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芳華留在了阜南!

那段芳華留在了阜南!

每當我看到那一張張微微泛黃的老照片,那一張張鮮活的臉龐猶如天使般肆無忌憚地闖入我的心扉。青春的夥伴喚起我對青春往事的追憶,追憶那逝水年華,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是青春無悔的流連?是不堪回首的傷感?還是……?我情不能已。青春的歲月像首歌,充滿理想的激情,朦朧的詩意。


那段芳華留在了阜南!


難忘那段歲月

七十年代初,淮北平原上發生了一場歷史罕見的大水災 。當時我們正在阜南縣“五·七”辦公室小分隊,瘋狂的洪水一夜間吞噬了阜南縣的許多公社,老鄉們已無棲身之處,有的爬到樹上,有的蹲在屋頂上,有的漂在木桶……洪水怒吼著、大地呻吟著、人們哭泣著……肆虐的洪水威脅著全縣人民的生命與財產。縣委組織所有人馬全力以赴、頑強抗洪,洪水終於被擊退。


那段芳華留在了阜南!


《抗洪戰歌》劇照

為了歌頌“人定勝天”,我們知青小分隊接縣委指示編排了歌舞劇《抗洪戰歌》,熱情歌頌阜南人民“與天奮鬥,其樂無窮”的精神,這張照片即當時演出時的劇照。

照片上十四人神采奕奕,一色的白襯衫藍褲子,每人腰上都繫了一條紅帶子,個個鬥志昂揚。隊長小郭把手伸得高高的,指揮著抗洪搶險,其他人都弓步握拳,神情嚴肅,猶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我們“五·七”辦公室知青小分隊,可謂一支精悍的部隊,總共十幾個人就包攬了編、排、導、演所有的工作,每個人都是能歌善舞的多面手。杜君海的二胡悽婉、沉鬱;張雲根的笛聲婉轉、嘹亮;路貴銀的板胡滄桑、激昂;吳光華的手風琴雄壯、激越;姚文蔚的小提琴則如泣如訴;而我的揚琴只好算湊湊數;郭漢敏他們幾個負責打擊樂,杜偉林的魔術絕技則是演出中的亮點,最引人入勝。


那段芳華留在了阜南!


風華正茂的我們

我們十幾個人不僅表演歌舞,還演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豫劇、棒子戲、四句推子等。儘管我們沒有一件像樣的演出服,沒有一件正規的道具,沒有化妝,沒有音響,沒有佈景,更沒有舞臺。不!那露天的麥場就是我們的舞臺。在淮北農村,麥場就是農民唯一的娛樂場所,它曾給多少人歡樂與慰藉。

下鄉演出沒有車,我們就步行,一走就十幾裡,甚至幾十裡,碰到颳風下雨的壞天氣,我們就風雨兼程。

記得一年的冬天,大北風颳得正猛,淮北平原下了一場大雪,我們穿著厚厚的棉襖,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到了露天仍凍得渾身瑟縮。一進村裡,鄉親們像潮水般湧了出來,噓寒問暖,一股暖意驅走我們心頭寒意。


那段芳華留在了阜南!


鄉村演出現場

麥場上豎起一根大木頭,上面掛著一隻大喇叭,四周的人群築起厚厚的人牆,樂隊響起了,寂靜的鄉村沸騰了。望著那厚厚的棉襖,那白茫茫的大地,我突然感到自己進入一個純淨的世界。那一雙雙飢渴的眼睛;那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我感到自己肩負神聖的使命。

演出後鄉親們給我們送上一碗碗雞湯,作為他們最盛情的犒勞。有時他們會端出噴噴香的驢肉,有時也有以豆腐為主食的素食,這些在當地都算是上等的珍饈佳餚了。我們每排一場節目至少要演幾十場,阜南縣二三十個公社幾乎都留下我們青春的足跡。


那段芳華留在了阜南!


在縣城西大閘水庫邊的合影

每當我看到這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記憶的閘門被打開,感情的潮水放縱地奔流,如煙往事歷歷在目……有人說,知青的命運與共和國的命運一起跌宕起伏,這代人的生命史是當代中國史的必然構成。青春的歲月即便有些悲劇色彩,它卻充滿著凝重的深沉和黑色的美麗。

《抗洪戰歌》的歲月早已逝去,我常追悔那時的蹉跎與荒廢,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們也曾擁有熾熱的青春,我們也曾擁有純潔的友情。我和我的青春夥伴曾腳踏實地走過那塊貧瘠的土地,我們曾在那塊落後的土地上播種過文明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