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芳华留在了阜南!

那段芳华留在了阜南!

每当我看到那一张张微微泛黄的老照片,那一张张鲜活的脸庞犹如天使般肆无忌惮地闯入我的心扉。青春的伙伴唤起我对青春往事的追忆,追忆那逝水年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是青春无悔的流连?是不堪回首的伤感?还是……?我情不能已。青春的岁月像首歌,充满理想的激情,朦胧的诗意。


那段芳华留在了阜南!


难忘那段岁月

七十年代初,淮北平原上发生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水灾 。当时我们正在阜南县“五·七”办公室小分队,疯狂的洪水一夜间吞噬了阜南县的许多公社,老乡们已无栖身之处,有的爬到树上,有的蹲在屋顶上,有的漂在木桶……洪水怒吼着、大地呻吟着、人们哭泣着……肆虐的洪水威胁着全县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县委组织所有人马全力以赴、顽强抗洪,洪水终于被击退。


那段芳华留在了阜南!


《抗洪战歌》剧照

为了歌颂“人定胜天”,我们知青小分队接县委指示编排了歌舞剧《抗洪战歌》,热情歌颂阜南人民“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精神,这张照片即当时演出时的剧照。

照片上十四人神采奕奕,一色的白衬衫蓝裤子,每人腰上都系了一条红带子,个个斗志昂扬。队长小郭把手伸得高高的,指挥着抗洪抢险,其他人都弓步握拳,神情严肃,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我们“五·七”办公室知青小分队,可谓一支精悍的部队,总共十几个人就包揽了编、排、导、演所有的工作,每个人都是能歌善舞的多面手。杜君海的二胡凄婉、沉郁;张云根的笛声婉转、嘹亮;路贵银的板胡沧桑、激昂;吴光华的手风琴雄壮、激越;姚文蔚的小提琴则如泣如诉;而我的扬琴只好算凑凑数;郭汉敏他们几个负责打击乐,杜伟林的魔术绝技则是演出中的亮点,最引人入胜。


那段芳华留在了阜南!


风华正茂的我们

我们十几个人不仅表演歌舞,还演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豫剧、棒子戏、四句推子等。尽管我们没有一件像样的演出服,没有一件正规的道具,没有化妆,没有音响,没有布景,更没有舞台。不!那露天的麦场就是我们的舞台。在淮北农村,麦场就是农民唯一的娱乐场所,它曾给多少人欢乐与慰藉。

下乡演出没有车,我们就步行,一走就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碰到刮风下雨的坏天气,我们就风雨兼程。

记得一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淮北平原下了一场大雪,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到了露天仍冻得浑身瑟缩。一进村里,乡亲们像潮水般涌了出来,嘘寒问暖,一股暖意驱走我们心头寒意。


那段芳华留在了阜南!


乡村演出现场

麦场上竖起一根大木头,上面挂着一只大喇叭,四周的人群筑起厚厚的人墙,乐队响起了,寂静的乡村沸腾了。望着那厚厚的棉袄,那白茫茫的大地,我突然感到自己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那一双双饥渴的眼睛;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我感到自己肩负神圣的使命。

演出后乡亲们给我们送上一碗碗鸡汤,作为他们最盛情的犒劳。有时他们会端出喷喷香的驴肉,有时也有以豆腐为主食的素食,这些在当地都算是上等的珍馐佳肴了。我们每排一场节目至少要演几十场,阜南县二三十个公社几乎都留下我们青春的足迹。


那段芳华留在了阜南!


在县城西大闸水库边的合影

每当我看到这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忆的闸门被打开,感情的潮水放纵地奔流,如烟往事历历在目……有人说,知青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这代人的生命史是当代中国史的必然构成。青春的岁月即便有些悲剧色彩,它却充满着凝重的深沉和黑色的美丽。

《抗洪战歌》的岁月早已逝去,我常追悔那时的蹉跎与荒废,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也曾拥有炽热的青春,我们也曾拥有纯洁的友情。我和我的青春伙伴曾脚踏实地走过那块贫瘠的土地,我们曾在那块落后的土地上播种过文明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