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种扇子叫便面,除了用来扇风,还有一个贴心功能!

每年夏天,大家都应该自发感谢并纪念两个男人:

古代有一种扇子叫便面,除了用来扇风,还有一个贴心功能!

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中国古代的后羿,他曾经帮助帝尧干掉了9个太阳,被后人传颂至今;第二个、也是尤其要感谢的是美国的威利斯·哈维兰·卡里尔,他发明了现代空调系统,被后人称为“空调之父”。

没错,炎炎夏日,我们的命都是空调给的。

古代有一种扇子叫便面,除了用来扇风,还有一个贴心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没有空调,如何避暑呢?这个时候就轮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便面”出场啦。

所谓“便面”,其实是古代的一种扇子,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时期。至魏晋时期,便面已经非常盛行,成为了文人雅士的挚爱。在唐末书画家孙位创作的《高逸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左边就有一位拿着便面的,此人正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其实《高逸图》又叫《竹林七贤图》,只不过现在的版本是《竹林七贤图》的残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只能看到阮籍(最左边)、刘伶(左起第二个)、王戎(右起第二个)、山涛(最右边)等四贤。当然,在他们4人旁边,还各有一位童子侍候。

古代有一种扇子叫便面,除了用来扇风,还有一个贴心功能!

此外,据传阮籍连吃饭、喝茶都拿着便面。由此可见,阮籍对便面的喜爱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只是阮籍,在魏晋时期的相关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吃饭时拿着便面的场景。

那么,那时候的人们为什么那么钟爱便面呢?这跟便面的功能有关:一方面,便面的基本功能就是扇风,是古代最方便的避暑神器;另一方面,便面有一个贴心功能——遮脸,遇到不想见的人拿便面挡住即可,一点都不用觉得尴尬。

古代有一种扇子叫便面,除了用来扇风,还有一个贴心功能!

没错,古代扇子之所以被称为“便面”,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可以用来遮脸。这一点,唐初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做过详细注解——“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便面最早采用细竹篾作为材料,形制的主要特点是“方不应矩,圆不中规”,即不方不圆、非规非矩,一般多为半规形。因便面状似单扇门,所以又叫“户扇”。当然,这东西乍一看长得还有点儿像刀,所以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刀把扇”。

古代有一种扇子叫便面,除了用来扇风,还有一个贴心功能!

后来,随着丝织工艺的发展,布、锦、丝、绢等都被用来当作做便面的材料。因此,到宋代的时候,细竹篾做的便面就逐渐发展成了布、锦、丝、绢等做的折扇,并最终被后者取代。

古代有一种扇子叫便面,除了用来扇风,还有一个贴心功能!

虽然细竹篾做的便面慢慢消失了,但是,便面作为扇子的通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所以,一直到清朝,文人墨客中的诗文中都会出现有关便面的字眼。比如:

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就有“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的记载,金人党怀英在《上皇书扇后》一诗中也有“便面团圝字点鸦,天风吹堕委尘沙”的字样,而清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寄扇》中也出现了“便面小,血心肠一万条;手帕儿包,头绳儿绕,抵过锦字书多少”的描写。

古代有一种扇子叫便面,除了用来扇风,还有一个贴心功能!

当然,除了便面之后,古代的扇子还有很多别称,比如:凉友、摇风等。怎么样,扇子的这些别称是不是都非常容易理解?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