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泉州人民修路建桥、造船不断,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旅风俗。

而泉州人风俗的形成,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泉州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多山地丘陵。德化永春安溪山区,高1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数百座其间峭璧陡岩峡谷溪流无数,河流跨本省四水系其中晋江全长302公里。另外,泉州东临大海,有总长约365.10公里的海岸线,分布着许多海湾良港。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01

陆路行旅

古代泉州的省际驿道有通省城转上京都、经剑州(南平)至京都闽粤大道共三条,唐朝便开始修建,宋代曾进行全面整修和部分改线,拓宽路面1~3米,并全线铺设石路面,沿途增设驿、亭铺、站。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古时候,人们往往在道路的岭脚、岭中、岭顶或远无人烟的山岭路边建路亭,供行人避风雨,为古道的重要设施。新中国成立以后,兴建了国道、省道县道、乡村公路,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出行基本上都是徒步行走。其后以马、 牛等畜力作为交通工具。车的发明较晚,套上牛、马等牲畜便是牛车、马车。古时把以人力拉的车称为辇,如再把辇的轮子去掉而用人力抬着走,就与后来的轿子差不多,或称肩舆,至宋代才正式称为轿。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富豪官宦出门有马代步。因此古式大厝建有俗称为“马柜垛”的大片壁石,其高两尺余,长六七尺,整片砌筑在大门两侧的靠地墙壁,据说这是为防止马蹄踢坏墙壁而特意砌上的。此外,在一些古式大厝的门口,至今还可见到拴马石柱和石马槽等遗物,而一些官庙、孔子庙及桥头,均有“到此下马”之类的石碣遗存。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泉州古代的畜力交通工具,除骑马外,还骑驴,故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中就有个《骑驴探亲》的戏。不过,泉州的驴较多的是用于长途运输,每只驴,视其大小,运载三五百斤不等,称赶驴驮。赶驴驮将台湾、厦门、漳州、汕头等的货物,以及当地农村的土产,运往四方,连农村盖房所需的石料、木材、砖瓦等,也常用赶驴驮来运输,这是车辆以外的陆路重要运输工具。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清代及民国时期,有钱人出门远行或访亲会友多坐轿。轿子一般可分为敞篷轿、布轿、篾帘轿、呢轿、八抬大轿、花轿等几种。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20世纪20年代,泉州出现新式交通工具。汽车开始成为背运工具,黄包车、自行车、三轮车相继出现,数量虽然很少,但毕竟是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福建省历史上民营汽车运输业之创办,以泉州为最早,其开路先锋者为爱国华侨陈清机先生(1881~ 1940年,晋江安海人),他于1919年发起创办的“国南民办泉安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兴建了全国第一条民营汽车公路一泉(州)安(海)公路,并从菲律宾购回福特汽车进行经营,较大地改善了侨乡人民的交通条件。其后,泉州地区筑路自营之汽车公司纷纷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以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代步者日新盛行。

泉州市于1997年在福建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过泉州境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先后建成运行。人们出门行旅,可昼夜兼行,不受时间限制。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道路的畅通,大大地缩短了人际间的空间距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02

水路行旅

泉州的水上交通素称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福建先民就“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隋唐时,泉州是当时全国的主要造船基地之一。宋元时,泉州造船业兴盛发达,从后渚港至泉州城南晋江下游沿岸是当时造船和修船集中的地方,所造海船其坚固性、平稳性,特别是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1974 年泉州湾后渚宋代海船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提供了宝费的实物资料。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这些出海大船主要用于货运和捕鱼。在内地,由于江河阻隔,也多设渡口。古渡口有横跨江河以达对岸的“过江渡”和横跨海湾两岸的“内港渡”两大类。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航行于内地的溪船称“驳仔船”,可沿晋江西溪抵安溪,沿晋江东溪抵水春。船形狭长浅底,不用帆桨,专用竹篙。船中部覆盖竹篷,可安置床铺、锅灶。船主主要为南安人或其他内地人,有的父母妻子都居于船上。在浮桥黄甲街的江浒有制造“驳仔船”的船坞。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还有一种“网仔船”,它其实并非交通工具,而是泉州湾内新桥溪、溪桥溪上的小型渔船,船主家居船上。他们打的“刺笔鱼”(凤尾鱼)最著名。“驳仔船”、“网仔船”的船户,过年照样贴春联,若遇上婚嫁大事,更为热闹,可谓是别有天地的水上人家。

在泉州人水路行旅民俗中 占有重要位置的应当是桥,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泉州的桥梁架筑,在唐代及唐以前以木桥为主。但木桥难以适应本地区多雨湿润、多台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故建桥材料逐渐易木为石。唐末至两宋,泉州兴起造桥热。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泉州历代桥梁的修建,还对泉州其他民俗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例如在属于文化民俗的民间口头文学方面,泉州人自夸经验丰富,见识比人高,就说:“过桥较多于你行路。”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形容个子相大的人,则说:"站起来东西塔,躺下去洛阳桥。”

泉州还有不少与建桥有关的民间传说,如洛阳桥、金鸡桥、娘仔桥等。

从民国初年起,为适应汽车交通,主要公路桥逐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20世纪80年代又增筑铁路桥。直至今日,泉州先后在晋江流域泉州市区段建起了10多座跨江大桥,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03

出行风俗

行走交通方面,长期以来形成了种种习俗,有的带有迷信色彩。旧时远行须择吉日启程。“初一、十五、二十五日头”不出远门,为约定俗成。

出行前有的往神庙抽签卜吉,或卜取一张神符,或一个“香火”佩挂在身上、藏在贴身衣袋里,求神灵护佑。

旧时人们出远门往返趟颇不容易,要安全顺利,因而也是家庭的一件大事。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俗话说:“在家日日好,出外朝朝难。”旅途中对待旅伴,虽素不相识,也亲切友好。旧时交通不便,费用重,许多人远途步行途中相遇而结伴也是常事。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谚语云:“穷厝不穷路”,“穷家富路”,说的是出门远行带足钱,应留有余地,该用的舍得花钱,不吝助人,因而有“泉州人慷慨好客”、“泉州人助人为乐”的美誉。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出门上路,不论步行坐轿或骑马,如果遇上出殡或是迎神之类的行列、民间风俗,不得横冲,特别是不得从棺木面前或神轿前面横冲过去,以防“犯煞”。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出海前要举行祈风仪式

宋元时代,泉州后渚乃国际商业大港,各国海舶来此贸易,每只远洋海舶起锚出海,地方官员必须陪同船主到泉州城西九日山祈请“通远王神”,以神力发风助舶出海远航,长期以来相沿成习。至今留存十三段祈风石刻在岩崖间,乃是这种海交贸易祈风习俗之实证。

4

华侨行旅

因传统的海上交通工具为帆船,顺风顺流,一帆风顺到达目的地,历来都是水路行旅者的希望及送行者的愿望因此“送顺风”就成为对出国华侨送行的代词。

家人在为出国亲人准备行装时,须有一小包家乡泥土、一小瓶井水、几支针及线若干,寓有饮水思源、不忘故土之意。

而井水在到达侨居地后,即渗入当地豆腐中煮食,据说以此可服当地水土。至于带去针线,其意在于有了针线引路,可使出国亲人不忘归路,热爱祖国家园,早日荣归。

华侨返归故里,亲友们闻知后,都纷纷赶来看望,并送鸡、蛋、面线、美酒、猪蹄等礼品,甚至设宴为其接风洗尘,俗称“脱草鞋”。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保存完整的侨批

侨胞为报答故土养育之恩,敦睦乡谊,在回国期间,常有到祖祠和祖墓行香作拜的习俗。有些侨胞还慷慨解囊,从事捐资修建学校、修桥造路、修庙建祠等公益事业。

原来,古人是这样游泉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