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永康一席谈:为何AWS生而强大?

容永康一席谈:为何AWS生而强大?

亚马逊AWS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容永康

撰文 | 康翔 绘画 | 丸妹

2013年末,两个选择:

是继续留在大型跨国公司大中华区担任高管?拥有成熟稳定的技术、产品、研发、市场乃至公关队伍,以及历经多年建设而成的伙伴生态,不必事必躬亲,只需在关键时刻拍板定夺……

还是加入一家新锐的科技企业,“Everything I do”?从零做起,在大中华区为之组建与业务相关的所有团队,凡事必须身体力行,推广在当时被认为务虚不务实的云计算服务……

容永康选择了后者。

8月9日,AWS技术峰会2018(北京站)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在本次的云技术盛会上,胖头陀得以独家采访到亚马逊AWS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容永康。

容永康一席谈:为何AWS生而强大?

据悉,AWS进入中国之前,围绕客户、监管和电信等部门,已经做了一两年的调研和大量相关配套工作;而容永康加入AWS之前,也同样对云计算这一新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预判。

当时的中国市场虽然不是“万里无云”的状态,但是在企业云方面,近乎于一空二白,仅有的几朵云在面临企业级的严苛需求时,经常会出现宕机的现象,而人们早已是见怪不怪——不像现在哪家云出现故障,很容易就在微信阅读里刷出10万+。

AWS当然极为看重中国市场,容永康表示。2013年时,中国的创新和创业环境已经初具规模,大批的初创企业纷纷涌现出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他们尤其需要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扶植与加持。

AWS去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先接触的一般都是初创公司。一方面是此类公司的技术能力非常强,能够驾驭好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初创公司在早期的资金不存在问题,基本会选择最好、最放心的云平台,从而开发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AWS显然是上佳的选择。

即便如此,AWS推广云计算还是有着很大的难度。新技术的普及,从来都需要一个过程,云计算尤其如此:由于它的付费类似于会员制,不像以前一次性的软硬件购买,因此哪怕是那些最开明的CIO们,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五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云计算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票的国际国内厂商纷纷踏上“云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甚至有人认为云计算已进入红海竞争的阶段。

容永康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包括AWS在内的厂商们,现在触及到的至多只是中国企业级IT市场的十分之一,真实和庞大的云需求其实仍没有被充分释放出来。

倘若企业仍是在既有已挖掘的市场中,通过与别家进行价格等较为低级的手段进行打拼,那确实是红海之争;不过假如企业更懂客户的需求,更懂客户的业务,就能够开启另一个层次的思维,真正进入到蓝海中。

虽然我们经常会提及“后发优势”,但是容永康认为对于AWS这样的领先者来说,其巨大的先发优势很难为后来者所逾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通过算法,某些云可以标榜自身拥有高达9个9的可用性,但是它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毕竟问世的时间还很短。AWS就不同了,作为云计算最早的践行者,12年多的运行时间足以证明AWS确实拥有傲视同侪的高可用性。

容永康强调,公有云是服务行业,因此企业必须贯彻自身的经营理念和服务质量,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下足工夫。就算偶尔出现问题,处理的方法也必须足够快速和到位,才能够树立客户的信心。

当今各方关注的“数据主权”问题,在AWS不止是红线更是Deadline,任何人、任何时候也不能触碰,容永康表示。

毋庸讳言,在国内涌出一大批新的云计算供应商之后,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部分企业改弦易辙,试图从AWS迁移到新的云服务商。不过有意思的是,其中绝大多数的公司最终又重新回到了AWS的怀抱。

容永康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云并不是站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仍是采用传统IT销售的模式,因此它们既不知道云可以为客户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也不知道云能够帮助企业释放哪些创新的能力……

容永康一席谈:为何AWS生而强大?

经验是可以通过实践来积累的,只要专心和聚焦于客户的业务,能力是可以得到提升的。一直以来,AWS也是这样做的,由于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参考,“摸着石头过河”的AWS从各种经验教训里快速学习和调整,并将它们逐渐塑造成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很多人眼里,AWS是一家很低调的公司,甚至于某些非常精彩的AWS应用案例宣传,居然是出自客户之手。之所以低调的缘故,一方面是AWS先天的“基因”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AWS所做的工作类似于银行服务——现在会有那种主动对外声称某客户将钱存在自家的银行吗?

基于此,容永康认为,“公有云跟银行没分别的。”在历经了此前业界将云计算比作水、电之后,个人觉得容永康的观点更为形象、真实和妥帖,尤其是在当前将数据、应用视作企业重要资产的语境下。

坦白说,与多数竞争对手相比,AWS在中国的进展并不是非常快,很多时候AWS总部甚至会人为地减缓进度。

据容永康介绍,作为亚马逊AWS的CEO,Andy Jassy从未对大中华区的增长表示出任何的不满。相反,他经常以服务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合规性等为理由,提醒容永康在相关的方面要慢慢来,不要急于将国外现成的那一套完全照搬进来。

需要说明的是,过去五年里,AWS在中国的增长其实也非常可观。借助AWS,诸多客户完成了业务上的创新和业绩上的突进,对于AWS有着非常好的评价。

北京先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于K12教育的AI技术服务商,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秦龙表示,无论性能亦或是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AWS均能够给予先声教育最好的支持,公司得以专心于核心业务,以创新服务满足广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先声教育每天服务的学生多达50万-100万,每天处理的语音超过1万小时,使用AWS服务得到了良好的支撑。先声教育也曾经使用过其他云,但是在过程中却遭遇到很多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核心业务的进行。

秦龙表示,AWS是一家温和的云服务商,但是对于云服务质量有着业内最高的要求,功能丰富、迭代快速,企业级的支持服务也非常到位,这也是先声教育选择AWS云服务的重要原因。

或许,正是这种持重稳健、精益求精的风格,成就了AWS在全球云市场的一骑绝尘:7月底的2018第二季度财报显示,AWS当季的净销售额为61.05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体量下,AWS仍能保持49%的同比增长速度,这在全球也是绝无仅有。

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中,AWS是当仁不让的鼻祖和领导者。不过这并不是说AWS就完全无视业界对于私有云、混合云的需求,尽管该领域的增长率呈现出逐日走低的趋势。

AWS很早就意识到,并非所有应用开发的场景都适用于公有云,因此七八年前AWS就推出了VPC(Virtual Private Cloud),以私有云的模式,高效管理客户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助力他们的业务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

对于目前市场上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生硬划分,容永康甚至表现出了几分“不屑”。他认为,各种云早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技术层面上混在一起,譬如OpenStack、VMware都可以跑在AWS上,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加以区分呢?

“AWS的任何创新,均是建立在客户的需求之上。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会尽全力支持。”容永康表示。

容永康一席谈:为何AWS生而强大?

当国内的其他云聚焦于商业用户密集的北上广深时,AWS却在中国西部譬如重庆、西安等城市,悄无声息地加大了投入力度。以西安为例,AWS就与当地政府共同成立了创新中心。

那么,这种投资的逻辑是什么呢?

容永康表示,AWS的决策从来不是心血来潮。在投资之前,AWS会与当地政府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对于未来五年、十年的规划,以及他们对于云计算在区域产业经济中的定位。只要这些match,AWS就会投入进去。

“AWS着眼于中长线,只要不是一百年就行!”他大笑道。

片刻的轻松之后,我们的话题不可避免地落在数据监管上。此前我曾经认为,由于敏感或是其他原因,容永康可能不愿意触及这个话题,殊料他没有丝毫的回避,非常坦承和正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容永康认为,在数据监管方面,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法律法规要求,这一点非常正常。最近两三年以来,整个世界对数据安全和保护有了很多新的看法和要求,最近欧洲出台的《通用数据保护法案》(GDPR)就是最鲜活的例子之一。

AWS当初进入中国的最大挑战,就来自监管。不过并非由于机制,而是机构的缘故——由于云服务非常新,当时国家层面上也没有完全厘清,究竟是由电信部门,还是说软件机构来履行监管的职责……

严谨的监管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容永康强调。AWS完全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只要监管是合情合理,并且可执行的,AWS不会随随便便因为监管就放弃某些市场,这一点在全球均是如此。

由于担心冗长的流程和严格的监管,可能会影响AWS的信心。一些熟稔的监管机构人士曾经半开玩笑地试探容永康:AWS会不会因此抽身离去?

容永康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你放心!”这种信心出自对AWS管理文化的认知,也源自CEO Andy Jassy将AWS大中华区托付给他时的承诺:放心去做,后方有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