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腾讯投资硬核逻辑:马化腾能成为巴菲特吗?

从年初就开始,

独角兽们疯狂地涌入了二级市场,

看吧,连小米都食言了,

不惜工本地上市筹钱。

而以社交起家的腾讯,

却放下了无谓的礼貌周全,

反其道而行之,来了个天女散花。

解析腾讯投资硬核逻辑:马化腾能成为巴菲特吗?

成功者有权享受胜利的喜悦,就如同一个有钱而“任性”的企业是不该被指责的。因为,当你从上帝的视角俯瞰下去的时候,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比如说:腾讯。

最近的一组数字更是验证了这一点。在一个充分竞争的格局里,抛却业界猜疑的羁绊,“买买买”不失为一个便捷办法。你看,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在2011年成立之后,短短的7年间,他们都干了什么?

起初,该基金规模50亿元人民币,后来逐渐增加至过百亿元。截止到2018年8月,腾讯累计对外投资次数445起,所参与投资规模达到862.2亿美元。在这样的惊人规模之后,神奇的是,腾讯的投资部门依然“披着神秘的面纱”——他们一直与马化腾在同一层办公,一般级别的员工难以涉足此禁地。此外,构成腾讯每一笔投资的决策过程也从未向外界清晰披露过。

解析腾讯投资硬核逻辑:马化腾能成为巴菲特吗?

腾讯投资火力全开 图源:IT桔子

01以防御性投资挤占相关产业

有心人不难发现,腾讯的投资逻辑是围绕着电商业务进行布局的。即:把所有赛道视为工具,然后买回去,搬回家,慢慢养起来。事实上,在腾讯不过20人并购团队的努力下,腾讯早就不是一个产品型公司,而是发展为一个投资平台。

丰富的投资案例,巨量的投资金额、多元的行业涉猎,成为腾讯“流量变现”的积极探索。腾讯以投资的模式进入其他领域,涉及游戏、娱乐、内容,共享经济、汽车交通和人工智能等。同时,腾讯也越来越看重更多垂直领域的生态、发展空间。

归结起来,腾讯对外的投资逻辑很简单,就是“带上钱,去找资金最需要的公司。”腾讯采取的“多点撒网,重点捕捞”的原则行之有效,使得它的各个与其业务相关的领域占据了绝佳的位置。

“腾讯的一个重要的竞争手段,就是通过收购占据赛道,再针对具体标的进行重点培养。谋定全局,伺机而动,是他们的一个策略。“一位行业专家如是说。

近年来,腾讯对外投资在不断围绕业务做补充完善的基础上,防御性投资也越来越明显。腾讯在过去7年间投资布局涉及多领域,包括游戏、人工智能、教育、电商、新零售等。据统计,腾讯对外投资涉及领域、投资规模和频率都在持续加快,赶超百度和阿里巴巴。

腾讯的潜台词是,要确保潜在颠覆性机会尽可能出现在自己视野,并且尽早被发现,以投资形式与自己产生关联将其迅速做大。这样,才有可能在互联网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中,确保自身安全。

解析腾讯投资硬核逻辑:马化腾能成为巴菲特吗?

图源:烯牛数据

02

在股权投资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

在2017年年度报告中,腾讯对2018年做了展望。未来,腾讯将采取更为进取的投资策略,以增强在网络视频、支付服务、云服务及人工智能与智慧零售等领域的长期竞争优势。

与阿里巴巴不同,腾讯所有的对外投资都有专门的投资并购部负责,他们根据腾讯各大业务部门的需要去投资相应的公司。比如:腾讯相关业务部门想在电子商务领域布局,腾讯投资并购部就会去找京东等企业谈合作、做投资,根据内部需求而定,遵循着实用主义的原则。

按照历史战绩来看,从2009年至2014年的这段时间里,腾讯共参与了12家种子轮、57家天使轮、240家A轮企业融资,为这些初创企业送去了346亿元资金;而同时期,阿里只参与了2家种子轮、26家天使轮、108家A轮企业融资,为初创企业送去了287亿元资金。腾讯无疑表现得更积极,运作上更像是PE私募基金。

毋庸置疑,阿里腾讯两家创造了国内创投市场的繁荣。根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截止7月17日,阿里2018年共投资52家企业,投资规模达到1018.05亿元人民币;腾讯共投资81家企业,投资规模达到1594.35亿元人民币。

两家的共同之处是:在2018年上半年的投资,已经快赶上2017年全年的投资金额。在2017年,腾讯对外投资总共支出是1769.63亿。而今年刚过半,投资已经快赶上2017年全年的量。

解析腾讯投资硬核逻辑:马化腾能成为巴菲特吗?

03

600次出手,铸就腾讯投资的得失经验

马化腾曾自问,腾讯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在一次总办会上,他让16个高管当场作答。从21个反馈中,内部圈定了两个答案:其一是流量,其二是资本。

投资正在成为腾讯最重要的底色,甚至争夺未来的常规手段。“腾讯投资的基本逻辑是,除了通信社交和内容,其他都交给合作伙伴。腾讯不会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东,而是通过小比例占股的方式投资。”马化腾曾明确表示过这样的观点。

一组值得关注的数字是,过去几年,腾讯累计投资了600多家公司,横跨海内外,行业涉及文化娱乐、游戏、交通出行、零售等多维度。2017年,共有120多家公司拿到腾讯投资,比BAT中另外两家的总和还要多。腾讯一年的投资金额毫不输阵一线基金的盘子,从种子轮到Pre-IPO甚至上市公司,全线进攻。

这并不是全部。腾讯还以LP的身份投资了二三十家左右的基金,这些基金大名鼎鼎,包括红杉、云锋、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晨兴、创新工场、高榕资本、金沙江创投、钟鼎创投等。

解析腾讯投资硬核逻辑:马化腾能成为巴菲特吗?

这意味着,即便一家企业没有接受腾讯的投资,只要成为上述任何一家基金的被投公司,也间接与腾讯有关。2015年伊始的几起互联网重大投资或并购,无不出现腾讯的身影。企鹅帝国的版图已经难以被清晰界定。创办一家公司,最后卖给腾讯,被认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04

新的赛道到底在哪?

巴菲特曾说,“我们遇到的挑战是,以我们产生现金的速度迅速产生新的思想”。这句话套用在腾讯投资身上,再合适不过。早期的腾讯比较喜欢投行业老二,“因为觉得行业老二也有机会啊。”但是从2012年投资并购部大规模撒网布局开始,发现并捕捉行业第一就成为腾讯坚定不移的立场。

事实上,腾讯在不断调整其投资策略。“买下赛道”是红杉一度遵循的的策略,现在更适合用来描述腾讯的所作所为。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线教育。2014年腾讯正式布局,2015年通职教育腾讯大学成立,2016年K12教育企鹅辅导成立,及腾讯微校、腾讯智慧校园、QQ智慧校园等自营教育业务;2018年,腾讯在教育领域逐渐加大布局,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投资了四家教育公司。这些被投资机构的业务大部分围绕着QQ和微信等工具的结合而展开,从而形成腾讯在线教育闭环。截至目前,四年中23次出手,腾讯共投资了23家教育类公司,投资总额达40亿元以上。

“没有什么比把一年的利润投给产业链更正确。”马化腾在第一届腾讯合作伙伴开放大会上说。他还提出,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再造一个腾讯”。此后,腾讯内外谈到资本主体时都是指腾讯投资并购部。

腾讯的投资具有代表性:紧锣密鼓,密集布局——电商中一口气投资了包括易迅、高朋网、F团、好乐买、拼多多、有赞、SEE小电铺、好衣库等10家电商企业,拿出了350亿元人民币。在企业服务赛道,腾讯投资的互道、销售易CRM、长亮科技等企业也都是提供电商渠道工具服务。腾讯希望以微信的社交电商成就一条新的赛道。

解析腾讯投资硬核逻辑:马化腾能成为巴菲特吗?

图片来源 网络

05

宁可错投一千,不能放走一个

腾讯的投资经历过失败,早年间,腾讯曾有机会投资今日头条,但当时他们判断信息分发的门槛太低,腾讯自己能做,新浪百度也有机会,因此没有出手。“价值先行”的投资理念的确有些简单粗暴,它往往意味着腾讯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位。不止一位腾讯内部人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也许投错一个案子影响没有那么大,关键是不能miss掉机会。”

如今,腾讯的“可怕之处”在于对不同生命周期的公司几乎已经做到了360度无死角覆盖,从种子轮到上市公司,没有腾讯的红旗插不到的地方。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据说腾讯投资的节奏是,平均一个星期就要决定是否投一家公司,后来甚至每周要拍板两次。每个案子被审视的深浅程度不一,一顿饭错失一家独角兽不是不可能。据说,后来腾讯内部的反思是,还是要把标准放低一些。“宁可投错100个张一鸣,也不能丢掉一个。”

所以后来,当滴滴进入腾讯视线时,腾讯迅速拍板,以高于那一轮2000万美元的估值强烈要求投进。事后被证明,这个决定对腾讯而言无比正确。对于滴滴这样体量的公司,与腾讯的关系要更复杂微妙。早期,腾讯对滴滴的助力有目共睹。微信接入滴滴后,日订单量从几十万迅速被拉高至几百万。一位网约车公司CEO评价,这对滴滴而言是实质性的提升。在滴滴遇到技术瓶颈时,腾讯曾派出几十人的团队给予支援。马化腾更是在关键时刻亲自为其发声站台。

另一方面,在广泛投资背后,腾讯的精准率却非常之高。其原因是因为微信的存在。事实上,腾讯从来不缺流量又掌握海量数据信息,这些可以让他们敏锐地发现那些交易最活跃、成长最快的公司。

06

以投资确保“不失去未来”

投资,已经成为腾讯这家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和能力,对生态的整合与影响力都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它能以低成本资金优势、海量数据支撑的信息优势、人才优势等对投资企业进行能力输出,但同时自身不需要做特别精细化的运营。如果未来再放开基金募集,能影响的范围会更大。

腾讯近几年的几起重大合并收购案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也是美国互联网巨头Google、Facebook正在走的路径。通过投资或并购的方式,确保自己不失去未来。在未来五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除了腾讯,还没有第二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具备这样的可能性。

时下,创投圈里已经开始流行一种说法,腾讯如此热衷于投资,或许可能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这个假设很具想象力,但是,仔细想想,马化腾真的能够成为巴菲特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