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路上迷失的风景

风景路上迷失的风景(一)


风景路上迷失的风景


缩水的时间

过去,做一件纯棉衣服,第一次洗涤之后长短肥瘦都要陡地小了不少,老百姓管这种现象叫做“缩水”。

如今,会缩水的纯棉衣服基本见不到了,可这两个字的应用范围却越来越广,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其引申意义也越来越耐人寻味。比如:买一只白条小鸡,往公平秤上一放分量不足,叫斤两缩水;购一套预售楼房,实际空间比合同上签的少了几平方,叫面积缩水;选一套名牌家具,颜料和材料都大不如前,叫质量缩水……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然而,时间也能缩水,恐怕很多人就听所未听闻所未闻了。

此次,我和妻子到云南、广西、北京一带游览了两个多月,真是眼界大开也长足了见识。其中,就包括知道了时间也会缩水。

第一次深切体会到时间缩水,是上泸沽湖。


风景路上迷失的风景


泸沽湖是摩梭人的集聚地,也叫“东方女儿国”。不熄的塘火,浪漫的花楼,神奇的走婚习俗,独特的家庭结构,我们早就想探个究竟了。何况,途中还要游览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充满诗情画意的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下关风,也令我们魂牵梦绕神魂颠倒了许久。

于是,我和妻子商量,一定要选择一条景点最多、时间最长的线路,尽量看个够、玩个透。

公元2010年3月30日23点,我们按照旅行社的安排准时乘火车从昆明出发,忽忽悠悠到公元2010年4月7日清晨4点返回昆明,用旅行社的广告词说,就结束为时九天的梦幻之旅了。

要说梦幻还真梦幻,我从未感觉到九天时间竟然过得如此之快。

起先,我还以为是应了一位哲人的名言:愉快的时光总是显得十分短暂。掰掰指头仔细一算,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名为“九日游”,实际连来再去满打满算还不足175个小时,时间整整缩水了四十多个钟头。启程那日23点到零点,一个小时就算一日;归来那天零点到清晨4点,四个小时也算一天。我们大呼上当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旅行社,把数字的算盘打“到家”了,把文字的游戏玩“成精”了。看旅程安排ABCD地一天不少,即使你发现受骗上当,有理也说不出,人家没有按小时,而是以“天”为单位计算的!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和妻子认真地总结了一下经验,一致认为此次上当,有可能是交通工具没选择对,火车可恶的发车时间,让他们钻了空子占了便宜。

事实上,我们又低估了旅行社的智商。

上西双版纳,我们乘坐的是豪华大巴车。没想到他们打的也是这个时间差——贪黑去、起早归。名为五日游,实则也不到四天。

倘若说,旅程缩水让你有口难言的话;那么,景点缩水就让你欲哭无泪了。

近日,我在互联网上读到一篇文章。有位记者接到游客举报后,微服暗访了一个旅行团。该团在漫漫十几个小时的“上海一日游”活动中,只走马观花地看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景点,其他时间都是左一个店右一个店地忙着引导游客购物。最后,他通过调查得知,这是一个导游没证件、旅行社没执照的非法组织组织的非法活动。

实际,正规旅行社组织的合法活动,在这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前,在游客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商点购物,景点拍照,稀里糊涂回到家,一问啥也不知道。后来,有人对这个顺口溜不满意,便对第三句和第四句做了一下补充。即:商点没完没了购物,景点火烧火燎拍照。我觉得这一补充真如神来之笔,就把当今旅游界的现状和游客的遭遇反映得无比真实了。


风景路上迷失的风景


景点缩水,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解说缩水。多数导游介绍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惜墨如金甚至敷衍了事;而介绍起定点商店的商品来却挥金如土甚至夸夸其谈。两者之间占用时间比例的悬殊,令人瞠目结舌。知道的是导游,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某商品的代言人、推销员呢。一方面是;游览缩水。小景点走马观花,多则十几二十几分钟,少则三五、七八分钟。不要说面对美景发发感慨舒舒豪情,碰上游客高峰想拍一张理想的照片都是一种奢望。大景点以车代步,车有电瓶车、电缆车,车费当然自理。应该半天游完的地方,就变成了仨俩小时,应该仨俩小时游完的地方,就变成了几十分钟。你如果想步行也可以,导游有言在先,误时不待后果自负。言外之意就是说,你要掂量掂量自己的两条腿,倘若觉得追不上“电”的速度就乖乖地上车吧。否则,步行的就不仅仅是这一个景点了。而到了定点商店却是另一幅景象,他们也给规定时间,但这个时间却宽松得很,都是以小时计算的,有的一、两个、有的两、三个,假如你觉得不够,还可以无限的延长。总之,只要你口袋里有钱又不怕上当,几万几十万都不愁没工夫花出去。

旅行社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发明了“时间缩水”。实际,旅客早已心知肚明:旅程缩水,无非是想节省几夜宿费和几顿饭费;景点缩水,无非是让旅客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购物。

尽管这种缩水,目前还不能像斤两缩水、面积缩水、质量缩水那样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比法律制裁还可怕的是,他们已经或者正在失去游客的心。我想,如今悄然兴起的自驾游、自助游和房车的迅速走俏,与此绝对不能没有一点关系。

杂乱的团费

风景路上迷失的风景


“一分钱一分货”,是货币交易的普通规律,也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当今的旅游市场,却大胆地打破了这个规律。一样的景点,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宾馆,一样的菜饭,一样的交通工具,一样的行走路线,甚至连导游都是一样的,报价却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少的相差好几十,多的相差好几百。既让游客无所适从久久举棋不定,也给和谐的社会平添了不和谐的音符。

刚入住昆明出租屋的时候,围着一大堆街头巷尾散发的小广告和从国旅、私旅咨询来的信息,宛如面对同样牌子却标着不同价码的商品,先是愕然,继而茫然。紧接着,我和妻子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妻子主张报最贵的,理由是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我主张报最便宜的,理由是物美价廉的事也常发生。

那一刻,虽然我们都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其实心里也都没有数。报贵的吧,怕挨宰;报贱的吧,怕受骗。

正在争执不下犹豫不决的时候,同事的一个国际长途为我们解了围。

我的这位同事,是几年前嫁到昆明的。此次云南之行,她帮了很多忙,替我们租房子、签契约,准备工作做得十分精细。可是就在我们即将成行的时候,她申报了几个月的尼泊尔之行也成行了。她很歉意地将接机、接风的任务委托给了爱人之后,仍觉得不放心,又千里迢迢地打来了电话。

在电话中,她让我们先在市内转一转,浏览一下滇池、金殿、世博园、民族村……需参加旅行团的景区,一定要等她回来再报。最后还反复强调,这里的旅游市场不是很规范,千万要小心谨防上当。

看来,也只能这样了。

同事回来后,立刻联系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在一家大旅行社负责组团工作,她们之间曾打过一次交道。

同事跟她讲,我们将在昆明逗留一、两个月时间,要辐射性地游遍云南所有的景区。你们如果合作得愉快,以后他们就不报别的团了。

女孩听后很兴奋,立刻甩出来一个令我们不敢相信的价格。比那些最低的报价,每个人还低了近二百元。但是有个前提,必须守口如瓶。签合同的时候还千叮咛万嘱咐的,就差列为一款让我们画押了。

尽管正大光明的旅游被她弄得像搞特务活动似的,心理难免有几丝不解、几分不快,我们还是信誓旦旦地答应了。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旅游市场,原来也和自由市场一样,是讲究薄利多销,可以讨价还价的。

有了第一次合作的愉快,第二次报团到西双版纳我也没通过同事,就直接和她取得了联系。自认为,这也是对同事承诺的一个交代。

没想到,第二次却让我们大失所望,她以恰逢泼水节游客过多为由几次拔高涨价。结果,我们不幸成了那个团里唯一的天价游客。

事后,我们算了一笔账,这两次团费平均下来,价格一点没便宜不说,反倒多支付了近百元。

同事欢送我们的时候,在酒桌上我无意间把这件事和她说了。同事拍着大腿埋怨我,第二次你干嘛还要找她呢?

我说,你不是许诺过吗,总不能让你失信呀!

她说,你这个人也太实在了。那是我给她下的诱饵。否则,她能给你那么便宜的价吗?谁料想,你倒被人家的钩给钓了。

我忙为自己打圆场,买的没有卖的精嘛,正常正常!

虽然嘴上如是说,心里却酸溜溜地不是滋味。


风景路上迷失的风景


团费的随心所欲,既使游客对旅行社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也给旅游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据我和多个旅友聊天之后得知,不管是贵了还是贱了,组团者一概讳莫如深地让你保守机密。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同吃同住了几日,有的都产生了很厚的感情,就是闲聊天侃大山,不小心也聊出去侃出去了。何况,凡是人都有虚荣心和自尊心。占便宜的,要炫耀;吃了亏的,要宣泄。其实,有时也不完全是钱的问题,人需要的是公平、是合理。

在我的旅程中,至少有三四次因此导致的游客骚乱事件。有的出言不逊,有的嚷嚷投诉,更有甚者有气无处撒,就在景区乱丢垃圾或乱写乱画。

尽管我一直保持着一个有点文化人的儒雅,心里也捉摸不透,这千差万别的团费他们到底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呢?

直至到了桂林,才找到了答案。

在桂林,我们居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朋友几年前在城郊结合部买了一套房子,装修后始终没入住,听说我们要到那里去,就让邻居把钥匙交给了我们。

距离朋友家不远,就是一家小旅行社。因为报的价格要比市里便宜许多,所以我们游所有的桂林山水,几乎都是通过她们组的团。一来二去,和女老板就熟悉了。

一次闲聊,我问她,旅游的团费,上面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吗?

她说,有啊,但根据淡季旺季和客源的多少,可以上下浮动。

我说,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客源,你这里为什么要比市里低得多呢?

她说,这里是城乡结合部,居住的人大多都是本地农民,旅游的少,你要是住在城里的宾馆,这个价就下不来了,而且宾馆的档次越高,团费也就会越贵。

我说,这不是看人下菜碟吗?也太没有章法了!

她就笑。

我说,你们这样做,游客没有意见吗?

她说,我们都嘱咐游客不能乱讲话,尤其对一个团的游客更不能透露。

原来在团费方面让游客装聋作哑,已经成了旅游业的潜规则了。

我说,人多嘴杂,能瞒得住吗?

这次她没笑。

我却笑了。

真是不敢相信,中国庞大的旅游业,有一些(至少是有一些)竟靠“欲擒故纵”、“瞒天过海”之类的小聪明、小把戏、小伎俩,甚至是小阴谋维系着、支撑着。

一个社会只有公平,才能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一个行业又怎能例外呢?

风景路上迷失的风景



风景路上迷失的风景


作者简介:李长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退休后定居威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