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為何在諸葛亮死後20年才北伐?

歷史熱點縱橫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立志“繼承武侯遺願,復興蜀漢”的姜維,究竟為何,等了足足十九年(不是二十年,準確的是十九年)才開始北伐呢?

一、位卑言輕,北伐的決策權掌握在他人手中

蔣琬當政十三年,歷任職位: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後,蔣琬接任,被劉禪任命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

延熙元年(238年),劉禪下詔蔣琬:“賊寇反亂未除,曹睿又兇狠驕橫,遼東三郡人民難於忍受暴虐,於是相互連結,與魏分離。曹睿又大舉興兵征夫,與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滅亡,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如今有此變故,這是天賜良機。您應嚴整治軍,總率各軍屯紮漢中,一待東吳舉兵北進,兩國構成東西犄角之勢,伺機進擊。”於是命蔣琬開府治事,加大司馬。

費禕當政六年,歷任職位:

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費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

延熙七年(244年),蔣琬因病臨終前,將益州刺史之職讓與費禕。待蔣琬病故後,劉禪又升任費禕為益州刺史。

姜維在這十九中,歷任職位: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回到成都後,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蔣琬以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

延熙六年(243年),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由此可見,期間的十四年,姜維的職位相較當權蔣琬、費禕相差較大,只是在後面的幾場戰爭中,才有機會得以提升。

正如孫子所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以姜維當時之職位和威望,根本不足以統領全軍,反之易生禍患。

二、十九年中,十三年都在休養生息,六年謀劃東征並應對曹魏兵犯漢中

諸葛亮死後,蔣琬接任後,便推行了全民休養生息的國策。

延熙元年(238年),當蜀漢得知遼東公孫淵造反,司馬懿前去平定叛亂。因此,劉禪在朝臣們的鼓動下,認為征伐曹魏的好機會已經來臨。遂下詔蔣琬,令其領兵征伐曹魏。

這時,蔣琬針對諸葛六次北伐,皆是領兵北出。孫子云: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因此,蔣琬認為秦嶺祁山一線,曹魏守軍警惕心較高,難以攻克。但是,如果從水路東征,突襲曹魏的魏興、上庸二郡,極易成攻。同時,又打算聯合東吳,一同共伐曹魏。

但是,朝中之人討論後,認為蔣琬此計太過兇險,容易被曹魏和東吳堵在上庸,全軍失陷。對此,蔣琬又同費禕思得一個萬全之計。一是,任命姜維為涼州刺史,出兵隴右之地,聯合羌族騷擾曹魏的雍涼一線,牽制曹魏西北一線兵力;二是費禕領援軍駐紮涪縣(今四川綿陽),萬一曹魏想要切斷蔣琬東征大軍之路,也好迅速出兵增援,可保萬無一失。

之後,此提議得到朝廷認可,蜀國便開始大造戰船,準備水路東征。然而,盟友東吳卻遲遲不見出軍。因此,蔣琬在漢中一等就是六年,不但因此失去了東征之機,最終於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不幸病故。

期間,延熙七年(244年)閏月,曹爽領軍出征漢中,漢中守將王平與之相持。這時,費禕率軍繞至曹爽軍後,曹爽擔心後路被斷,遂無奈退軍。

三、姜維有兩次出兵曹魏的機會,但均未獲勝,因此更無北伐之機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誅殺大將軍曹爽,奪取曹魏大權。而此時,擔心受司馬懿加害的夏侯霸,又正好棄魏投蜀。因此,姜維認為,待敵有變的機會來臨,遂上書朝廷,欲領軍北伐,但是,費禕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又不想逆了姜維之意,隨準其領軍1萬,征討曹魏。

出征的姜維,首戰便對上了魏末名將郭淮、陳泰以及鄧艾,只能敗退而回。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姜維再次領兵1萬出征曹魏,雖然無攻而返,卻擒獲敵軍中郎將郭循。但是,斐松之在《三國志》的註解中說明:郭循就是一個普通老百九。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二月,費禕便被這個郭循刺殺身亡。因而,後世許多人猜測,費禕之死的元兇就是姜維。

兩個月後,姜維便率領大軍正式開啟了北伐大業。

正如馬雲所言:就算你有管理一個大集團公司的能力,關鍵是你要有這個機會。所以,機會對於姜維非常重要,從意氣風發的青壯年,也已踏進了老年人的門檻,人生的理想也在慢慢消耗。同樣,機會對於我們任何人,都非常重要,得之也許會一展宏圖,失之可能會碌碌一生。


祥子談歷史



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234)病逝於五丈原,姜維正式主持北伐是在延熙十六年(253)年【相隔十九年】


我們現在開始探討,首先是諸葛亮生前為何不大力提拔姜維?

姜維作為一個降將,在諸葛亮時期已經升遷為了中監軍、徵西將軍【作為一個資歷最淺的人物,這官職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至於為何諸葛亮沒有給姜維更高的職位,那還是一個資歷問題,以及派系問題!

蜀漢政權分三派:荊州派系、東洲派系、益州派系。而姜維不屬於任何派系(儘管諸葛亮很看好他)諸葛亮死後,蜀漢面臨著不可預知的內部問題,若強行提拔姜維,姜維若要穩定局面需要依靠皇權的支持,而皇權需要荊州派系的扶持。這樣一來就等於把姜維提升到了一個高於荊州派系的位置上【這樣一來姜維未必能鎮住局面,甚至還有可能會引起荊州派系的不滿】

所以諸葛亮死後的軍政大權一定要交到純荊州派系的人手上---也就是後來的大將軍蔣琬、大司馬費禕【諸葛亮本來是讓蔣琬接替相權的,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


然後經過十九年的時間裡,姜維進一步得到了歷練和融入到荊州政治派系當中。後來蔣琬、費禕相繼死去,姜維在蜀漢的地位、忠誠等也逐漸得到了提升。

在諸葛亮死後的第十九個年頭,姜維在蔣琬、費禕相繼死去後,拿到了蜀漢軍事大權【注意:是軍事大權,不是軍政大權。沒有“政”】

從此,姜維也就可以繼續當年諸葛亮沒有完成的北伐大業。

所以:諸葛亮死後不大力提拔姜維屬於政治考慮。而姜維在諸葛亮死後近二十年才發動北伐是那時的姜維才拿到蜀漢的軍事大權。


左將軍


姜維為蜀漢效力之前畢竟是曹魏的官兒,投降蜀漢後也一直被防備,雖說是諸葛亮嫡傳弟子,諸葛亮死後和費禕死前,姜維一直沒有拿到軍權。

諸葛亮的北伐和姜維的北伐有本質上的區別,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為了向外界顯示蜀漢的政治地位以及軍事存在,從而促成和孫吳聯合抗曹的保身大局。

蜀漢是三國裡國力最弱小的,曹魏佔據廣袤中原,將廣、兵多、糧足,最具一統天下的實力;孫吳守著戰略咽喉,又處魚米之鄉,人口繁茂,具和曹魏抗衡的國力;反觀蜀漢,在巴蜀交通困難之地偏安一隅,總人口還不到一百萬,軍事實力也遠遠不如曹魏和孫吳,那麼,只有聯合孫吳才能在戰略上對抗曹魏,但是如何才能讓孫吳對聯合抗曹感興趣呢,諸葛亮高瞻遠矚,用國力可以承受之兵力對曹魏進行襲擾,使曹魏時刻處於兩線作戰的境遇,這樣既顯示了蜀漢的軍事能力又向孫吳宣示了蜀漢的軍事實力。


姜維北伐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和轉移蜀漢內部的政治矛盾。姜維雖是諸葛亮的嫡傳弟子,在諸葛亮死後才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但終因降將身份而受蜀主劉禪和主持大局的費禕的猜忌並沒有得到軍事實權。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這時距諸葛亮去世已經19年了。

然而此時的蜀軍堅守還可以,卻不具備主動攻伐的實力,可是劉禪求勝心切,姜維為了軍權被迫多次主動出擊,勞民傷財,嚴重的耗損了蜀漢的國力,同時也暴露了蜀軍的實力,使蜀漢成為三國中滅亡的第一名。

蜀漢之滅,並非全是將軍之錯,實乃後主無道而致也!


鏟史倌



宇宙的塵埃27551


同樣是北伐,姜維和諸葛亮之間的差距,比生薑和豬之間的差距要大多了。

在此前的問題說過,諸葛亮北伐,核心在於緩解蜀國內部矛盾,就好像計劃經濟一樣,大家集中力量辦大事。

當然,由於蜀國本錢太小,諸葛亮也不是非要把魏國打下來,所以一切事圍繞不死兵進行的。於是馬謖丟了街亭,撤;孟獲作亂了,接著撤;沒糧食了,撤……

反正每次撤兵,諸葛亮理由都很充分,有斬獲最好,沒有就算了。再加上每次出祁山之間的間隔相差3~5年,老百姓也不會覺得丞相怎麼著。

但是姜維不是。

在《三國演義》裡,姜維是諸葛亮的學生……

但按照諸葛亮的實際設想裡,真正蜀漢大權的接盤俠(接班人)是,費禕。

費禕是個諸葛亮的腦殘粉。在費禕眼裡,講任何故事都要帶著諸葛亮:

比如費禕要大赦天下,給出的理由是:你們誰能跟諸葛亮一樣明察秋毫呢?為了避免犯錯,大赦。

再比如在本題的關鍵:蜀漢政權北伐的問題上,費禕也是一樣:諸葛亮這麼牛X的人,北伐都不成功,咱這幫泥腿子,懂個屁……

於是諸葛亮死後19年,相安無事,直到公元253年,也就是延熙十六年,費禕被人刺殺了。

這時,姜維才順利進入蜀漢政權的管理層。

此時的姜維考慮的問題就是:立功,證明自己。至於蜀漢怎麼樣,一點也不重要。

再加上姜維一輩子也確實沒取得過什麼像樣子的戰功,還有一個完全可以剋制他的鄧艾……

於是可惜了,姜維就此gg。


酒騎風


這個要看看當時蜀國的國力、國情。

蜀國敢高喊口號北伐,始於劉備。當時的蜀國兵馬錢糧都很充足,劉備認為時機已經成熟,諸葛亮也持相同觀點。可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永遠不如天算,就在劉皇叔大兵即動之際,傳來一個讓他瞠目結舌的消息——荊州失守,關羽陣亡。劉皇叔一怒之下把槍口對準了東吳,沒想到的是,親征的結果竟然被火燒連營,自己也身死白帝城。帶去的幾十萬人馬損折大半,軍需輜重丟失殆盡。此一役導致蜀國兵源緊張,糧草供應也有了不足。

之後,諸葛亮南征南中,又動用了兵馬糧草。南中之戰結束後,開始了連續五次北伐。戰果並不理想,損耗日益漸增,致使原本富庶的益州地區逐漸沒落。

到了姜維接手軍權,開始籌備北伐時,西蜀已經國力不濟。姜維避禍,屯田沓中,搞起了軍民大生產。試想,要不是極度的錢糧緊缺,你就是逃到天邊也避不了禍呀。而此時姜維竟能借這個藉口免死,同時還開墾荒地,生產糧食,這是否說明蜀國已經國力維艱呢?

姜維是在諸葛亮逝世十九年之後開始北伐,供給尚且如此艱難,那麼十九年前諸葛亮剛剛病逝的時候,蜀國國力是不是比現在更難?甚至已經是油盡燈枯了?

經過十九年籌劃,才有了一點底子,姜維出征的時候是何心情?沒準在偷偷痛罵劉備諸葛亮兩個敗光蜀國家產的“敗家子”呢!


禁街虎1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當時雖諸葛亮選定姜維作為接班人,但還是上個了雙保險,選定了費禕、蔣琬等一干文臣在旁輔助,並授予節制兵權之權,畢竟姜維也曾是曹魏的一員降將,可是諸葛亮沒想到之所以他能六處祁山是因為以他為首的主戰派權勢最大,朝野內外可以說說一不二,姜維就不同了,朝野內外包括蔣琬等人都是主和派,而且都是蜀漢的老臣,影響力不是姜維能鎮得住的,諸葛亮一死主和派佔據上峰,很快姜維的兵權也被解除,無奈只能採用主和派休養生息之策。

2、蜀漢經過諸葛亮連年用兵北伐,國力早已衰退,才人凋零,已經不能繼續支撐大規模對外用兵,這點姜維也深知,加上主和派的緣由,只能暫緩。


晴空喜歡笑呵呵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帥軍北伐!

之所以在諸葛亮死後20年才開始,我以為有幾點原因!

一,諸葛亮死後,姜維逐漸掌兵!姜維作為魏國降將,蜀國國內諸多掣肘,北伐大計不得實行!

二,姜維雖不曾一刻忘記丞相北伐遺志,但當時,蜀國內外,各種條件,尚不具備,唯有休養生息,練兵屯田,積聚力量,以待時機!

姜維北伐,雖於諸葛亮死後20年後實行,不論成敗如何,畢竟沒有違背諸葛丞相遺願,

諸葛丞相泉下有知,亦當含笑:沒看錯人!


保定阿龍



45喥卬朢暒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