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購買理由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AMD今年推出了Ryzen,在市場上引燃了熱情,也讓intel的擠牙膏計劃被迫中斷。intel即將推出 i5 8400到i7 8700K,雖然主板是Z270的改進型,但是已經把6核心帶入了中端民用領域了。感謝AMD,讓8核心16線程(8C16T)的CPU更加普及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同樣 8C16T 的CPU,AMD比起intel還是略差點。intel i7 7820X這顆CPU,在馬雲家,散片售價3600左右,就算比起i7 8700K的預售價2699(最新消息漲到2999),也是有優勢的,單論CPU而言,性價比比i7 8700K高。當然最高的是i5 8400

然而,i7 7820X整機主要的投入其實是在平臺的搭建上。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零件外觀展示

cpu——i7 7820X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所以,我就買了散片的i7 7820X。這顆U比起之前的 i7X——比起i7 6850K多了2核心4線程,但是,intel 把錫釺焊給換成了內部硅脂,把CPU基板變薄了1/3。性價比雖說提升了...but,散熱性能...不像以前那麼美好了。

話說一顆CPU價錢可能頂上一臺電腦.....

主板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i7 7820X的御用坐騎是——X299平臺,這次我用的是——微星 X299 TOMAHAWK ARCTIC。個人喜歡這種銀白配色,背面有該主板的一些特點特寫。X299的主板可以說是挺貴的,比起民用的Zx70 Bx50貴的不是一點半點。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X299 TOMAHAWK ARCTIC的配件很多啥質保卡、說明書、快速安裝圖等,還有一個SLI橋。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主板,整體銀色/白色配色。散熱片,以及I/O接口、芯片保護蓋上面,都印有相關的信息,一目瞭然。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CPU採用10相供電,內存插槽有鋼鐵裝甲包裹加固,4+4通道內存,原生支持DDR4-2667,可支持超頻至DDR4-4500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兩條有金屬護甲的,就是主顯卡與副顯卡的PCI-E X16 全速插槽。PCH散熱片有長的外延,那就是為M.2提供的散熱片。話說,為什麼不再提供一條啊,另外一個M.2接口,就只有自己買散熱片了啊!

右下角的電容群,為聲卡、板載RGB LED提供濾波等供電支持。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8個SATA 6G,一個U.2接口,2個USB3.0機箱前置插線接口,一個鏈接機箱USB3.1 Type C的插口。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I/O接口,各種常用的接口應有盡有。板載聲卡提供7.1聲道輸出(帶光纖插口),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I/O接口頂部右邊是一鍵清除CMOS按鈕,左側按鈕是把bios備份到U盤。折騰電腦時好用,但是平常要注意不要誤觸及CMOS按鈕,不然得重新設置一些參數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用螺絲刀就能輕易的拆開芯片保護擋板。可以看到有Nuvoton的NCT67950-M監控芯片,以及NCT7802Y的PCI-E監控芯片,LPC812M101J 的Cortex-M0 +內核微控制器,還有一個來自Realtek(螃蟹)的板載7.1聲道控制芯片。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兩個M.2 NVMe M口插槽。需要注意的是,兩個M.2接口與U.2接口,在多個接口同時接上相應的SSD設備後,會使得部分SATA 6G /PCI-E 插槽失效,具體情況請翻閱說明書。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希望能早日普及到民用級的Z370、X370、B360、B350上的各個接口運行指示燈,能夠十分快速的瞭解硬件的運行狀態。主板部分指示燈也是可以RGB的....但是.....容易被炫光LED燈條給覆蓋了

但是RGB炫燈會干擾觀察效果........有故障,看DeBug燈吧

M.2 NVMe SSD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建興新推出T11,M.2接口,PCI-E 3.0 X2的NVMe SSD。外包裝採用白色為主的包裝,容量在外包裝背面進行標註。用兩條的初衷是想體驗M.2 RAID 0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T11 自帶有散熱片,M.2的NVMe SSD最好需要散熱片來輔助散熱,防止因為過熱掉速。散熱片上有品牌Logo。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這是啥符號我也不知道....T11 支持M口 B口,sata通道的筆記本電腦也可使用。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T11 預裝散熱片的方向反了,如果各位要再加個散熱片,可以不調過來,否則最好把T11本體從散熱片上面抽出來,反裝插入。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建興的主控是 群聯的PS5008,支持PCI-E X2通道——速度上不如 建興 T10,日常是夠用了。 來自海力士的256MB 的 DDR3L緩存,兩面各一顆東芝原廠TLC顆粒,各128G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可以把T11沿著導軌抽出來,其長度由2280的80mm變成了2242。據我所知,目前M.2 NVMe的SSD在2242這種型號上較少,2242在超級本、超薄筆記本上等寸土寸金的地方用得比較多。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撕開建興 T11的銘牌,可以看到東芝的原廠TLC顆粒,128G的容量。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在M.2的第一插槽上,剛好可以利用主板上的PCH+M.2散熱片,為T11提供雙面散熱,而在第二插槽上的T11,就要把散熱片反置,讓散熱片輔助主控、緩存、顆粒散熱,當然也可以選擇再加片散熱片......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鎖上PCH + M.2散熱片,這樣,第一位置的M.2 盤做系統盤,雙面都能有散熱片加持。話說回來,如果追求更好的M.2 體驗,可以考慮T10,如果對資金緊張的,可以考慮SATA 6G的SSD,比如V5S+。

建興T11這個雙面的M.2 NVMe,個人覺得他的單面散熱片只能照顧一面,還是再加個散熱片吧

內存條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Hyper X Predator DDR4 3333 8G*4,其實這款內存對於X299來說,最大的問題是,XMP 3333會導致104.15的非標準外頻,X299平臺比較嚴格,會使得M.2 、 U.2掛起

經測試,如果運行在100外頻——3200的頻率,比133標準外頻的3466性能還高。(同樣採用3333的XMP參數),理論上可以挑戰3600,(捂臉)讓我偷懶下吧,不想一個個去試,調整小參數。

原先有一對,為了湊齊4通道,再買一對吧.....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白瓷磚反射白光,讓這款Predator DDR4 3333全黑色的內存有了顏色的層次感。就內存高度而言,跟大鋼牙內存差不多高度了,要注意跟CPU散熱器的兼容性。104.15的非標準外頻在Z270平臺上能夠穩定運行。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單條內存拿在手上,挺厚重,內存立了幾次才立起來。話說該品牌的內存外觀設計還是這樣,那麼喜歡黑色啊?不弄點其他好看的顏色?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背面有銘牌。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頂部可見部分鋼牙,還有品牌logo。

內存漲價很兇啊.....想當時,我DDR4 2400 8G*4才買800.......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X299智商檢測U的Hyper X Predator DDR4 3333 8G*4是這樣裝的。然而,我是i7 7820X,這樣裝,只能有雙通道,必須調整下,後面有正確的組裝方式。

顯卡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MSI GTX1080 GAMING X,俗稱1080紅龍。正面有顯卡的樣子,背面是各種特點特寫。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GTX1080 上市許久了,我也用了一段時間了,清下灰,拿出來拍拍照......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雖然AMD 的 VEGA上市了,VEGA64能打得過1080,然而GTX1080的功耗、發熱控制比VEGA64好,是不爭的事實。1080紅龍的散熱器比我之前用過的GTX970都大,高度上也更高。右側紅色突出塊在通電之後,具有紅色LED效果。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背板也更長更大點,整體的重量也更重。這些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對於機箱的兼容性下降,部分的MATX、ITX機箱無法裝入該顯卡。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輸出接口有DVI-D,不可直接轉接VGA。3*DP,1*HDMI。從圖中可以看到超越PCI擋板的高度還是挺高的,選購機箱需注意。

個人更推薦DP接口,雖然DP線比HDMI線貴,但是有更好的顯示帶寬跟效果——前提是顯示器支持DP接口。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頂部、底部各3條熱管。LOGO燈可以通過gaming app去調整,兩個SLI金手指,目前GTX 10系列僅支持雙卡SLI。

8+6pin的外接顯卡供電,對電源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反正就是要多掏錢買好電源啦......

電源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買個全新的電源 XFX XTR 550W 跟 XFX Element Ti鍍銀模組線,表面的玻璃紙準備撕掉咯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XFX XTR 550W,是中國臺灣的海韻代工,網友們都覺得這款電源不錯,有特價購買時會更超值。80PLUS 金牌全模組電源。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內部有全套模組線跟電源一枚。自帶的模組線為黑色,較硬、對背線不展示的用戶,使用是完全沒問題的。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XTR 550在背面碩大的標註出來,底部是電源的銘牌,12V電壓提供45A總電流,輸出540W功率。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無論是風扇朝上還是朝下,都能正面顯示XTR正寫字體。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XFX Element Ti鍍銀模組線,是為XTR電源推出的進階型模組線,接口比原裝模組線更豐富,線材也更軟,做工也非常不錯。官方的模組線,安全性較高點。

可以通用在部分海韻全模組電源——購買前請先諮詢,做好功課,接上模組線之後,請先讓各個接口空載,用萬用表量下各個端子的電壓是否正常,確認無誤後,再接入電腦設備上。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內部有豐富的模組線,還有一個模組線收納袋,魔術紮帶等。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選擇這次需要用到的模組線,確認無誤後,把剩下的模組線裝進收納到裡。準備裝機。用上鍍銀模組線後,顏值提高。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該模組線是通用型模組線,無法按照機箱的尺寸進行定製,沒辦法像個人定製線那樣,能在機箱背部較為輕鬆地理出漂亮的背線。線材長度是按照全塔機箱設計的,會讓理線苦手多花些時間。

散熱器

感覺今年是RGB年啊,各種RGB設備噴湧而出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九州風神(DEEPCOOL)推出了 RGB類型的240冷排,船長 240RGB水冷,外包裝兩個側面有鐳射炫彩RGB效果。正面的圖片上,突出了冷頭也是RGB效果。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九州風神(DEEPCOOL)船長 240RGB 本體。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船長系列的一大標誌物,冷頭。RGB冷頭多了一條RGB LED電源/信號線。個人比較喜歡工字梁的緊固散熱器方式。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兩個RGB 12025風扇,扇葉與扇框上有進行減噪的特殊設計。RGB風扇比起普通風扇,多了一條RGB LED電源/信號線。加上冷頭的RGB LED電源/信號線,需要並聯在一起,才能實現信號、顏色同步,可採用控制器,也可以接入主板RGB燈接口。

理線難度加大,苦手哭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黑色蛇皮線水冷管,雖說提供保護,但使得水管整體略硬,安裝到機箱裡時,推薦兩個人,以降低安裝難度。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船長240正好可以壓制住i7 7820X的發熱。為了配合RGB展示效果,選擇一個對水冷RGB展示效果比較好的機箱吧。

機箱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喬思伯的C4算是目前對於水冷展示最好的機箱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機箱左側是全透的4mm鋼化玻璃側板,可以比較方便的展示機箱裡的設備。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另一面也是4MM鋼化玻璃,帶有反光效果,靠近機箱前部有風道出風口。前面板底部有喬思伯的logo。除了兩側的鋼化玻璃,機箱外部的上下前後面,都採用1.5mm厚度的鍍鋅鋼板,白色金屬烤漆,摸上去手感舒適。底部有四個腳墊,讓風從底部進入。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比較特殊的電源上置設計。12cm風扇位,7 PCI擋板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喬思伯C4非常適合水冷RGB風扇展示。根據我的使用情況反饋,仍需在底部安裝兩個風扇,來優化機箱進風,加強機箱散熱。想要安裝水冷的用戶,最好兩個人來裝,降低難度。

喬思伯C4機箱沒有標配RGB套件,想要RGB風扇,以及RGB燈帶,就必須追加投入。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一開始配置一個喬思伯 FR-301 RGB版本風扇,替換掉後置的12cm風扇,實現風扇RGB發光效果。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不開燈就是這樣黑不溜秋的,自帶有一個RGB編碼器,可以七色調節。風扇是3PIN的,自帶有一個RGB LED信號/電源線,還有一個擴充旁路RGB信號/電源接口。

裝機 & RGB效果展示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把主板、水冷、RGB風扇全部接入。此時的內存4通道插法才是正確插法。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拿出事先準備的喬思伯 RGB LED燈條。該燈條兩側有旁路接口,好評,還有個電源線延長線,燈條可以一上一下佈置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各個配件全部安裝完畢,插好信號線、電源線,準備裝系統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裝好控制APP,就可以玩起RGB啦。每個RGB光鮮的背後,都有令人心酸的RGB理線。銀白色的鍍銀線,可以部分導光,使得整體更加漂亮。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我所有的RGB信號線,利用了3條一分多連接信號線,才統一串起來,連到主板上的JLED1的RGB控制接口上。水冷一套顏色,風扇、LED燈帶之間互為120°變幻。

話說各位不知道發現沒,主板的一些指示燈、發光條也是RGB的,跟著冷頭一個顏色...but.....光芒不夠,被其他東西掩蓋了。

上機實測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配置如圖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我也曾跨過山河大海....求別打臉。我也曾試過DDR4-3466的內存頻率,然而發現內存得分還不如DDR4-3200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國際象棋16線程是假的,實際只跑12線程,那我們來看CPU-Z的跑分吧,性能比i7 5960X強7%左右,單核性能也有提升.....不過頻率也有提升啊.....這牙膏是,雞肉味,嘎嘣脆。

試試 M.2 NVMe SSD 單盤跑分吧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建興T11 M.2 一號盤位做系統盤,被正確識別出來。NVMe盤,PCI-E 3.0 X2通道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在測試時,最高溫度大概在47~48℃,室溫26℃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測試成績如圖所示。可以看到得分比起建興T10那種 NVMe PCI-E 3.0 X4通道的SSD來說,略有不如,比SATA 6G SSD性能高,性能與價錢正好介於二者之間。T11日常使用,能滿足絕大部分的使用要求,還可以拆成 M.2 2242的NVMe SSD,這大概是他的亮點吧。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的全面性系統測試也,全面展示T11的性能,速度與IOPS(每秒讀寫操作數),正好介於PCI-E X4 與 SATA 6G之間,是入門的M.2 NVMe SSD的選擇。

組個M.2 RAID 0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我試了3天都沒弄出來,M.2拔盤、扣電池、清CMOS,刷最新bios都試過了,還是無法在BIOS組成RAID 0。通電9小時,通電次數卻高達127次,算了不試了....mail主板售後,以及問問朋友吧,看看他們組成功不?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進入win10,軟raid 0也失敗了,就算利用分區助手,win10存儲池也是失敗了。後面想想,還真的不用糾結raid 0,畢竟raid 0無法使得SSD最重要的4K速度翻倍。只是連續讀寫速度翻倍罷了。我可以同時對雙M.2盤進行讀寫操作,互不影響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AS SSD測試較快,DiskMark測試過程較長。此時我能同時分別對兩個M.2 SSD進行操作,而且,隨時可以在斷電的時候把M.2 從盤拔下來,而不影響整個電腦的運行,想想也就釋然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mail 微星售後,得到的郵件回覆是,可以正常組裝raid 0,在我的要求下,給我發送過來截圖,為了篇幅,進行合圖處理。看來我還需自己這邊看看是啥問題。

先測試這臺整機的其他性能吧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AIDA64 在DDR4-3200時,速寫速度最好,DDR4-3466反而下降,可能DDR4的性能拐點在DDR4-3200~3333之間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我用CineBench R11.5測試下,CPU的性能吧。8核心16線程的i7 7820X + DDR4 3200 8G 四通道,最終跑出19.16。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CineBench R15得分1764,比四核心八線程的4770K @4.4g的得分多了1倍多。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驅動採用 ForceWare 385.41 WHQL Win10 64bit,進行新3Dmark 經典素質4連測試。得分有個總結表格。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用3Dmark的壓力測試進行整機穩定性、溫度、功耗測試。記錄最高溫度。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記錄此時滿載的整機功耗。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利用SteamVR性能測試,得到上述成績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用VRmark進行測試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昆特3開啟最高特效,分辨率分別設置4K 2K 1080P,記錄幀數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殺手6開啟DX12模式,最高特效,分別測試4K 2K 1080P分辨率的benchemark。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奇點灰燼DX12測試,需注意的是,超過8核心,會有一個Temporal AA Qualty這個選項出現,如果要與Z270、Z370平臺進行數據對比,就需關了這個選項。分別測試4K 2K 1080P分辨率的benchemark。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古墓麗影10 崛起,最高特效,開啟SMAA,分別測試4K 2K 1080P分辨率的benchemark。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文明6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勾選影響影像分辨率4096*4096與屏幕空間覆蓋後,4K 2K 1080P三個分辨率,FPS沒區別,區別的只是右上角的一些政策科技框,隨著分辨率的增大而縮小。

成績彙總表格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i7 7820X + GTX1080,面對4K分辨率遊戲,已經能流暢運行了,2K分辨率玩遊戲更是輕輕鬆鬆。

總結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intel i7 7820X散片,具有不錯的性價比,然而其整套平臺對於很多網友來說,偏貴,至尊平臺也不一定適合輕應用使用者。對於未來打算頂級配置的Z370(漲價15~20%)+i7 8700K(漲價20%)的網友來說,可以考慮加點錢,體驗更強勁的性能。

X299 TOMAHAWK ARCTIC比起一些超高端的Z270主板貴一些,但是配合i7 7820X,可以支持4通道,並且有些人性化的新設計亮點——個人也希望這些新設計能夠普及到B系列跟Z系列,普惠大眾。

T11個人覺得最大的亮點是,他是M.2 NVMe 2242/2280 SSD,並且價格還算合適,臺式電腦使用還是最好加個散熱片吧。各位配置新電腦的可以綜合考慮預算與所需求的性能,選擇PCI-E X4 & PCI-E X2 & SATA 6G 這三種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

X299平臺自檢啟動會比Z270、B250慢,需要自檢設備比較多,自檢時間長點。

無論顯卡、內存還是SSD,跟預算與預期使用性能相符合才是最好的,合理搭配才是diy電腦的王道

聽說i7 8700K+Z370都可能漲價了,我先用i7 7820x算了!

電源的選擇上,千萬不能省錢,安全、穩定的電源很重要,選購時注意機箱與電源的兼容性。

RGB燈效套件會使得理線更復雜點,喜歡RGB的網友要有心理準備。

注意加強機箱散熱,能有效提高主機壽命——我再給機箱底部加兩個風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