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源於脊骨之內

點上面“功夫之詠春”…

力源於脊骨之內,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勁發時不能由內及外。一隻猴子豎蹲不動時其形較短小,但身一縱幾乎長大了一倍。戴氏拳以“蹲候樁”作為入門,其形簡意深已顯而易見。

蛇之折、魚之遊、獸之搏、禽之撲、百獸萬物之運動、力量均源於脊骨之開合。如在水中抓住魚,剛離水面它便會猛然扭動背脊,脫手而去。一個壯漢不一定能抓牢一條魚。魚也是脊骨發力。魚被釣上來的時候那驚恐與疼痛時所翻滾的動作就是進身時的身法。當達到八十公里時速一個緊急剎車,那就是進身發勁的感覺了。

力源于脊骨之内

舍卻丹田而主動去鍛鍊脊骨、腰椎,腰椎一動丹田自然會內動潛轉。脊骨、腰椎提放卷縱扭轉開合;以五節腰椎內部的驚炸彈攔勁彈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對方的重心實點,輕易的將對方擊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縱展落去撞擊對方整體重心。如對方對你面部突然擊出一拳,你隨意探手一接,對方能否旋轉著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證明你對脊椎的內轉發力還沒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轉起落之內勁去切削對方的重心。

力源于脊骨之内

任何動物發力時,都是在腰。如貓捕鼠、虎發威,都是將腰後坐而弓,借彈勁猛力而出。脊骨與後腿成一直線,發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腳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

拳起的時候,身體要落,你拳落的時候,身體要起,這個是起落,這樣的起落是無窮盡的,而拳起身起,表面上看,是把腳上的勁蹬到手上了,但是你這個力發的過火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發力,然後蓄力,再發力的過程,而拳起身落,拳落身起的起落,實際上你發力的同時,就蓄了力,可以發力發力再發力,是真正的炸力無斷續。

內家最講究的就是吐納,寸勁,出處輕靈,出擊精準,要打準點用長勁不太容易做到,長勁猛但鹵鈍,要打一個面可以,要打一個定點比較難控制。而寸勁講究一個松字,在到達目標點前一瞬間才緊繃筋骨,打完又立刻將筋肉鬆弛,以待機再度張弓疾射。一般習內家拳者,以肚皮的縮鼓為鼓盪,為丹田力,其實正犯了努力努氣之病,以腹部肌肉的局部用力推動全身撞人掄人而已,看似威猛,但必須距離才能發揮,一旦被對方頂死,必須調整才能二次發勁。 -

真正的松沉是一搭手就有一種直入骨髓的感覺,在松沉狀態下發出的力,是相當厲害,把人打飛輕而易舉。打拳要鬆柔和,心態也要柔和,慢慢的就可以把拳打得勁連。

力源于脊骨之内

還有一種感覺就是自然,內家拳是相當自然的,這樣練的拳才對,而且用時不思而然。力往身回縮, 手腳上感覺輕靈, 並不是求松, 自然的放鬆。行拳由身體蠕動, 這種蠕動需用意去領。行拳感覺自己像練瑜珈,手腳雖然輕靈, 但所用的是根節力,別人感吃不消,只是輕輕的動,發勁只是一爆,消解別人的力,不需用招式,只用身體的開合(陰陽互換)。

勝人一靠身步靈活,使彼不能沾已,故能得勢得機。二靠內勁精粹,出手無式無拘,故能因敵制敵。內家勝人只在一沾之中。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勝人,便是功夫不濟。每遇勁敵,一沾即發,其勁直透彼之內臟,無論彼是化是打,皆受內傷,稱為內家絕手。

內勁者,不用意而神自明,不運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所謂應物自然,感而遂通。用力淺緩,其應之亦柔,發力深重,其應之亦猛,此為內勁之性也。實戰打法,一接手,勁就要入到他體內,使他回不得手。把人向遠處發,不過是玩勁兒而已,能有多少勁兒滲進去。 -

打拳即是練功力,能短勁才能制外家高手。化者須練到沾觸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無圈,實戰中才能發揮內家之能。內家無論截(形意撞抖震顫搓)順(太極履發)閃(八卦閃抹)三法都不離一沾,只越高者沾之無形,彷佛閃過卻攻者已飛跌。

形意抖震勁、烈勁、炸勁,初功者身首皆顫,此勁直接施於人身即可殺人。尹氏八卦稱乾冷勁,太極稱冽勁,鶴拳稱駿身震身縱身宗勁,心意稱戰勁顫勁。無非沾控間一滑顫即拉回,彷佛無動,以極高速之能為,故初者顫腳,二者顫腦,三者顫脊椎,四者顫人神氣氣血。 -

剛分整拙,柔分真偽。拙剛易出,練力便可得之。形意初成於剛,剛至貫通則達柔,真柔者乃是轉運剛整之勁於周身,求其貫通而不發也,欲發則隨時隨處皆可,故真柔是以剛整為基。剛柔互濟可生奇勁。如震抖之勁,即順、截二勁合一所生。震頭即頭昏眼黑。震胸即心顫血亂。震周身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勁,第一自身整勁出得要快。第二對彼之勁聽得要靈。第三認彼骨縫認得要切。

力源于脊骨之内

用時先順摧彼勁,即刻以整勁截之。前後只是一瞬,兩手一抖而己。欲震其頭,先要順摧其重心,繼而以截勁向其頸椎骨縫處走。欲震其胸,截勁要走彼腰椎骨縫處。勁打不到彼脊椎骨縫處,震勁不生。順不離其重心,截不離其椎縫。上下一線貫穿,如抖繩子一般。然震勁傷人深矣,可使脊椎骨節錯位,乃至傷中樞神經,彼即廢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