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摇、牧民剪羊毛、农民晒谷子,现在的短视频流行“审丑”?

如果你是抖音的重度玩家,你一定看过这样一则视频:这是抖音上最流行的对嘴型视频,配乐是改编版的抖音热曲《学猫叫》,前半句“一起学猫叫”音乐响起时,视频中的女生还和拍摄这类视频的大多小女生一样,在镜头前瞪着大大的眼睛,露出甜美的微笑。但后半句风格陡然逆转——不再是熟悉的“喵喵喵喵喵”,音乐突然切换成粗犷的男声,变成了“giaogiaogiaogiaogiao”。同时,镜头拉近,原本卖萌的女生刻意扮丑,只露出半张脸,皱起眉头,鼻孔撑大,重复“giao”的嘴型。

社会摇、牧民剪羊毛、农民晒谷子,现在的短视频流行“审丑”?

翻看两大快手搬运大号——“土味挖掘机”、“土味老爹”的微博,像这样对土味元素再创作的作品并不在少数。视频拍摄者穿着正品大牌,做着精致时髦的打扮,却模仿着原版土味视频里走在乡镇街头的快手红人。这些大多生活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自称为“土家军”,“土味挖掘机”一类的微博博主则是“老师”。

是的,就是这么一群被视作中国最“洋气”的年轻人,却在夜深人静时中毒似的刷着土味小视频,在朋友圈中分享土味语录/情话。

为了迎合年轻人中间刮起的土味之风,不少品牌甚至都不惜主动入“土”——雪碧将土味情话搬上了瓶身,中国移动拍摄了土味广告,《超时空同居》甚至将土味情话作为彩蛋搬上了大荧幕,在微博上发酵为全民话题。

社会摇、牧民剪羊毛、农民晒谷子,现在的短视频流行“审丑”?

社会摇、牧民剪羊毛、农民晒谷子,现在的短视频流行“审丑”?

这批选择了“审美降级”,甘心成为“土家军”的年轻人到底是怎么了?

土味视频的真正发源地是快手。

企鹅智库在今年4月发布了一份《抖音&快手用户研究报告》,截止2018年2月,快手的月活跃用户超过2亿,将火山小视频、美拍、秒拍等社交短视频应用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就连成长迅速的抖音,月活数也刚1亿出头。但这庞大的2亿人里似乎准确地避开了被视作“互联网核心消费群体”的这群年轻人。

在今年4月大幅整改以前,快手几乎处于只依靠算法的“放养”状态。主打“记录平凡人生活”的快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给了原本在主流互联网上隐形的那群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方“沃土”上,你既能看到裤裆塞鞭炮、社会摇,也能看到牧民剪羊毛、农民晒谷子。

事实上,真正让土味视频“土”进人心的功劳应当归功于那些微博上的快手搬运工。

现在在微博上搜索名字带“土味”的用户,粉丝上万的已有20多个,其中最头部的“土味挖掘机”与“土味老爹”粉丝量均超过了420万,其自制的土味视频合集动辄转发上万,他们每天搬运10条左右的快手土味视频。

社会摇、牧民剪羊毛、农民晒谷子,现在的短视频流行“审丑”?

也许快手自己也没有想到,帮助它这样一个几乎完全依靠算法推荐机制的“去中心化”平台完成“再中心化”的,竟然是这些还存在版权纠纷的微博搬运工。

从出现在林更新、吴昕等明星微博里的“世界大同教教主”高飞,到参加新说唱后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的giao哥,这些头部账号巨大流量带来的造星能力不容小觑。他们不仅在年轻人中间捧红了一帮快手网红,也在微博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土味”亚文化。

社会摇、牧民剪羊毛、农民晒谷子,现在的短视频流行“审丑”?

很多人表示,看土味视频的精髓是评论,笑点藏在评论里。

和快手里的评论不同,“土味挖掘机”的微博评论里,大家关注的主角常常不是那些视频里的土味icon,而是“老师”本人。“土味挖掘机”通常会亲自下场引导粉丝在评论区里点评原版和再创作版的作品,并且进行嘲讽与自我嘲讽。

这就慢慢形成了一帮黏性极高的“土家军”,组成了微博上的“土味圈层”。他们拥有一套自己的话术,并从海量的土味视频中提炼出了独特的意义符号,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会受到其他人的调侃。

由此,观看土味视频的行为链条被拉长了。观众在笑看完一分多钟的视频后,还可以移步评论区继续社交游戏。

有趣的是,在微博这样一个被普遍认为是“键盘侠”聚居地的平台上,“土味视频“却很少遭到攻击。“我觉得挖掘机的粉丝应该跟我差不多,都知道这是一种审丑,但大家都愿意在评论里找点乐子,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吐槽,一起逗乐,好玩就行。”一位“土味视频”播主说。

社会摇、牧民剪羊毛、农民晒谷子,现在的短视频流行“审丑”?

同其他的短视频一样,消遣毫无疑问是年轻人观看土味视频的第一大原因——它不需要人思考,短时间里给人刺激。但又和以Papi酱为代表的微博短视频不同的是,这种消遣更多是建立在审丑之上。

这种审丑机制所引发的笑点,来源于表演对象对这种“丑”的不自知。传统喜剧中的丑角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自己的“丑”,并以此作为逗笑观众的资本。而对土味视频的演员来说,他们演得越认真,观众才觉得越好笑。

“高雅的东西各有各的高雅,但低俗的都是一样的低俗。高雅的东西人人喜欢的不一样,你喜欢小提琴,我喜欢钢琴,受众越往上走越窄。但低俗不同,上到城市精英,下到小镇青年,人类的原始需求都是一样的。”一位播主表示。

有人也将这种行为称作“适度的审美降级”。

和小很多App上充斥着消费主义的“美好生活”相比,刷一刷快手上的土味视频更能让人放松。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居住在压力更大的一二线城市中的年轻人,很多对鼓吹“消费升级”的套路已不再感冒。比起一个劲地用消费品来代表自己,土味视频给人的感觉或许反而更真实,也更具生命力。

社会摇、牧民剪羊毛、农民晒谷子,现在的短视频流行“审丑”?

都市里的年轻人经过社会、学校多年的规训后,失去了本来应该的个性表达,而那些土味播主恰恰因为没有经历完整的教育训练,并且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所以身上会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个性。而这种个性经过网络及二次创作后被放大,受到主流社会的凝视。

作为当下互联网上亚文化的一支,土味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精英霸权的反抗。

但反抗者最终都难逃被收编的命运。尽管不愿意承认,这些将土味文化捧进主流互联网的年轻人也为权力与资本的收编助了一臂之力。

这些热衷于土味视频的“土家军”,将土味视频里的元素凝结成一个个符号,在帮助它迅速传播的同时,意义也在这个过程中剥落了。土味文化背后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就在大众的狂欢中被消解掉。

当然,对于手机屏幕前的都市年轻人而言,土味视频只不过是信息流里的一个调剂品。放下手机后,投入现实生活,他们还有很多的选择——大多数人可能只会在一天或一周的学习生活结束后的夜晚,在抢占了半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后看看这些土味视频,而周末,这些都市年轻人或许还是会出去吃个精致的下午茶、逛个文艺的展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