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着力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创新融资渠道 完善帮扶机制

我市着力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峰)金昌正旭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化工粉体材料开发、生产、销售的非公企业,为促进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投融资、品牌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帮助该公司取得银行贷款500万元,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今年,我市从实施“一企一策”、创新融资渠道、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动全市非公经济稳步发展。

创新融资渠道,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我市深入推进银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及时召开银企对接会,组织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与银行进行对接,全市18家非公企业与9家银行当场达成意向贷款协议2亿元,截至目前已落实近1亿元;坚持与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甘肃银行、农商银行等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开展“助保贷”“互助贷”业务。截至8月底,共为全市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余额达到110亿元,发放“助保贷”“互助贷”贷款余额2.2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积极支持融资担保公司拓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担保业务,全市4家担保公司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近2亿元的贷款担保。同时,市级财政相继注资3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以解决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抵押物不足的难题。

完善机制,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全面掌握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破解非公企业发展难题,推动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今年初市人大、市政协就全市非公经济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分析了我市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对策建议。5月上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非公经济发展工作座谈会,对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再次“把脉会诊”,查找薄弱环节和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发展重点方向。截至目前,全市非公经济发展工作座谈会反映的87个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已解决74个,暂不具备解决条件的5个,剩余8个问题正在解决之中。

同时,我市推动实施“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形成了规模企业有领导抓、小微企业有部门扶的联系帮扶机制。并启动实施了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建立起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市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服务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帮助我市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