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熊家長”的丟人現眼,經常就在忽然之間,有時甚至只需要一張圖片,先上圖

希望老師關照下自己的孩子,心情可以理解,可這位心情急迫的孩子家長,卻把全家八竿子打得著的官職開列個遍,流傳到互聯網上,當然引得一片譁然。不但圖片中的幾位領導幹部,分分鐘大火,孩子爸爸的工作單位(疑似)微博,也被熱心網友們的質問刷了屏。結結實實現了個眼。

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不過,對這樁“現眼”事,身邊也不乏同情的聲音。就有朋友感慨說:這家長倒黴,趕上了現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很簡單的一件事,就這麼個求老師關照的事,竟就鬧成了新聞大事件,也實在是值得同情。

但這話要這麼說,那這位“求關照”的家長,首先應該感到慶幸——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比如明代。

因為,如果在明代的科舉制度下,某家長如果給老師(包括考官)曬自己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官職,求照顧下自家孩子,會是什麼後果?答:相當嚴重的後果。

一、“秀”一下的風險

作為中國古代科舉的成熟時期,明代的科舉,常被後人狠踩痛批,各種的毛病都被罵了千百遍。但其中一樣優點,卻是中外公認: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

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為國家穩定發展計,科舉的公平問題,古代任何“長心”的王朝都不敢馬虎,放在明王朝,科舉考試更是一塊出名的“淨土”。不但對營私舞弊完全零容忍,考試錄取任何環節的“照顧”,更要被想盡辦法杜絕。嚴格的錄取流程,正如啟蒙運動思想家孟德斯鳩的名言:“提供了一個相對公正的通道”。

而在這個“相對公正的通道”裡,明朝的考生們,別說是“列全家官職求照顧”,就算隨便“秀”一把,可能都會攤上大事。最有發言權的一位,就是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會試考生徐經。

徐經,江蘇江陰人,明朝英宗年間中書舍人徐頤之孫,有錢有背景的官宦子弟。說他的名字,可能許多明史迷們不太熟,但說他攤上的大事,略懂歷史的朋友都一定熟:唐伯虎科場舞弊案。

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唐伯虎科場舞弊案,是明代大才子唐伯虎,人生裡一場悲催劫難。當時帶著解元光環參加會試的唐伯虎,就因考完試後說了幾句大話,立刻被人告了黑狀。雖然接下來一番嚴查,啥問題都沒查出,卻到底被剝奪了功名,且終生不能參加科考,只能憤然走上藝術道路。實實在在的冤到家,但這場折騰裡,要論比他更冤的,就是徐經。

在這場鬧劇發生前,徐經就與唐伯虎交往甚密,趕考路上也是一路同行。後來科場案發,唐伯虎倒了大黴,但跟唐伯虎砣不離秤的徐經,也是跟著一起倒黴,功名前途全都廢。但為什麼倒黴的是徐經?關鍵一條,就是他太愛“秀”。

比起出身普通的唐伯虎來,徐經的家世背景,可謂實力雄厚,不止是官宦家庭,還是當時江南藏書大家,儼然有錢有背景的名門子弟。於是自信滿滿的徐經,會試前也十分高調,甚至出遊都帶著大批傭人,在京城鬧市裡風光招搖,比今天某些學生家長隨便炫富還高調,沒幾天就傳的沸沸揚揚。

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而比炫富還狠的,就是炫關係。作為官宦子弟,徐經的人脈網自然也廣,踏上京城之後,也是交遊不斷。甚至還在開考之前,專門拜訪了會試主考程敏政,送上禮物若干。以徐經多年後的跺腳解釋說:他本來就出身名門,且從小學業優良,哪裡想走什麼門路,無非就想“秀”一把,刷一刷聲望而以。熟料唐伯虎一被告黑狀,徐經也成了靶子:出門帶傭人的富二代?跟唐伯虎混在一起?還在考官家裡隨便出入?嗯,一定有問題。

於是,徐經的倒黴事,就這麼“順理成章”的來了:科考功名沒了,名聲也沒了。雖說這場折騰,有太多背景原因,但放在徐經身上,就是“亂秀”惹的禍。

因為明朝的科考,每一次都是這樣高度緊張,為了保證絕對的錄取公平,當然就絕不放過任何可疑現象。“秀”一下人際關係財富,都可能落到徐經這樣的遭遇,“秀”全家官職?嗯,畫面“美”的不敢想。

二、官越大越危險

當然,關於徐經的悲劇,近代也有“專家”認為,還是因為徐經家裡背景不夠強,所以才和唐伯虎一道,被將錯就錯當了替罪羊。可瞧瞧結局就知道,被徐經登門拜訪的主考官程敏政,最後都慘遭罷官回家,回家後悲憤交加而死。這“秀”一下的後果,絕不是官大官小的事兒。

甚至不誇張說,放在明代的科場風波里,官職越大,風險反而越大。

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比起漢唐宋等王朝來,明朝國家制度的一大改革,就是言官制度,那些都察院與六科的御史言官們,品級小卻話語權大,負責監督彈劾一切不法行為。對關乎國家穩定發展的科舉事業,更是瞪圓了眼睛緊盯,丁點蛛絲馬跡,都可能被加倍放大。而且涉事者官職越大,他們戰鬥力越強,憤怒的“抨擊火力”立刻打來,不“打”出結果絕不收手。

雖說在明末時,明朝的言官們,最後變得很不靠譜,

但在明朝大多數年代裡,他們都以靠譜的表現,成為國家懲治腐敗,維護公平的利器。也正因他們的靠譜表現,明朝科場上再大的“黑手”,也是無處現形。

最典型的,就是明代的“甲辰科場案”。明朝嘉靖二十三年,明朝內閣首輔翟鑾喜迎捷報,他的兩個兒子翟汝孝與翟汝儉雙雙科場高中,翟汝孝還斬獲一甲第三,可還沒等翟首輔高興慶賀,就有言官掀了黑幕:翟家這兩小子,從鄉試開始就被開綠燈,會試時的主考官更大開方便之門,甚至還有考官為他們的考卷上做記號,副主考官更藉著給翟家兒子行方便的機會,把自己親戚也塞了進來。終於上下齊心,把這倆熊孩子捧了上去。

結果,捧的壞摔的也狠,被人揭發之後,外加各路御史言官窮追猛打,這事兒沒幾天,就給翻了個底朝天。科考功名是別想了,除了翟家倆兒子被剝奪功名,首輔老爹也黯然下課,昔日位高權重的翟大學士,就這麼分分鐘捲鋪蓋回家。大行方便的各位考官,包括副主考江汝璧,考官高節張嶽等人,這些當時名噪一時的“精英”,有的被打六十大板後撤職,有了躲過了板子,卻狼狽發配充軍。賣力蠅營狗苟的這幾位,幾乎全被一掃空。

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所以說,明朝哪怕貴為內閣首輔,想要老師“關照”一下自家孩子,後果都可能這麼嚴重。

也因為這嚴重後果,所以明朝每次科考,對於類似“關照”,很多考生和家長,都是唯恐避之而不及。比如戚繼光的恩師唐順之趕考時,就得到當時內閣大學士楊一清的熱情橄欖枝,可這位未來的明朝大儒,卻嚇得立刻把楊一清拒之門外,寧可得罪高官,也絕不沾上嫌疑,反而憑著本事,漂亮考上探花。

甚至很多明朝高官們,也為這嚴重後果,有時乾脆認命。比如萬曆年間的明朝內閣大學士王錫爵,一聽說其子王衡考上解元,立刻苦口婆心勸兒子:為了不沾上“高官父親關照”的嫌疑,兒子你就委屈委屈,等爹退休了再考行不?於是憋在家裡讀書的王衡,直到四十歲那年才再戰考場,無可爭議拿下榜眼。這麼個高官躲都來不及的事,倘若有誰來“曬”官職?後果可以預料。

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這樣“過分”的場面,也常引來後世的詬病。雖然,明朝科考也有諸多毛病,但明朝三百年的輝煌文明,很重要一條,就是這個王朝大多數時間裡,一直堅持的公平取士的制度。時代在變,觀念與思想在變,但尊重公平,無論古今,都應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不變的原則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