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機器人「搶」工作

如何跟机器人“抢”工作

▼浙江大學學生研製出可以爬樓梯的四足機器人。 佘 穎攝

這種自我學習的能力,成為樊登今天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他自認為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的根本。

最不像機器的人,更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

幼兒園的孩子會背兩句詩,會說兩句英文,家長就很高興。上學後,乘法表、解題法永遠是關注內容,但是這些在人工智能時代都不重要。“因為現在有搜索引擎,有手機,人們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傳統教育消滅無知的功能已經消失了。”席酉民認為,未來擁有知識很容易,判斷整合這些知識的能力才重要。

站在從業者的角度,百度智能家居硬件總經理呂騁對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有著更深入的衡量標準。呂騁並不否認,未來的人才同樣需要掌握大量專業知識。但是他把想象力放在未來人才的第一位。“人工智能行業基本上是在預測未來是什麼樣。但我的理論是,沒有人可以預測任何事,所以你需要非常敢想。不是從落地應用的角度,而是從系統級別、站在更高層次上對未來的社會有一個憧憬和構想。”

他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從業者最重要的素質,是要擁有很高的道德準則,“因為人工智能有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人類究竟能不能控制住它的邊界,能不能忍住不去打開潘多拉魔盒”。在實際研究中,人工智能的很多應用場景其實是充滿誘惑的,從業者需要考慮清楚某個技術在未來會不會對人類社會產生致命影響,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控制。

歸根結底,機器是服務人的,人站得有多高,機器人的幫助就會有多大。就像智能手機設計的功能本來很多,但大多數人只發揮了它30%的功能。“如果希望在機器人輔助下,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多彩,我們必須不斷提升自己。”席酉民認為,未來通識教育、素養教育、藝術教育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學校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謀劃未來能力等等。

“未來社會誰能生存下來?最重要的就是你要變成那些最不像機器的人。”樊登用一句話總結。

不過從最現實的角度考慮,計算機科學將成為所有學校的“主課”。現在浙江大學要求所有本科生學習編程,連考古系也不例外。這是給學生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的鑰匙。

教育怎麼改?還是個正在探索的問題

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從高等教育層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做出重大部署。

人工智能影響教育,不是簡單地在學校裡開人工智能課程,也不是在學校裡開人工智能專業。教育界需要研究的是,由於人工智能改變了世界,整個教育怎樣適應人工智能化後的社會問題。

“多年來,學校只關注專業規劃、課程設計、教學大綱、教學等,而未來的學習很可能就是人們在小的時候奠定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和技能,然後隨著興趣和機會去生活和工作,還要視需要再去進行特定的學習,從而使終身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和必要。”席酉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教學不再是簡單地教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培養問題意識,學會搜尋知識、整合知識、解決問題,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提升溝通、合作、表達和執行等能力。

這也意味著,學校的教學模式乃至校園形態可能都將發生變化。未來,學生未必一定要利用完整的4年進行大學本科學習、2年或3年進行碩士研究生學習或3年到5年進行博士生學習,而是根據需要利用網絡、學校等資源和技術持續自我學習。

未來的大學將會是一個學習中心、資源中心、研發社區、創新生態、產學研社共同體。在這裡想學習時有老師和同學互動,有想法時可藉助資源和實驗環境嘗試創意,有疑惑和問題時可藉助研發中心尋求答案,有技術或商業模式時可通過創新生態進行實踐,並把創新的產品或服務通過產學研社共同體實現價值創造和分享,進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

目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知名高校與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都有深度合作。超級計算機的領軍企業中科曙光也在跟高校合作,將企業的經驗、項目導入高校實踐課程,讓研究院的博士跟學生分享經驗。中科曙光大數據首席科學家宋懷明認為,校企合作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企業在人工智能和先進計算方面的優勢,與學校的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更好培養實戰型人才。(佘 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