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文 | 老嘻哈

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鸡肋”者,“啃不着几口肉”是也。

杨修因为说了两声“鸡肋”,就被曹大爷借了脑袋。

今天,我把“鸡肋”这词儿用在“公务员”这个光芒万丈的职业上,恐怕也不太招人喜欢。

远的不说,估计家里的三姑六姨七舅姥爷就不会认同我的这个比方。毕竟在前两辈子人心里,还是公务员这碗饭吃着踏实啊。

的确,在他们的印象里,公务员有稳定的工资,有可观的津补贴,曾经有能拿不能说的灰色收入和各种隐性福利,关键是,无论多少,你能捧着它吃一辈子。

但,

事情好像也不完全是这样。

1

时代一直在变,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公务员队伍中就总有些“不安分”的活跃分子,宁愿冒单位、家庭、社会舆论之大不韪,毅然决然地把铁饭碗还给国家,到市场上去寻他们梦想中更大、更自由的饭碗。

在我的印象里,这样的大规模“跳槽”历史上已经发生了3次:

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以王石、刘永行等为代表的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发生了同频共振,跳进了商海;

一次是1992年,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已经展开了翅膀,全国12万公务员离职,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下海创业;

一次是02-03年间,拜机构精简所赐,全国共有10304名科级以上党政干部辞职经商,我国现如今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就是在那个时候由这些“跳槽”的公务员草创的。

当然,也有很多媒体、公众号大肆渲染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启动之后,一些县官、厅官“愤然离职”的现象,把这称为“隐性福利消失后的公务员离职潮”。

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但无论是官方或是学者,亦或是我本人和我周围的同事,都认为与前三次离职潮相比,这一轮根本算不上是“潮“。更关键的是,跟扎堆儿往里挤的人数比起来,走的这些简直可以说是体制之墙上脱落的墙皮。

2018年国家及绝大多数省份公务员报考人数都有10%以上的增长,且这一增长率已经保持了近10年。在一些网媒和郁郁不得志的公务员网红文章里,把这种现象认定为“90后一代安逸主义、颓废主义”的症状,把公务员职业认定为自甘堕落的老油条工种,貌似大好青年都跑去考公务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跨越发展的大任就后继无人了。

对这种观点,老嘻哈有话说。

2

先分析一下,当前社会为什么公务员报考热长久不退:

  • 第一,生存乃青年之首要任务。

考公务员对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年轻人而言,是个彻头彻尾的基于生存需要的选择。每年高校毕业生近百万,市场竞争之激烈,就业岗位之稀缺,使得“活着”成为众多90后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现实。

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与其他靠技能、经验竞争的岗位,或者靠技术、资本支撑的创业比起来,公考这类靠知识、文笔和谈吐就能完成的竞赛,在规则上更容易被年轻人掌握,即便淘汰率非常高,甚至某些岗位录取率数百比一,可是规则易懂、游戏公平,一旦过关,就有一个可以捧到退休的铁饭碗,不用像私营企业那样,拿着年薪也有朝不保夕的感觉,何况大多数还是按月领仅够糊口的工资。

总而言之,先不管职业生涯怎么样,混口饭吃才是刚进社会年轻人最大的需要,像公务员这样的长期饭票,完全值得一搏。

  • 第二,铁饭碗端得倍儿有面子。

在华夏文明里,吃皇粮一直是最有面子的职业,甚至光宗耀祖的事情。古时候能吃皇粮的人都至少得三甲进士,何止万里挑一。新社会,公务员的门槛虽然不如科举考试那样严苛,但能跨过门槛的也都算得上是知识分子,无论是职业带来的社会地位,还是权力带来的社会威望,总之公务员身份还是很吃香的。

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比如,同等条件下,私企职员和公务员比起来,在婚恋市场上一般要处于弱势;子女入学、父母看病这些家家都得念的经,公务员念起来要简单的多;甚至连某些汽车4s店、信贷产品,常把公务员身份作为抵押优惠条件,关键时候真能多贷点款,或者少掏点利息。

  • 第三,万一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呢。

在一些人眼里,进了公务员队伍就剩一个字,“熬”。熬走了领导,你就是领导。单位不一样、职数不一样,熬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就目前来看,进了市里,基本上八零后可以到科级,至于能不能到县级、厅级,要看努力,也要看造化了,只能说越往上越凤毛麟角。

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公务员你好

公务员专属双层水晶杯

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小程序

现在国家和各省都在大力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给80、90后也提供了不错的上升通道,机会是有的,一不小心被哪位领导看中了,或者一不小心做出点成绩,坐上“火箭”也不是不可能的。

总之,公务员火有火的道理。

但就我的观察也发现,只要进了队伍,没过两年,80、90后们就会怨声载道,抱怨工资低,抱怨工作苦,抱怨提拔慢,然后越来越留恋酒桌饭局、呼朋唤友,一步步往中年油腻大叔的方向发展,收入、职务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腰围,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评价,也和众多网媒逐渐趋近,就是“鸡肋”一块。

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现象,不少公务员进了体制,就停止了知识更新和技能培养,整天应付机关里的行文办事,几年下来就荒废了谋生技能,很可能像某些公众号所说的,离开体制就是废人。

3

但我想说的是,鸡肋滋味好不好,关键你得会啃。这会啃与不会啃的区别就在于,必须要认识到,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鸡肋不只有难啃的骨头,还有皮和鸡脯。

在我周围的社交圈子里,公务员鸡肋的啃法,大致分为三种:

  • 第一,“自得其乐式”啃法。

好这口儿的多为家境殷实的90后公务员,我周围就见过一些,无论男女,家里都是小有成就的商人,父母鼓励考公务员也就是怕孩子和他们一样吃苦,反正不愁钱花,工资少点就少点,稳定就好。这种情况的90后公务员往往平时消费阔绰,也不在意单位福利多少,有兴趣的时候就多干点工作,没兴趣的时候就躲远远的,反正也不怕领导穿小鞋,基本不操心提拔的事儿,那真是一直在玩儿。

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当然,也有一些女干部,生了孩子,没啥提拔的想法,相夫教子,干好本职工作就行,挣钱自然有老公张罗,工作之余逛逛淘宝、京东,买买家用,聊聊八卦,开心就好。

我不是讽刺这样态度不好,而是想说,只要你自己不觉得有问题,过得舒坦,这是大家的自由,谁还跟快活有愁啊。

所以,自得其乐式啃法,虽然吃到嘴的肉不多,但人家也不在乎那一口,啃着玩儿呗。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部分群体正在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扩大,很多提拔无望的中年干部也加入到其中,成为机关里有闲阶级的突出代表。

  • 第二,“吃碗望锅式”啃法。

这种也很好理解,就是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没个够。这部分公务员有点认死理,而且口味专一,在公务员这条道路上有宏伟远大的职业规划和目标,立志一条道儿走到黑。今天刚入职,第二天就敢想市委书记的事儿。单位里脏活累活苦活抢着干,周末加班也是回回不落,人际关系玩儿的也是风生水起。尤其对一些官场小道消息敏感度极高,而且信息来源还颇为可靠。平时领导出现的地方,十有八九得有他的影子,目的也很明确,希望得到领导的信任和栽培。

如果这些人愿意给你看他们的计划表,估计从副科到正厅的任职时间都策划好了,还得精确到天。

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总之,吃碗望锅式的啃法也是职业精神的体现,干一行爱一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家没错,至于能在仕途上走多远,那就得靠造化了。也有不靠造化的,比如,某些领导干部子女,他们从一开始就是正规军,而且是嫡系正规军,是重点培养对象,人家有仕途基因,吃着碗里的,不着急锅里的,只要步伐平稳,总有一口锅是他的,所以啃起来吃相也比前一种优雅一些。

  • 第三,“营养均衡式”啃法。

这是一个新兴群体,他们做好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这红心就是无论如何工作上要尽一把力,要让领导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并适当地处理好与不同人物的关系,以求仕途长度最大化;但他们不会过分地迷恋仕途,也认识到,当不当官,当多大官,可能不是自己想或者努力就能决定的事,有很多因素不可控。

于是他们逐渐将另外两个目标和准备纳入了视野,一是增收,他们在政策、党纪和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尽可能凭自己的特长以及家庭、朋友圈的协助,创造社会价值,增加家庭收入;二是增技,他们平时没有放松学习,不只是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而是涉足其他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提高学历,放下身段广交朋友。

如何把公务员这块“鸡肋”啃出滋味来

可以发现,这类“营养均衡式”啃鸡肋法,爱吃、想吃但不迷恋,而是尽可能吸收鸡肋的营养,让自己更经得起摔打。不难想象,即便有一天,机构精简再次让队伍中的一些朋友离开体制,他们也不会是那个手足无措的人;甚至当他们羽翼丰满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主动离开体制。他们让我想到《反脆弱》这本书中提到的“哑铃型”人生,本职工作之外,你得通过学习开发一个能够匹敌的“副业”,从而抵消失业的风险,让自己不再脆弱。有点类似于“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但更有“狡兔三窟”的智慧。

所以,公务员确实是块“鸡肋”,但啃的好,它依然会成为人生广阔舞台上一个不可或缺而又意义重大的部分,依然会啃的很有滋味儿。究竟怎么啃,全看你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