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古國——姜姓沈國,「汾水之神」的守護者,亡於晉國

先秦歷史上有兩個沈國,大家所比較熟知的是春秋時期的姬姓沈子國,故地在今天的豫皖交界(見姬姓沈國篇),《左傳》中頻頻出場,雖然活得很窩囊,但至少給後世留下了一段屬於自己的歷史,證明曾經也有過風雲歲月。不過,同樣在春秋之期還有另一個沈國的存在,其封地在今天的山西聞喜縣境內,相對於年輕的姬姓沈國,這個姜姓沈國更為古老,早在上古時期便已活躍在汾水流域。《左傳·昭公元年》中說,昔日金天氏有後裔叫臺駘,繼承父親

的雨師官職,當時汾洮一帶水患猖獗,顓頊帝便令他治理水患。臺駘不負眾望,帶領族人不畏艱險終於成功疏通了汾洮兩川,受到顓頊帝嘉獎,被封汾水一帶建立自己的國家。

汾水古國——姜姓沈國,“汾水之神”的守護者,亡於晉國

臺駘死後,化為“汾水之神”,汾水流域的沈國、蓐國、姒國、黃國世代負責對先祖的祭祀。這個沈國跟之前講過的蓐國同宗(見蓐國篇),為姜姓,因與姒國、黃國同在汾水流域,可稱為“汾水四國”。汾水四國是有記載以來晉南大地上最早出現的國家,也應該是最早的一批晉民。

“沈”的甲骨文看上去像個“川”字,其實它就是指“河川”,但中間有帶角的動物狀形像,其實是指“牛羊”,合起來就是“牛羊處於河中”的一副景象。《周禮》記載:“以狸沈祭山川林澤。” 鄭玄注: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沈。古代祭祀大多以牛羊作為犧牲,而古代的祭祀對象主要有天地、山神、河神、先祖等等。“沈”的造字本義即是祭祀河神,其方式就是將牛羊等祭祀品沉入河中,來供奉水神,以求河川安然無患,因此,古代“沈”字還有“沉”的意思。《左傳·昭公元年》中說:“臺駘……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

”不知“沈”的來歷跟早前汾水流域族人們的祭祀活動有沒有關聯?

汾水古國——姜姓沈國,“汾水之神”的守護者,亡於晉國

不過同樣在《左傳·昭公元年》中提到過一位傳說中的人物,叫“實沈”,也就是天上的“參星”,與“商星”閼伯是同胞兄弟,因感情不和而被帝堯強行分開,杜甫有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說得就是這件事。“實沈”被帝堯貶到大夏,由唐國人繼承下來,唐國後來成為晉國的領土,因此,參星也成了晉國的星宿。不知道汾水沈國跟這個傳說中的實沈有沒有關聯?

汾水古國——姜姓沈國,“汾水之神”的守護者,亡於晉國

關於姜姓沈國的滅亡,同樣在《左傳·昭公元年》有所交待,當時晉平公患疾,便請太史令占卜,得出結論是因為上古神靈實沈、臺駘在作怪,理由是當年晉國滅亡了守護汾水之神的四個國家——沈國、蓐國、姒國、黃國。晉平公一度堅信不疑,也作了不少安撫工作,可見當時被神化了的臺駘、實沈的深入民心。恰逢鄭國大夫子產來聘,子產是個學識淵博的大學者,晉平公便向子產請教,子產講述了實沈、臺駘的來龍去脈,並指出晉平公的病與此無關,而是作息不規律所致。

汾水古國——姜姓沈國,“汾水之神”的守護者,亡於晉國

姜姓沈國的歷史已不可考,由其國名形成的沈姓也幾乎被後人遺忘,現在沈姓支脈眾多,主要還是以姬姓沈氏為源頭。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