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脫貧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咱村1475人,脫貧致富路上都不能掉隊。”伊通滿族自治縣景臺鎮倡盛村黨支部書記孫琪林告訴記者。倡盛村是景臺鎮惟一的貧困村,目前建檔立卡戶11戶26人,村落自然資源匱乏、人均收入低、內生髮展動力不足,想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孫琪林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村屯建設要以高標準落實

2016年上任之初,孫琪林就對倡盛村脫貧摘帽有著明確的發展規劃,他明白,道路是經濟發展的血脈。倡盛村小學與部分耕地地處陶家河南岸,給農民、學生在農忙、求學與生活造成諸多不便。2016至2018年間,孫琪林先後兩次爭取到縣民族宗教局的少數民族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共計123萬元以及縣發改局“千億斤糧食”工程項目,完成了村4座橋樑、6個涵洞、325米雙側護坡排水溝建設。同時,申請90萬元少數民族資金扶貧發展項目,開展“造血扶貧”。景臺鎮華安牧業小區建立的現代化豬圈已經為本村實現了建檔立卡戶人均分紅2769元的目標。

黨建脫貧要以新機制盤活

作為一名老黨員,孫琪林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辦法“1+3+X”。“1”就是村黨支部書記統籌安排各方的總協調,孫琪林發揮了思想引領、組織建設、真抓實幹方面的引領作用;“3”是村兩委會議、村民代表大會、黨員代表大會在各項工作中的具體落實,在貧困戶精準識別方面,嚴格落實“八不準八不入”“兩不愁三保障”政策要求,通過前期細緻摸排,從申報建檔立卡戶中精準識別剔除9戶20人,成為了倡盛村精準扶貧的真實體現。“X”是團結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黨員、村屯幹部、德高望重的老村幹部等有識之士共智共創。

黨性修養要以善作為彰顯

倡盛村三組的白亮、白明兄弟居住的房屋房頂漏水,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但因房屋結構為磚瓦房,不符合危房改造政策條件,孫琪林自掏腰包為兄弟倆購買了水泥、石棉瓦,親自僱人監工為他們修損補漏;現年29歲的四組村民李玉梅患有精神疾病,是本村建檔立卡戶中“戶在人不在”的典型。今年6月,她離家出走57天,這可急壞了孫琪林,他動員村民在村屯周邊尋找,並嘗試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參與尋找,最終,在長春市民政救助中心的幫助下,將李玉梅送到了四平市民政救助中心,幾經周折與孫琪林取得聯繫,孫琪林同其家屬將患者送往四平市腦科醫院救治,一個月花去了孫琪林4000元。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孫琪林將李玉梅的特困人群申請交了上去。

孫琪林作為一名老黨員、一名熱心樸實的村基層幹部,在脫貧攻堅事業中投入無限的激情與幹勁。

記者 侯春強

策劃 孟繁傑 石巍 韓鐵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