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宜昌”由来

民国二十年,吕式斌《今县释名》载:“宜昌: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到了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朝廷分夷陵西境另置一县,祈望此分县举措宜于国运昌盛,以“宜昌”为新置县的名称。

后来宜昌县名、地域疆界、地方归属发生过很多变化。“清雍正十三年,升为宜昌府,置东湖县为府治。民国元年废府,改东湖为宜昌。”至今不变。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兴山”由来

汉代时,兴山地域属秭归县治。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首次设立兴山县。“分秭归县之北界立兴山”,置高阳城作为县治。立县时,因“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故名兴山。”(参见光绪版《兴山县治》)。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秭归”由来

秭归地方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称为归乡。《汉志》“有归乡,故归国。”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57年),秭归县名始见于史书。“秭归”一词由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其一,《水经注》引用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屈原此县人也,既被流于江南,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秭归。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为秭归,秭与姊同。”《水经注》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此说,“秭归”来源于“姊归”。

其二,舜即位时,封尧的典乐官夔到归乡,称“后夔国”。约公元前八百多年,楚子熊渠的嫡嗣熊挚因残疾不能继承楚王位,封他到夔。按当时五种爵位(公、侯、伯、子、男)以“夔子”命名作为附庸,夔子国的疆域从现秭归至奉节一带。到楚成王时,因夔子的后代不祀奉始祖,兴兵灭夔,《左传》记载“楚帅师灭夔,以夔子归”。此说,“夔”“归”同音,“秭归”源于“以夔子归”中的“子归”演变而来。

其三,来源于传说,“秭”“子”同音,“秭归”即“子归”。传说屈原在湖南汩罗投江后,噩耗传回故里,屈原贤姊屈幺姑闻讯后天天在山顶面向南方呼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到声嘶力竭,气绝而亡,顿时变成了一只小鸟,在家乡山林河畔飞翔,鸣叫的声音竟是“我——哥——回!”。人们把这种当地特有的鸟叫子归鸟(又名子规鸟、幺姑鸟)。久而久之,“子归”便成了“秭归”。

其四,“秭”是古代数字。《说文》曰“五稷为秭,数亿至万曰秭”。“秭归”用作地名,与屈原没有关系。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巴东”由来

《今县释名》载,“古夔子国地,秦为巫县,梁为归乡,后周曰乐乡,隋改今名,以县在巴山之东也。”此释与《巴东县志》一致。这里,“隋改今名”是指“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名巴东。”(据《巴东县志》)因此,“巴东”乃位于巴山之东而得名。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巫山”由来

《今县释名》载,“故楚之巫郡,秦取之以为巫县,隋改今名。”这里指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巫县更名为巫山县。为何更名“巫山”?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巫山古名巫咸山,以巫咸葬于此而得名。《巫山县志》载“巫山以巫咸得名。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

其二,设立巫山县治时,因县治对面南陵山的山形如甲骨文“巫”字,“巫山”由此得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旧传形如巫字,遂以名山。”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奉节”由来

光绪版《奉节县志》载,“春秋时庸国之鱼邑,属楚。秦为鱼复县,属巴郡。汉为鱼复县,设都尉。汉末徙治白帝,为巴东郡治。蜀汉改永安县,晋仍为鱼复县。西魏改曰人复,属信州;又改曰阳口县。唐贞观中为奉节县。”唐又为何改名为“奉节”?《今县释名》说“蜀先主终,诸葛亮受遗诏于此。有武侯八阵图,县名盖旌武侯,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故云奉节也。”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为“奉节”。

关于奉节地名,当地还有一种民间传说。相传某年,奉节来了一名叫许由的县官,他贪心妄为,想盗刘备及甘夫人墓。谁知他进到墓中,竟飞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许由许由,无冤无仇。私开吾墓,罚你上油。”吓得许由狼狈逃出墓地,再不敢贪心。他一心改正,做一名清官,并亲笔题写了一块“奉公守节”的匾额,立于县衙大堂之上,警醒世人。从此,这里就改名为“奉节”县了。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云阳”由来

据《汉书·地理志》,云阳古称朐忍,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今县释名》载,“汉胊忍县,后周改云安,唐末置云安监金为云安场,元改云阳州,明降为县。”元朝时,怎样设置云阳州的?《云阳县志》记载:“元初设夔州路总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复立云安军,云安县即隶属夔州路、云安军。至元二十年(1283)云安军改置云阳州,省云安县。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全国施行行省制,设四川行中书省,于时,云阳州属于四川中书省四川南道宣慰司夔路。”至于元朝时,为何取名“云阳”?这里有种说法: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时,元太祖忽必烈升云安军为州,州治设在长江北岸汤口镇(今云阳镇),由于古有“水北为阳”之说,故有州名“云阳”。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万州”由来

万州乃川东门户,夏商属梁州地,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朐忍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刘备分朐忍地置羊渠县,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撤销羊渠县,改置南浦县,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南浦县为鱼泉县。

1995年《万县志》“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先在鱼泉县置安乡郡,后改安乡郡为万川郡。”这里记述了历史上第一次见“万”。为何取“万”呢?民国《万县志》说“万之名源于北周万川郡,唐、宋、元皆以‘万’名州,明清始以‘万’名县,良以四川之江口嘉定、宜宾、泸县、重庆、涪陵,虽各受数水会流之江要,皆限于一隅,若吾县则为全川之水所经,万川咸汇于吾县。” 万川毕汇于此,因此有唐、宋、元以“万”名州,明、清以“万”名县。

还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万州,南朝梁置,以州境有万顷池故名。”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忠县”由来

商朝之后,忠县即属巴地,汉代置临江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以州人巴曼子、严颜忠信,改名为忠州,地名“忠”字由此而生。《寰宇记》载“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严顔,并着忠烈而名。”宋朝虽曾更名,元朝恢复忠州。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忠州为“忠县”至今。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丰都”由来

丰都从有记载的“巴子别都”以来,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为巴郡枳县地。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丰都由枳县划出单独设县,因县东北有著名风景地平都山,故县取名平都县。后朝代更替,县域分合变迁。据传,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下诏取其豐民州(今名山镇)的“豐”字与平都山的“都”字,改名“豐都”。到了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豐”字为“鄷”。至解放后,县名一直是“鄷都”。

汉字中,“豐”的简体字为“丰”,“鄷”已是生僻字。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鄷都时,根据历史上县名曾叫“豐都”,建议改“鄷”为“豐”的简体字“丰”。于是,“丰都”改回隋开皇九年旧名。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涪陵”由来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涪陵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年)置枳县。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涪陵”最早见于史书,在三国蜀汉时期。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刘备要改原巴东属国为郡。由于涪陵地处乌江天险出口,古代乌江称为涪水(亦称涪江),加之巴国先主陵墓多在此地,故刘备取“涪水”、“陵墓”首字集成地名“涪陵”,设涪陵郡(当时郡治在今彭水县郁山镇),这是“涪陵”名称由来。后朝代更替,涪陵郡古城废于战乱。疆域变迁,归属更换,“今之涪陵,乃汉枳县。”(见《今县释名》)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

“长寿”由来

汉代枳县地,唐置乐温县。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旻玉珍(后因信明教而改名明玉珍)在重庆建立明夏政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九月,明玉珍将乐温县改名长寿县。县名取“长寿”缘由,据《今县释名》载,“县有乐温山,此山人多耄耋,亦名长寿山,县以此名。”另有民间故事传说“长寿”由来,也与长寿老人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