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佛祖的遺蹟 印度旅遊攻略之九大佛教朝聖之地


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於喜馬拉雅山北側的一個神秘國度。2500年前佛陀釋迦牟尼出生在這裡,經過很多年的修行頓悟建立了佛教,印度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誕生、頓悟、說法、涅槃之地。佛教對印度以及東南亞的文化發展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佛教文化愛好者都會來到印度旅遊追隨佛祖的遺蹟來一次深入的朝聖。

印度的九大佛教朝聖之地:

追隨佛祖的遺蹟 印度旅遊攻略之九大佛教朝聖之地

菩提迦耶

一、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在印度東部,它因釋迦牟尼在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盤坐頓悟而成佛。身為佛陀頓悟的聖地,菩提迦耶是所有佛教徒的心靈故鄉。《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中記載:“摩伽陀泥連河側 菩提樹下成正覺”。

當佛陀為了修行,六年的苦行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而這棵菩提樹仍然存活,但如今這棵菩提樹是從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菩提樹上取的枝條插種而成。早已不是原來的那棵,不過,現在的菩提樹據說是原樹的“曾孫”。因為斯里蘭卡那棵樹是原樹的枝條插種而成。

追隨佛祖的遺蹟 印度旅遊攻略之九大佛教朝聖之地

摩訶菩提寺

二、摩訶菩提寺

摩訶菩提寺(又稱大覺寺、大菩提寺)是印度現存的歷史久遠的寺廟之一,寺高達50米,形狀很像金字塔,底部為四方形,上部逐漸收縮至頂部為圓柱狀。寺西側是著名的大菩提樹,樹下有一金剛座。

相傳釋迦牟尼就是在這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頓悟成佛的。那是“地球的肚臍眼”—泰戈爾曾經這樣描述金剛座的。一位以這裡為基點的聖者將他的思想影響了人類2500多年!

三、蘇迦塔村

相傳,釋迦牟尼苦行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恰遇一位牧羊女蘇迦塔,送給他乳糜,他吃完後在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後人將此日稱為 “佛成道節”。 佛教徒每到這一天,就用五穀雜糧熬粥吃,這種粥就叫“臘八粥”。蘇迦塔是佛悟道前供養他乳糜的牧羊女的名字,現在蘇迦塔村裡有一座塔專門來紀念她曾經供佛陀乳糜的。

追隨佛祖的遺蹟 印度旅遊攻略之九大佛教朝聖之地

尼連禪河

四、尼連禪河

尼連禪河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的東面,是恆河的支流,由南向北流。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畔修苦行六年,後舍苦行而入此河沐浴,淨身後接受牧羊女乳糜供養,尋至此河對岸之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如今尼連禪河畔有很多關於佛陀的遺蹟。

追隨佛祖的遺蹟 印度旅遊攻略之九大佛教朝聖之地

鹿野苑

五、鹿野苑

鹿野苑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這裡是佛祖第一次傳授領悟到的真理的地方。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隨後就在這裡對父親派來照顧他的5個隨從講解佛法,5人頓悟後,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侶。由於佛祖在這裡完成了著名的初次說法。所以這裡被尊為佛祖“初轉法輪”之地。中國晉代法顯的《佛國記》和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都有記載鹿野苑當時的勝景。

追隨佛祖的遺蹟 印度旅遊攻略之九大佛教朝聖之地

那爛陀

六、那爛陀

在1000年以前,那爛陀大學是世界最好一座大學,專門研究婆羅門教和佛教。同時那爛陀是玄奘西天取經的終極目的地。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繪該寺為:“寶臺星列,瓊樓嶽崎,觀束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墉,交日月於軒簷,羯尼花樹,暉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疏其處。”將佛教傳入西藏的寂護和蓮花生大師也曾經那爛陀寺的僧人,對中國藏傳佛教的建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追隨佛祖的遺蹟 印度旅遊攻略之九大佛教朝聖之地

王舍城(資料圖)


七、王舍城

王舍城是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地方,在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國都,城四周是巖山圍繞的堅固盆地,城壁像中國的萬里長城,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石造城壁。使王舍城聞名於世的竹有兩個地方:竹林精舍和靈鷲山,竹林精舍,是佛祖宣揚佛法的重要場所之一。

在佛陀成道之後,跟隨的弟子有數百人,他們沒有固定休息的地方,而竹林精舍也是後來佛教寺院的前身,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宣揚佛法和休息的專用建築物。王舍城東是靈鷲山,佛祖曾經在這裡居住近五十年,是佛祖講解法華經之處,現在還存有佛祖的講經臺。王舍城西山上有溫泉,佛陀生前在山上用溫泉水洗浴,據說這裡的溫泉內有能治療皮膚病的礦物質。

追隨佛祖的遺蹟 印度旅遊攻略之九大佛教朝聖之地

拘屍那拉城

八、拘屍那拉城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中記載“拘屍那城大力地 娑羅雙樹入涅槃”拘屍那拉城是佛陀的涅槃地,位於印度邊界。佛陀在80歲高齡時吃了有毒的食物,突發重病,便同弟子從毗舍離城向西北走,但走到拘屍那迦城,病情加重。釋迦牟尼佛在兩棵娑羅樹間,以僧衣作枕,右肋側身而臥,兩腳相疊,頭朝北,腳朝南,背東面西,隨之涅槃。佛陀涅槃後,火化所留下的結晶體叫舍利,當時有8位國王分了佛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舍利塔就是這樣起源的。

九、 印度國家博物館

在印度國家博物館裡保存有22塊釋迦牟尼佛頭骨舍利:按佛經記載,當年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其舍利子分成8份,其中一份送還給釋迦牟尼佛所屬的族人。阿育王時期,在該地建造了這個塔,供奉了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

1897年,一個叫Pepe的英國人在這個地方做了考古挖掘,挖出了一個小石罐。上面按古印度文寫到:This shrine for Relics of the Buudha, the August one, is that of the Sakayas, the brethen of the Distiguished one, is association with their sister and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wives.

中文大意是:這是我佛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神器,是給釋迦族的族人的舍利子。1972年,印度政府再做了一次考古挖掘,又發現了兩個裝舍利子的小石罐,這些舍利被放到印度國家博物館。

作為一個佛教徒也好,或者是佛教愛好者、研究者,如果你能有機會可以到印度旅遊朝聖以上佛教九大聖地,那麼在金錢至上的今天和整個社會乃至到每個人都是浮躁的環境中,不止是走近佛教,感受佛教的智慧與力量,可以得到內心的一份安詳而寧靜,甚至是開啟你通往心靈自由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