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镇长的深刻思考(三)

文 / 任盛宇 (山西省五寨县新寨乡乡长)

农村出路在哪里?一位老师曾经和我探讨过关于乡贤治村、城镇化以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工作之余,我做了一下思想梳理。

三、优先发展大城市

——兼论镇村一体化治理

(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优先发展大城市。

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使得大城市不仅能够提供优质基础设施,更专业的社会分工,各种创新资源,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且在环境治理方面,大城市也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所谓的“大城市病”,主要成因为市区人口分布失衡,城市治理体系不完善等,而非城市人口规模真的到了逆城市化拐点。

在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用行政手段控制了城市用地规模,但无法改变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这使得大城市房价逐年攀升,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真的“大城市病”!

所以,在可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仍然需要坚持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目前,严重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两大“城墙”亟待破除:

1、区域利益固化藩篱。以教育特权为例。因大学招生和就业存在地域性歧视,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筑起了一道壁垒,阻止未来考生进入。如果不破除高考地域性歧视政策,一旦放开迁入限制,外来人口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涌入,形成混乱。

应该确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打破高考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区域利益固化藩篱,确保各区域之间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2、土地政策。限制对大城市的土地供给,人为稀缺土地资源,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实现了最大化。

各地“地王”频现,大城市房价暴涨。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在城市购置一套小面积单元楼往往穷尽了祖孙三代人的积蓄。这种财富再分配,严重加剧了社会贫富悬殊!

这类似于某名酒企业的饥饿营销,销量不见得减少,但是价格却被成功炒上了天。在高额回报的预期下,开发商各显神通,囤地居奇。城市小产权房大量滋生,高房价和烂尾楼并存。不合理限制对大城市的土地供给,并不一定真的能起到保护土地的政策效果,但却让炒地热、炒房热持续升温,老百姓却买不起、租不起房子!

国富未必民强。农民进城后历经几十年城市蚁族的艰辛生活,把最美好年华献给了城市繁荣,许多人却可能会在迟暮之年空手返乡。工业化和城市化,虽然使GDP实现高速增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是如果不能为中低层收入群众带来幸福安康,这样的城市化注定会走入死胡同。

确立大城市发展战略,摆脱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是破除高房价的根本途径。

随着科技进步和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大城市的合理规模也不是一成不变。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学习日韩、欧美大都市圈建设经验,对大城市的发展规划要有超前魄力。

同时,发展特大城市,还应该树立国防安全和重大传染疾病防控意识,做到未雨绸缪。

(二)乡村振兴应树立镇村一体化治理理念。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历史耐心。目前,农民进城生活成本高,生存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游走于城乡边缘,农业不想搞,又缺乏城市生存本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国家大的战略布局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但是在理顺各种利益关系的配套改革完成之前,我们必须从保障7亿农民的幸福大局出发,树立镇村一体化治理理念,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镇村深度融合发展。

无论是乡村振兴中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整治,还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贫困村退出13项指标,一些地方平均笔墨,缺乏工作重点。

以“村村都有医疗室”为例。中西部地区,一个村医月工资仅有三、四百元,远远不能养家糊口,要求其每天在岗,很不现实。更为重要的是,村医医术不精,村民不愿拿健康去让村医练手。大病村医看不了,就连风寒感冒,通常也会选择去县城或中心镇就诊。村医即使每天在岗,一年也等不到几个患者,从而医术得不到提高。如此互为因果,村民和村医相安无事,使得许多村医室完全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道具。

数百人的村庄多数是这样。我曾在南方某省挂职锻炼,有超过五千口人的村庄,相当于北方一个小乡镇的人口规模,由于交通、通讯发达,去镇上或者市区看病非常方便,村医室也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农民也是常人,和城里人思想完全一样。我有一个省城派下来的农村第一书记朋友,前些日子觉得身体不适,虽然村医室就在村委会院子里,乡镇卫生院也近在咫尺,但是他还是坚持到周末回城后去省级医院检查身体。

我们习惯于用城市规划理念来建设宜居乡村。各地互相学习,复制所谓成功经验。一个模板,到处推广,特色风貌最后整治成为千篇一律。我们一些干部,舍近求远,宁愿去外地学习,请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专家”搞设计,也不愿问计于民,走进农户请教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新建了广场、水泥硬化路,安装了路灯,政府出资为农户修建、粉刷了墙壁。一个常住人口不足300人的村庄,仅街巷硬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投资就可能超过300万元,人均1万。

如此力度空前的“宜居”乡村建设,丝毫阻挡不住农民的进城之路。他们的真正需求是非农就业机会,便捷的医疗服务,相对优越的基础教育条件。

留住居民,就需要让群众就地享受到城镇现代文明。所以,我提出如下镇村一体化治理方案:

1、撤乡并镇:没有中心镇功能的乡镇全部撤并。赋予中心镇完整的政府权能。

2、在一个建制镇区域内,实行镇村一体化治理。

教育体制镇村一体化。狠抓中心镇学校教育质量。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接送车辆,让农村居民不离故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日本北海道旧白泷地区,人口仅有50人。铁道公司为了接送一个小女孩上学,一直延续着旧白泷车站的运营,直到小女孩高中毕业。而村民也每天清扫车站,雪天除雪。

日本并不缺乏经济学家,而明知亏本,车站却依然坚持运营。

“一个乘客的车站”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乡村振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不是一个应付上级检查的面子工程,而应该以人为本,全心全意提高国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医疗体制镇村一体化。把分散的村医室运行经费集中投入到镇中心医院建设上。设立便捷的救护体系。村民仅需承担小型救护车的燃油费用,就可享受到24小时医疗上门服务。

镇村共享市政公共服务。把分散的村容村貌整治经费,集中投入到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得像城市。提高乡村直达中心镇的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农民既可以居住在中心镇回村里种田,也可以居住在农村共享中心镇市政设施。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多数农村仍将持续萧条,人口进一步流失。将来,许多山村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些村庄也许会发展为家庭农庄。

可是,去农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保持历史的耐心。一刀切式的整村搬迁,撤村销号,会激化农村矛盾,降低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整村拆旧复垦区,农民整体搬迁后,新造耕地和原有耕地是否会荒芜?荒芜后又是否会被规划入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为什么不能省略中间环节,直接在搬迁村的房前屋后种植生态林,这样既能节省大量国家投资,又能把农村旧房子保留下来,既不影响造林工程,还可以为林区提供管护用房。

整村搬迁,拆旧复垦,土地整理增减挂钩,可能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但是对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以及提高原住居民的幸福指数而言,情况就复杂了许多!

我们应该立足长远,以人为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让农民既能享受到城市化成果,又能留得住乡愁;既不急于消灭农村,也不盲目按照城市社区的模式去改造农村。

曾经的乡村,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诗画,是“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的鸥波萍迹,是“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优游恬淡。

记忆中的农村渐行渐远。是农村远离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农村?

一位乡镇长的深刻思考(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