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什么不全军直扑北京,推翻清朝呢?

林延山


太平军将心思主要放在经营南京、过起了安逸享乐的生活,而没有全力直扑北京推翻清王朝,让满清有了喘息之机,进而运筹翻盘成功,的确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充分暴露了农民和底层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太平军的建立,起自于洪秀全、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地区传播“拜上帝教”时吸纳的教徒,他们大多是贫苦农民、手工业者、烧炭工。少数如洪秀全、冯云山等有过私塾教书、科举经历的底层读书人,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其他如杨秀清、萧朝贵根本连大字都不识一个,平日里也是靠“跳大神”等装神弄鬼的手段控制教徒。他们能够从金田村打到南京城已经是个奇迹,实在不能指望他们有更进一步的战略眼光。

太平天国高层是一个由落第文人、帮会头头、土财主组成的豪赌集团,真正的农民只是三心二意、稀里糊涂的被裹挟者。打下南京后,立马就暴露出了“狗肚子里盛不下半两油”的骄傲自满情绪,高层的腐化堕落也是十分迅速,军事决策方面也逐渐倾向于保护南京城内的王府奢侈生活,这一点从太平天国对北伐和西征的重视程度上可见一斑。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领兵2万余人北伐。6月3日,胡以晃、赖汉英率军3万来人西征。在兵力配置、后勤保障上明显更倾向于西征军方向。

其实从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天津城外的情况来看,满清军事力量实在已经腐朽不堪,没有多少战斗力。如果太平军不在南京多做停留全力挥师北上,咸丰皇帝极有可能措手不及,难以集中兵力布置起有效的防线,说不定就成了第二个元顺帝。而北伐的失败,使得太平天国政权由始至终都没能打破清军的包围网,加之“天京事变”带来的内部消耗,最终被拖垮、拖死。


竹山清溪涧


其实,如果太平军全军直扑北京,那用不了多久就会全军覆没了。留在南京才是上策。


太平军是在湖南吃了瘪,突然进入湖北抢到大批民船,得到大批当地贫民,会党支持突然壮大起来的。随后顺江而下,一举夺取南京,其实当时除了南京,太平军根本没有地盘。并且,太平军也从来都没有歼灭清军主力。

就在太平军东进的时候,后面就有一大堆清军在追击,刚刚到南京建都,江南,江北大营就已经堵在门口了。太平军北伐军是一支完全精锐的机动部队,北上才有可能坚持那么久。

如果太平军全体北上,那么50多万人,其中各种家属就有多一半,又没有了长江可以千舟万船顺江而下,那么,无论是机动力,还是后勤能力。都是巨大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比如,曾立昌、许宗扬的太平军北伐军援军,一路扩军,7000人出发,北伐军这7000人,还是弃守扬州之后才凑齐的,进入山东以后就变成了几万人。路数与太平军当年进入湖北湖南是一样的。

结果行军速度缓慢,粮草匮乏,军心浮动,被清军一战几乎全灭。如果太平军全体北上,那就是10多万军队,而且还有多一半是在湖北临时扩充的,保护着三十几万家属,完全徒步缓慢北上。

江南江北大营的几万清军就会立刻追尾追击,胜保等人的部队同样会开始追击。而清军在北方除了北京城内的部队,还有僧格林沁部队以外。还调了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黑龙江、东三盟古等马队10000人支援,到离北京五百里内驻屯,以备警急。

并且,开始了坚壁清野,太平军北伐军援军就是吃了清军坚壁清野的苦头,最后,胜保则“亲督马队官兵亦俱赶上”,几万军队崩溃,只有1千人逃回去。如果几十万家属再上来,后勤问题将更加严重,机动力更低,崩溃的速度更快。


烽火观察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其用兵方略上确实出了一些问题。太平军没有全军直扑北京,而是分兵几处,多向开拓,以巩固前期占领的地盘,扎稳脚跟,有利有弊。实际上,全军出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战略上更是下策。边打边分散兵力,这是没办法的事。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两万,清一色广西老兵,挺进华北,企图直接攻取北京,遵照:

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的战略方针,这次历时两年的重大战略行动被称为北伐。

1853年5月,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为主将,号称精锐的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北京,咸丰帝遂宣布京师戒严。北伐军以流动作战见长,一旦被阻击,驻止下来,粮草不济,打不起消耗战,即迅速陷入清军的重围,乃至全军覆没。

当年8月,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茌平冯官屯。被俘后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

京城乃朝廷命脉与象征,清军自然重点布防。京城巡防处的成立是造成太平军北伐失败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太平军北伐的最终目标是攻取首都北京,直捣燕城,彻底推翻清王朝。清廷不可能坐以待毙,就要全力保卫京师的安全。在此背景下,清廷京城巡防处的建立和一系列举措,自然与太平军北伐的成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援军不继是北伐失败原因之一。当洪秀全、杨秀清得知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后,1854年正月初七,派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等率领援军由安庆出发,经河南永城、夏邑渡黄河,由江苏丰县入山东北上,与林部形成掎角之势。

胜保部打了个漂亮仗,主要是曾立昌太菜。北伐援军于三月十五攻克临清,北距阜城仅200余里。但临清城内被坚壁清野,粮械焚毁殆尽,城外又有胜保部清军赶到围困,曾立昌等遂迁就部分新成员的畏敌惧战情绪,竟置北援任务于不顾,当月二十六日弃城南走,途中屡战不利,一退再退,以致溃不成军,被清军和地主武装截杀甚众,曾立昌等牺牲。援军的溃散,使北伐军的前途更加险恶,难以翻身。

孤军深入,兵家大忌,况且没有持续性外援,贸然纵兵,溃败只是时间问题了。事实确实也证明了,北伐军约等于送死军。正如林凤祥到了河南朱仙镇所说:如此山遥水远,音信难通。后援无力,难以北上,一部分还被中途击溃。没有速战速决,清军玩起车轮战,加上北方冬季极其寒冷,缺吃少穿,来自南方的将士缺乏御寒之衣服,战斗力也大大下降。

真正致命的是,太平军采取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的战略方针固然好,目标明确,震慑京师,但是打下的城池守不住,等于把自己陷入包围圈内。没有根据地,没有有力后援,没有粮草接济,兵员动员与补充做不到,林部的溃败只是时间问题。可以说,清军合围一方面是僧格林沁及其他合部配合打得好,另一方面也是太平军战术失误所致,自己把自己打进了绝境。

太平天国北伐失败之后,全国绿营精锐大集结,清军建立了江南和江北大营,试图把太平军限制在南方范围内——实际上也成功了,太平天国再也没有像北伐那样真正进入北方。

这种实际局势大大掣肘了太平天国的可调用力量,为了拱卫天京,不得不抽调大量兵力布局于京城一带。


历史传讯社


太平天国的路线其实是很明智的,他起初的行动就按住了大清的咽喉。

你看太平天国的首府在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在当时南京这一块可是大清的赋税重地。

所以啊,这一举把大清弄得够呛,这不曾国藩挂帅镇压起义军。在前期,这支起义军势不可挡,但是在取下天京后不久,团队内部发生了内讧。这就是天京事变。

当时残杀到什么程度,当时天京城外的清兵,看到这淮河流下的水都是红的,并且还有尸体漂流而下,并且手是被绑在后面的。

清兵就知道这天京城出事了。怎么回事呢?我在前几天的回答当中也提到了天京事变的经过,这里就简要说一下天京事变。

北王韦昌辉将东王杨秀清给杀了。连杨秀清的全家老小,以及样秀清这一边的人,是一个不留,全部杀掉,前前后后一共杀了近两万多人,所以血染淮河。

这北王韦昌辉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里就知道了,他是个为了报仇能不惜一切代价的人,残暴,他参加太平天国的时候也很好的体现了他这一性格。之后,翼王石达开闻讯,也只好放下时下即将城破的南昌,赶回天京。

回去以后,问韦昌辉,你为什么要杀害杨秀清,就算他得罪了你,你也不该杀害其他无辜的人啊。韦昌辉这就不高兴了。

两人不欢而散,离开韦昌辉之后,石达开觉得这韦昌辉已经被自己的得罪了,很快就会找来杀自己,所以当天就一根绳索逃走了。

几天后,韦昌辉果然找来了,想要杀他,人没找着,于是杀了石达开全家。之后还有几个王之间互相残杀。起内讧了,北上的计划也就搁置了。



Readerplus


打下南京之后,对今后的革命形势,太平天国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以洪秀全、杨秀清为代表,要定都南京,划江而治,不思进取;一派以石达开、罗大纲等一线猛将为代表,要求趁热打铁,直取北京。尤其是罗大纲的建议极具战略眼光:

这里罗大纲给洪秀全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洪秀全御驾亲征,驻师河南。河南就是中原,历来是中国心腹之地,洪秀全亲临前线,驻军中原,一是向全国表明太平军并非乱国流寇,而是要驱除满州贵族,光复汉家江山,二是趁起兵之初的清廷惊慌失措之机,速战速绝,直捣北京腹心重地,一战定乾坤。

中策是先平定东南九省,建立稳定的大后方,再三分路出师。一路从湖南、湖北入河南;二路遡江而上,取四川,夺长安;三路是从徐州、扬州,夺取山东,随后三路大军会师北京。

下策是既然定都南京,必须大力组建水军,控制长江,才能守住南京。

可惜这三策洪秀全一个也没有采纳。后来林凤祥、李开芳以偏师北伐,竟然也能一路打到天津。以这种情况分析,如果当时洪秀全御驾亲征,全力北伐,一定能够夺取北京。北京失夺,清廷必会迁都关外,那样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

看到这种建议不采纳,罗大纲敏感的看到洪秀全的局限,痛呼失败不远了。后来的局势发展,也印证了罗大纲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一个政权的最终政治理想极其重要,当时的曾国藩、左宗棠、赵烈文等人,以及后来的史学界都认为洪秀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宗教和文化问题,一个洋教,而且是个洋邪教,只可欺骗一时,要取得知识分子和广大老百姓的支持,还得承认中华正统文化。

这固然没错,但是能与大清举全国之力周旋十四年的洪秀全,也不是一无是处,对这个建议,他不会不会是全无考量,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不愿意改变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胸无大志,而且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当年,汉高祖刘邦进行了咸阳皇宫,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如山的金银财宝和成群的美女,革命意志也垮了,当晚就要住皇宫里不走了,是张良、萧何等人连说劝,最后直接让侍卫把刘邦架出了皇宫。刘邦清醒过来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不再涉足皇帝半步,而是住在军营里等项羽来接收。这就是著名的“下榻秦宫”。

可相比之下,洪秀全远没有刘邦的心胸和意志,一面是南京城里的花花世界,一面是前途凶险未卜的前线,他宁愿做个富家翁,留在南京好好放纵一下,以补偿自己多年的底层贫苦生活。他一留下,洪秀清等人也随之纵情享乐。——团队高层放弃了艰苦奋斗和进取精神,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

相反,如果全力进取,大家都把心思用在战争上,洪、杨的内讧也不会成为主要矛盾。化解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敌我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面对外部矛盾,在工作解决内部矛盾。

在洪秀全放弃进取的时候,清廷缓过气来,起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汉族士大夫,大好局势马上一去不复返了。


读者文摘微刊


任谁也难以料到,一群打着西方宗教旗号的草莽英雄,

竟占了半壁江山,与大清划江而治长达14年之久。

可惜,终究还是梦断南京。

人们常常假设:如果太平军没有被南京繁华迷住双眼,

而是集全部洪荒之力直捣黄龙,“清妖”能否被斩尽?

其实,太平军的最初目标,还真不是金陵。

太平一统

1

洪秀全的心仪之地,是河南。

“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的战略地位,无需多言。

太平军最初的战略进攻路线,也剑指河南:

桂平——永安——桂林——长沙——岳阳——武昌

如果攻打南京,最佳路线应当是:

桂平——韶关——南昌——安庆——南京

这条线,才是清军防守力量最薄弱的区域。

进攻长沙时,李秀成有段话,可为佐证:

“攻城未下,计及移营,欲由益阳县靠洞庭湖边而到常德,欲取河南为家。

到益阳忽抢到民舟数千,后而改作顺流而下……而破武昌。”

南京城

2

武昌乃九省通衢,是中原重镇。

占领武昌后,太平军该何去何从?

大佬们意见并不一致。

河南,依旧是洪天王的心头好:“欲取得河南为业。”

石达开主张:“先行入川,再行回扰。”(后来他四进四川)

力主进攻南京的,则是东王杨秀清:“专意金陵,踞为根本。”

其中,石达开的意见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按理说,洪秀全是天王,自当说一不二。

但是,杨秀清有一项绝技——代天父传言。(他才是大Boss)

《湘军记》也说:

“洪秀全既陷武昌……与杨秀清等议所向,

或言踞武昌为伪都,遣兵道湘樊,北犯中原。

或言金陵天府饶财富,宜踞为根本,徐图进取。

杨秀清主之,遂决意东。”

当然,洪秀全并不死心,经常提议迁都河南。

他的目标也很明确,即:占据河南,缓图直隶。

太平天国壁画

3

尽管天国上层对初期战略目标存在分歧,但是,

太平军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京。

定都南京后,大佬们开始分工:

洪秀全坐镇南京,杨秀清率军继续北伐。看两段记载:

“金陵已破,洪杨二贼议欲分军,洪留南而杨往北。”

“既陷金陵,东贼意欲分党踞守江南,而自往攻河朔。”

洪杨想模仿朱元璋北取大都的战略方向,成就一番大业。

如果真由东王亲率东征,后代史书中就不会有天京事变了。

然而,历史发展像极了拍电影,偏离剧本是常有的事。

李秀成自述

4

杨秀清为何放弃北伐,留守南京呢?

《李秀成自述》有段记载:

“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

‘河南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

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

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

尚不能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

‘河南虽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

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

这位老水手是谁?

一说为航王唐正才,一说为湖南道州人蒋某。

能向东王当面进言,想必身份不低,故前者较为可信。

杨秀清的命运,就此改变。

太平天国的命运,就此改变。

京杭运河

5

太平天国在军事方面,的确人才济济。

占领南京后,迅速攻占镇江和扬州,形成铁三角格局。

一举切断清军漕运交通线,皇城的人们吃饭都要成问题。

杨秀清亲自到扬州视察,排兵布阵,意欲沿运河北进。

这一招,相当高明。

京杭运河直通北京,且是运粮要道,

将其作为行军路线,既便捷高效,又经济实惠。

果真如此,则北京危矣!

江北大营

6

对于杨秀清的意图,清廷也看得很清楚。

琦善火速赶往扬州,扎下江北大营。

与此同时,向荣的江南大营分兵五千,驻守镇江。

彼此互为犄角,以应对太平军北伐。

当时,漕运总督杨殿邦出了一个损招:

“启放各闸坝,泄尽淮水,使贼舟滞行,不能上窜;

只须在两岸堵御,较易为力。

若贼匪窜至高(邮)宝(应),或竟决洪湖使水下注,

该匪自当全股淹没。”

奏折里说的湖水,指的是洪泽湖和高邮湖。

其实,太平军多为水师,损失不会太大。

真正遭殃的,肯定是普通百姓。

北伐路线图

7

琦善的江北大营,仓促上马,中看不中用。

如果太平军沿运河北上,结局真的很难说。

清人有两段记载:

“彼时若大队乘锐北渡,琦相何能抵御?”

“斯时北路尚未设防,城堞不坚,地无险阻,

若杨酋长驱而北,扰乱情形,不堪设想。”

由此,亦折射出清军之衰败情形。

可惜,杨秀清最终放弃这一路线,改由安徽北伐。

原因何在?

他先入为主地认为,清军在运河一线必然布置层层重兵。

加之密探报告说,扬州有重兵,安徽则防守空虚。

“时兵勇络绎过境,云集扬州。贼图北窜,遂由金陵改道浦口。”

战场如棋局,一招错,满盘皆输。

李开芳画像

8

北伐军是精锐中的精锐,实力不可谓不雄厚。

祭出如此锋利的剑,目的不言而喻。

可惜,选错了路线,终究全军覆没。

清军最终借助运河大水,淹没北伐军。

李开芳被俘,所受酷刑,不忍直视。

权力争斗,从来都是你死我活,且下手毫不留情。

清廷加强北方防务,天国再无进军北京的可能。

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抓不住,一切都是枉然。

即便如此,这支队伍仍把北方搅了个天翻地覆。

想必那段时间,皇帝妃子们睡得并不安稳。

孤军北伐

9

李秀成被俘后,总结天朝十误。

北伐失败,排在首位。

洪仁玕也说:

“发兵扫北,虽所到以威武取胜,究系孤军深入。”

孤军深入,被认为是北伐失败主要原因。

殊不知,太平军起义后,哪次不是孤军深入?

此次北伐,相比起义之初,条件实在要好得多。

有战斗经验,有战略后方,有财力支援,有部队增援。

而且,没有家属拖累。

最大的败因,恐怕还是行军路线的错误选择。

放弃运河,使得战线被大大拉长,不能一蹴而就。

补给也发生困难,以致于寒冬季节,北伐军只能着夏衣作战。

惨烈情形,莫可名状。

祥说:北伐军攻占天津后,距离北京只一步之遥。

不过,即便打下北京,并不意味着灭亡大清。

军事占领,与政权更迭之间,还有一道鸿沟。

外国联军就不止一次占领北京,大清却依然能苟活下去。


读史品生活


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占南京(天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太平天国建立后,为尽快推翻清政府,太平天国派林凤翔和李开芳率领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河北,但终因敌众我寡而失败。那么一支偏师都能打到北京附近,为什么太平天国没有全军扑向北京呢?

第一,太平天国建立之初,内忧外困,不仅要面对八旗和绿营的围剿,还要对付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团练,这些地主武装比清军更危险,对太平天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太平天国自保尚且艰难,不要说全军北伐了!

第二,江南是中国财税钱粮重地,是太平天国和满清争夺的重点,没有钱粮和根据地全军北伐根本就是找死,不是太平军占了富庶的江南早让满清灭了。

第三,太平天国内部一直存在西征、东征、北伐的争议,其中支持西征的最多,支持北伐的最少,所以只派了一支偏师北上,目的是牵制清军兵力,缓解天京军事压力,只是没想到北伐军居然打到了河北。

第四,江南是花花世界,太平军一群暴发户,一见到江南的美女和锦衣玉食就不愿意再挪窝了。打江山不就图个荣华富贵,现在美女趴在眼前,谁还有心思去北伐。

第五,当时太平天国是打算支持北伐军的,派了秦日纲等人前往救援,结果没走多远就被打了回来,增援几次失败后太平天国直接放弃了北伐军,坐看北伐军全军覆没。

第六,太平天国与清王朝的斗争自始至终处于劣势,太平天国的邪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太平军与老百姓又越走越远,不管是地主还是老百姓都不支持它,加上清王朝与帝国主义勾结,太平天国失败是注定的,北伐和西征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寂寞的红酒


洪秀全为什么组织太平天国,就是因为洪秀全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上功名,到了南京,小富即安的心理,贪图享乐。光老婆就有几百人,像他这种人,是不可能打到北京的。顺便说一句,如果太平天国取代了清朝,将是中国人民的大灾难。


壹加壹83409735


1853年3月19日,洪秀全等率领的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北伐。

当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从扬州出发,一路北上。太平军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地区,所向披靡,前锋一度打到天津西杨柳青,让清廷大感震动。北伐部队也不断扩大,这支出发时只有2万多人的部队,最多时达到了4万多人。

遗憾的是,北伐军在占领静海和独流镇后,固守待援,陷入僧格林沁数十万清军的重重包围。时值隆冬,军资匮乏,援军又久等不至,无奈之下,北伐军选择突围,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最终全军覆没。太平军首领林凤祥、李开芳等先后被俘,被押解到北京,凌迟示众。

太平军北伐功败垂成,抒写了中国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一支2万多人的部队,就能顺利打到天津附近,洪秀全为何不全军直扑北京,一鼓作气推翻清朝统治呢?

难道,洪秀全不想一鼓作气推翻清朝统治?

想,很想,非常想。

我们来看,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所率领的2万多北伐军,有相当多是洪秀全从金田起义带出来得两广客家子弟,战斗力很强,几乎就是洪秀全的家底。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更是从金田起义就追随洪秀全的百战之将。洪秀全敢于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就投入这么多的家底,应该说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然而,想归想,做归做。不管怎样,洪秀全的这次北伐,更多算是一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毕竟,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就不可能将所有的力量投入到北伐中去。那等于将所有的鸡蛋装进一个篮子。一锤子买卖,从来就不是精明的生意人所为。因此,洪秀全派遣一支不大不小的精锐部队,摸一下北方清朝军队的底子,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当太平军陷于清军的重重包围之际,洪秀全为何不迅速派遣援军北上呢?

这很大程度上,可能要归结于北伐军的进展太顺利了。

1853年5月,太平军才从扬州出发,短短3个月,他们就到穿过了安徽、河南两省,抵达天津附近。扬州到天津,直线距离1700多里,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还要面对清军的围追堵截,北伐军的行动堪称神速,远远超过了洪秀全等人的预计。

而且,古代信息传播非常缓慢。当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后,洪秀全才获知信息,着手准备援军。1854年1月7日,太平军将领曾立昌率1万余人出发北上。

曾立昌也非等闲之辈。林凤祥等北伐后,曾立昌受命镇守扬州,多次击败江北大营围城清军。杨秀清认为曾立昌坚忍不拔,有大将之才。

曾立昌所率援军动作也不缓慢,他们经河南永城、夏邑渡黄河,由江苏丰县入山东北上,于3月15日攻克临清,离北伐军所在的阜城仅200余里距离。然而,当清军前来堵截时,曾立昌竟然放弃了援助北伐军的行动,弃城南撤,最终被清军剿杀,曾立昌本人跃马跳入黄河,壮烈牺牲。

洪秀全的援救行动就此终结,继续派遣援军也无意义。等待北伐军的,就只能是全军覆没的命运了。

有思想的人正在阅读


星小法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为:

太平军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直到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定都于此,几乎整整两年的时间,都在被清军围追堵截之中,多次面临“弹尽粮绝”的窘境,打到南京,可以说是太平军的作战极限了,如果再往北边边跑边打,很难支撑下去。

下面这是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的主要的运动路线记录:

1851年

1851.1.11:金田起义.

1.13-3.12:太平军东进大湟江,呆了不到两个月,离开此地,到了武宣县东乡。

3.15-5.15:在东乡大概两个月,食盐,烟硝断绝,撤离东乡,前往象州。

5.16-7.2:在象州不到两个月,粮盐缺乏,返回东乡

7月初-8.15:返回紫荆山地区,在茶地设立大本营,一个半月左右,因腹背受敌,只得撤离。

8.15-9.11:大本营迁往莫村,不到一个月,被清军围困在莫村,金田一带,只得撤离

9月11-9.18左右:设总部于花洲,不到七天,粮盐告绝,只得再次撤离,前往藤县。

1852年

1851.9.19-1852.4.8左右:占领永安半年多,因为清军军事 和经济围困,再次撤离

1852.4.11左右-5.19左右:围攻桂林33天,难以攻破,再次转移

5.22-6.5:在兴安停留一天,进攻全州,十多天后,离开全州

6.5:南王冯云山中炮身死。

6.12-8.12左右:占据道州,修整两个多月,继续前进

8.15-9.10左右:一个多月的时间

,先后占据嘉禾,桂阳,郴州等地。

9.12左右:西王萧朝贵中炮身死。

9.25-11.30:围攻长沙80多天无果,军中炮药油盐皆缺,再次撤离。

1853年

1852.12.2-1853.2.9:占岳州,汉阳,汉口,武昌,两个月后,弃武汉东进。

2.10-3.12: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破黄州,九江,安庆,池州,芜湖,杀到南京。

3.22左右,洪秀全入南京。

3.31:罗大纲占镇江。

4.1:林凤祥,李开芳占扬州。

从上面可以看出,太平军和清军作战,如果站在太平军这一方,可以说太平军善打游击战,一打就走,好比沾衣十八跌的武功,对于能攻占的地方立马打下,占不了的抽身就走,战术高超。

但是如果站在清军一方,也完全可以说太平军被他们一路围追堵截,四处流窜,除了在永安呆了半年多之外,太平军占领一个地方平均一两个月就换一个地方,最大的原因还是粮草不够,没有办法,只得撤离撤离又撤离。

在太平天国的时代,战争已经不仅仅是双方兵士的武力对决了,真正决定双方停留战略的是后勤,也就是粮草弹药。

例如,太平军早期每一次的撤离,都是因为没有粮草,弹药,食盐等,你想啊,太平军的制度是全家老少都在一起的,虽然分营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可是真的打起仗来,这些男女老少都要吃喝,对不对?打起仗来那消耗可是惊人的,能打仗的,不能打仗的都要吃穿,而清军又步步紧逼,包围封锁,太平军没东西吃了,还能打仗么?

所以,太平军在一直有一个最大的困境一个就是食物,特别是食盐和油等

太平军第二个困境是弹药武器。当时作战的双方都有火器,石达开早在金田团营的时候就已经开炉铸炮了,可是火器的消耗是非常可怕的,它是一次性的用品,打完就没了。

你想,太平军火药没了,人家清军拿着火枪大炮对着你突突突,你拿个大刀长矛跟人家打,那不是送死么?

最要命的是,火药长枪大炮这些和食物不一样,它需要生产,需要有个稳定的地方生产,但是太平军一路都在被清军追,根本连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武器上就非常窘迫了。

据清军的史料,太平军作战的时候甚至用大炮发射棉花裹石头,还有用鞭炮假装大炮攻城(居然攻下来了)的,这可以说太平军作战聪明,但同样也可以说太平军的武器窘迫程度,很是糟糕。

在一次战役里,太平军和清军双方拿着火枪互相突突突,放完枪双方撤退,一人未死,可见当时火器对双方的重要性。

所以,一支男女老少都有的军队,时刻处在没有吃喝的窘境里,和敌人作战甚至连火药枪炮都没有,敌人又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样的军队能从广西跑到南京,基本已经是极限了,还要让他们接着往北边跑,一直跑过大半个北方,和清军作战吗?

这里分析的是太平军定都南京的时候的形势,当时太平军定都南京的决策,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因为太平军必须占据一个根据地来进行修整,先解决最大的两个问题:军民吃喝和武器弹药,这些不能在路上靠着流寇式战争获得,特别是武器弹药,你如果要生产,必须要有稳定的地方。

南京作为中国南方的富庶繁华之地,完全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再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为何没有全军北上呢?

因为形势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太平军在1853年3月19日攻占南京,清军向荣就在6天后,也就是3月25日追到南京板桥,5月建立了江南大营,人马一万五千多人,十九座营盘,形成一个弧形包围圈,将南京围住。

向荣又分派五千人围住被太平军占领的镇江一带,不让太平军东进苏州,常州。

在南京北边,清军于4月派出琦善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人马数万人,与江南大营一南一北,将南京围住。

也就说,清军用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紧紧围住,同时还有水师,这种情况之下,太平军根本没有办法全军出动,前往北边杀到北京。

一定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太平军和其他的军队不一样,它不是单纯的军队,行军作战是带着男女老少一起的,所以,几万大军带着老弱妇幼,后有数万追兵,从南京杀到北京,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看太平天国接下来发生的几件大事,直接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国运:

1853.5-1855.5:太平军北伐失败,主帅林凤祥,李开芳等战死,全军覆没。

1856年4.2-5:太平军大破清军江北大营。

1856年6.15-20:太平军大破清军江南大营。

1856年9月:本来太平军破了清军的两座大营,有能力再次北伐的,可是却发生了天京事变,韦昌辉和秦日纲杀杨秀清,洪秀全杀韦昌辉和秦日纲。

1857年5月:石达开出走,这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件,因为太平天国的首义六王,也就是高层的核心领导人: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战死,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互相残杀皆死,翼王出走,六王只剩下了洪秀全孤家寡人一个。

1856年底-1858年9月:太平天国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大根据地江西全省陷落,除了景德镇部分地方,全部被清军夺去。

1857年6月,清军和春开始重建江南大营,兵勇四万多人再次围住南京

1858年初,清军德兴阿重建江北大营,从北边扼制太平天国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就一直在清军的南北围困封锁之中,想出去都出不了,1856年大破清军南北包围之后,气还没缓过来,就发生了天京事变,紧接着清军再次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再次将太平天国死死包围。

这样的形势之下,太平天国怎么可能全军直扑北京呢?

罗大纲《太平天国史》

郭毅生《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崔之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