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夫妻倆

最近孩子生病感冒,把孩子送到父母家幫忙照看,因此我也每日下班後到父母家照料孩子,一來二去,與隔壁家的夫妻逐漸熟絡了起來。

他們看著年齡大約五十多歲,丈夫個子不高,瘦瘦的身材,因常年在外幹活被曬得黝黑,看著憨厚老實,但不善言談,見面只是和善地打個招呼。妻子體型微胖,乾淨利落地扎著一根低馬尾,愛與人交談且特別熱心。每日見到這夫妻倆是在晚上八點以後,兩人騎著電動車風塵僕僕地下班歸來。回來後兩人分工明確,妻子收拾家洗菜做晚飯,丈夫端著盆子在蹲在門前院落裡洗漱身上的泥漬。

他們收拾完,吃晚飯的時間大約在晚上十點左右。我不知道他們晚上幾點休息,更不知道他們早上幾點起床去工地幹活。因為每日我早早起來,就看見他家的門上掛了大大的鐵鎖。母親時常和我聊起隔壁的夫妻倆,知道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結婚成家,二兒子還未娶妻。老倆口因省吃儉用攢錢給大兒子買房結婚,至今還未有自己的房子,在這個院子租房度日,準備著為二兒子結婚所需要的一大筆錢。有時父親看見他們太辛苦勸道:“歲數也不小了,別那麼辛苦,身體重要。”丈夫咧著嘴憨憨一笑說:“二兒子還沒娶嘞,不受咋呀。”

有時下雨,妻子早早下班回來,沮喪地和母親說,下雨了不能幹活,今天只掙了一百塊錢。也有時看見妻子拖著疲憊的身軀下班回家,但見著母親開心地說,“今天割了六畝的葵花,掙了三百塊錢嘞。”看著妻子抬不起胳膊,邁不開腿的身影,心中不免有些酸楚。夫妻倆就靠著常年幹體力活,掙得辛苦錢,幫孩子們娶妻生子維持生計。


隔壁的夫妻倆

(網絡配圖)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跋山涉水的旅途,在這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一定會有艱辛、有困難、有歡笑,同時也會有付出和回報。在面對生活的坎坷時,隔壁的夫妻倆選擇直面困難,把生活中的不易化作前進的動力,以頑強的拼搏來面對人生,勤勞成了他們手中的鐮刀。

每個人面對生活態度和其年齡、文化、社會階層沒有關係,是通過生活積累、自身的責任和擔當決定。夫妻倆只是普普通通的受苦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文化水平可能並不高,但他們憨厚朴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撐起生活這片天。這種對待生活腳踏實地和積極向上的態度,不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