电子狗可以提前发现这种雷达信号。前段时间跑闻垣高速,在垣曲服务区外面路边就有这么一个测速雷达,经过之前电子狗狂叫。

还有一种是架设在横杆上的雷达测速,雷达与摄像头关联,当雷达发现车辆超速后就会给摄像头信号,触发拍照,同时雷达把测速信息一并传递给摄像头,图像处理芯片把雷达传递的车速信息叠加在摄像头抓拍的违章照片上储存。这种雷达发射器体积很小,远处看去很容易和闪光灯混淆,其实也很好分辨,闪光灯里面有LED灯珠,而雷达发射器外表一般都是平整的,多为灰色或者黑色。这种测速点一般在市区用的比较多,高速公路上这几年也多了起来。相对来说这种测速很容易被肉眼提前发现,一般在这里中招的比较少。但是这种雷达电子狗不容易提前发现,因为照射角度小,距离短,往往电子狗发现雷达信号时车已经行驶到跟前了。

3、地感线圈测速


地上一定距离内埋设多组感应线圈,车轮子压过线圈后开始计时,压过第二道线圈计时结束,这样就可以测出车速,如果超速的话摄像头启动拍照。这种测速点很容易发现,但是横杆上没有雷达发射器,所以很多人想不到它有测速功能,中招指数也不低。我们这边下了高速以后就有这样一个测速点,短短的横杆上面孤零零立着一个老旧的摄像头,虽不起眼但是战功显赫。




这种测速点路面都有埋设线圈的痕迹,不过高速公路上我是没见过。

4、区间测速


这是最有威慑力的测速方式,也是广大司机最头疼的,它是测量平均速度的,一定距离内分别设置两个测速点,起点处拍照记录你的车牌照,然后你随便跑,到终点再拍照记录你的车牌照,距离有了、时间有了,初中生都能轻松算出来你的车速。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并不是故意超速,而是高速公路上限速信息多变,这里限速120,没跑一会儿变成100,再变成80,你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跑。我身边被拍到超速的朋友们没一个是在限速120的路段被拍的,都是在限速80和限速100的地方中招的。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高速公路上这混乱的信息,有时候你还得一边操心开车一边操心到底限速多少。这里给大家支个招,经过我多次观察,每当你驶入高速公路后500米之内一般都会有一个限速提示牌,一定记得看,上面规定了后面这段路的最高限速,比如刚驶入高速公路,提示牌显示最高限速100,那么在测速点最好别超过100。


我是故乡的云


相信不少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经常会见到公路上测速摄像头,对于这些摄像头相信不少小伙伴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害怕,生怕下一秒就有可能来一个罚单。


今天就来说说高速公路上所谓的测速是一个什么样的原理?

其实对于所谓的测速原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根据车辆经过一定路程所形式的时间,从而判断这俩汽车是否超速的一个原理。而目前最主要的测速设备有许多,比如说是微波检测器,这样一个检测器能够免受外界环境以及天气的影响。

而且在车辆较为发咋的路段,这种微波车辆检测器能够通过高速快门摄像头进行抓捕,对于那些行使较快的汽车进行抓捕。当然对于这样一套设备,其实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例如在多路口的车道,微波车辆检测器就无法做到快速的检测出来。

而这些年高速上也开始使用一种雷达测速装置,这种装置分为固定型以及流动性。固定性一般会固定在高速两旁,而流动型则是依靠巡逻车进行测速。

但是不管是哪种仪器,其实他们的初衷就是希望在高速公路上人们有更加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


环球科技视界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天天用车是免不了的

常在路上开,哪能不吃罚单

尤其是经常跑高速的小伙伴

那你知道摄像头是怎么拍下来你违章的吗?

在路上开车经常会看到路边的大牌子上写着“前方测速”,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要拍你是不是超速,干嘛还要告诉你呢?这不是多此一举。

其实这并不是多此一举,让小伙伴们准备好,看看限速多少,然后刹车踩踩,车速下来后老老实实开过这段路,出了测速去,趴一脚油门。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这样干的。

相反恰恰这里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性和光明正大的权威性,偷拍不能算作证据的,需要体现正义性。法律是有明文规定的根据《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中就规定在来车方向距离测速点200米以外应当设置“前方测速”或者“进入测速路段”等交通标志。

言归正传

今天我们就聊聊各种各样的超速摄像头

首先最常见的就是这种装在电线杆子上一排排的摄像头了,大老远就能看见,一般装在道路的初始路段,主要作用还是为了监控车流量,小编觉得这种摄像头震慑作用要大于实际作用,毕竟都看见了,还不老老实实的嘛。

这种探头大多使用的是雷达探测车速的,当车辆进入探测范围内后,雷达会发出两段波去探测车辆的位置,当两次发出的波都被接收到之后,根据三角函数的原理就可以计算出行驶的距离,除以时间就是车辆的速度,当计算结果超出系统内的规定时,会立刻开启摄像头的拍照模式,自然超速行为就无处遁形了。目前国际主流技术就是高速摄像头和雷达组合使用

222222

接下来就是这种固定测速摄像头,就是这种在路边草丛里呀,树干旁边呀,绿化带里的小箱子

我们看到的小箱子里面装的是摄像头和控制系统,只是负责拍照取证和处理信息的。它是通过事先埋入地下的两组感应线圈,当车辆依次进入这两组线圈,前方的摄像头就会在合适的机会拍下一张照片,通过线圈感应到的时间来计算出具体车速,同时将照片一同发回指挥室。

这种系统属于较早普及的一种技术手段,同样缺点也很明显,需要埋设两组线圈,施工量比较大,路面一旦变更则需重埋线圈,路面质量不好的地方对线圈的维护工作都是巨大的。

这两种摄像头都很常见,在路上跑久了,自然而然的都记在心里了,但是交警叔叔也又有黑科技来应对这种情况,那就是手持激光测速仪。

激光测速仪理论上是测速最准确的一种,它是对被测物体进行两次有特定时间间隔的激光测距,取得在该一时段内被测物体的移动距离,从而得到该被测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多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熟悉路况,而被临时检查抓个正着。

如果说这些能够避开,那么接下来介绍这种测速方法是无论如何都躲避不了的大杀器,区间测速。

区间测速的原理很简单,设定一个区间,以50公里为例,在起始处和终止处分别设立两个摄像头。分别在车辆进入和驶出的地方拍照,然后查看所经过的时间就知道是不是超速了,如果限速100公里,你只用了不到30分钟就驶出该路段,那么一定是超速了。

小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测速,目的都是要保证安全到达目的地,我们都要牢记住安全这条红线,不超速,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一份保证。


制造原理


有许多型号的设备用于测量速度,但主要设计是雷达。雷达脉冲在汽车上传输,脉冲的返回部分通过“锁定门”建立一个移动点作为目标。

当汽车朝向或远离巡逻车和雷达装置移动时,根据打开速度或关闭速度来测量以下“跟踪脉冲”,这取决于参考雷达装置的位置的汽车行进方向。

小于15米的距离足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并且打开或关闭率很容易转换为每小时公里数。在那个距离内,测量可以基于约100亿个单独的信号对来计算。

返回的第一个脉冲建立了动体跟踪。随着汽车接近,随后的脉冲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测量减小量可以被转换为MPH。

该套件用于测量高速公路中特定点的车辆速度。

该套件的基本原理是两个红外传感器放置在两个不同的点上。车辆必须经过这些点。传感器将信号发送给电路的微控制器。微控制器计算两个传感器之间的时间差并将其转换为速度。蜂鸣器也连接在电路上,当车辆超过100公里/小时的速度时,电路会自动触发。

当给电路供电时,电源由桥式整流器转换为脉动直流电源。电解电容将脉动直流信号转换为平滑直流信号。为了保持5V的恒定电压,电路中存在的电压调节器IC将输入信号转换为5V恒定电压。红外传感器将信号发送给微控制器,该微控制器计算速度并将其显示在LCD屏幕上。


云在天上飘


一道中考题:(2013·绍兴)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受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且保持不变)( )A.28.33m/sB.13.60m/sC.14.78m/sD.14.17m/s

下面给出计算方法:由乙图可知,测速仪两次次从发出超声波到传到汽车出处用的时间分别是t1=0.16s-0=0.16s,t2=1.12s-1.00s=0.12s,汽车两次与超声波相遇的时间相差t=1.12s-0.16s=0.96s。

两次相遇时汽车到测速仪的距离分别是s1=vt1=340m/s×0.16s=54.4m,s2=vt2=340m/s×0.12s=40.8m,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s=s1-s2=54.4m-40.8m=13.6m。

所以汽车的速度v车=s/t=13.6m/0.96s=14.17m/s。

明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