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卡诺莎之辱”,德皇跪雪3天3夜,会成为西方屈辱的标志?

为什么“卡诺莎之辱”,德皇跪雪3天3夜,会成为西方屈辱的标志?

母弱主少

屈辱带着血腥味,一不留神就会发生杀人夺命、尸山血海之大事件,你在历史、现实里都能看到。

“卡诺莎之辱”是西方文化中最著名的耻辱,已经成为屈辱投降的标志。而这事情的起源,来自欧洲中世纪2个大佬的对杀。

一个大佬是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毋庸置疑的天主教领袖,为让世俗君权服从教会,他找准时机杀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威风。

大家也都知道啦,另一个大佬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不能不说他有些憋屈,刚刚6岁就被格列高利七世开始欺负。

2个大佬对杀几十年,终于发生“卡诺莎之辱”,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事情的前因后果。

为什么“卡诺莎之辱”,德皇跪雪3天3夜,会成为西方屈辱的标志?


中世纪战场

话说,罗马城里的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本来关系是挺不错的,皇帝还为教皇立过大功。

公元961年,萨克森公爵奥托一世带兵赶跑罗马城主贝伦加尔二世,帮助教皇约翰十二世解困,由此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头,而是意味着基督教各国的领袖地位,所以格里高利七世会拿它来开刀。

教皇的手里握有2把刀,来自《路加福音》第22章第38节:“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耶稣说:够了。”教皇对此解释为2个意思:一是世俗惩戒的刀,二是精神拯救的刀。

1056年,年仅6岁的亨利四世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由母后摄政管理国家。已经36岁的希尔德布兰(1073年成为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欺负“主少国疑”,欺负工程启动……

为什么“卡诺莎之辱”,德皇跪雪3天3夜,会成为西方屈辱的标志?


教权的扩张

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对教会还有不少权利,如保留对罗马教皇选举的干预权,对治下的枢机主教团有任命权。

希尔德布兰(格里高利七世)存心欺负6岁小屁孩,1059年推动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教皇选举法》,规定以后教会选教皇选主教,跟世俗的君主无关,谁插手谁倒霉。

1075年,已经就任教皇的格里高利七世得寸进尺,颁布《教皇敕令》27条,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的君主,甚至可以对君主进行罢免。

以前是幼小被你欺,现在已是热血少年,你还继续欺负我,亨利四世有些不高兴了。当教皇命令皇帝放弃对境内教会主教的任命权时,亨利四世忍无可忍,决定对抗格里高利七世。

为什么“卡诺莎之辱”,德皇跪雪3天3夜,会成为西方屈辱的标志?


格里高利七世

格列高利七世看到亨利四世就冒火,不仅跟自己争夺米兰大主教区的控制权,还要召集德意志地区主教开会讨论废黜自己。

先发制人总不会错,格里高利七世于1076年宣布绝罚亨利四世,解除神圣罗马帝国臣民对亨利四世的效忠誓约,企图扶持鲁道夫公爵登上皇位。

那时候的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矛盾重重,格里高利七世的敕令一下子就点燃帝国的火药桶,搞得亨利四世花2年时间都搞不定,不得不向教皇低头认错。

1077年初,亨利四世跑去罗马,要向格列高利七世求饶。也巧,教皇出门了。皇帝就马不停碲地赶往教皇的驻地卡诺莎城堡。

亨利四世也是相当悲惨,敌对势力掌控着前方的各条大道,逼得他在漫天风雪里走山路,那是阿尔卑斯山塞尼峰的羊肠小道。

为什么“卡诺莎之辱”,德皇跪雪3天3夜,会成为西方屈辱的标志?


当冻得鼻青脸肿的亨利四世来到卡诺莎城堡,格列高利七世却不想见到他,让他赶快离开这里。

前途掌握在教皇手里,此时此刻的亨利四世已经走投无路,不得不对自己狠点。他双腿往雪地里一跪,赤着脚就是3天3夜,向教皇也向世人展现“忏悔之心”。

这一跪让格里高利七世变被动了,迫于多方的压力,教皇最终赦免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辱”意味着格里高利七世的威望达到最高达,也成为西方文化中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亨利四世也是“戏精”,悲情戏演得很感人,实际上是满肚子怒火。他归国后,始终放不下“卡诺莎之辱”,一心“攘外必先安内”,把不听话的诸侯全收拾喽。

江山铁桶之后,亨利四世就统治格里高利七世:老子还是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把拿走的权力快点交出来,不然让你好看。

为什么“卡诺莎之辱”,德皇跪雪3天3夜,会成为西方屈辱的标志?


骑兵出征

格里高利七世火冒三丈,马上再度发出“绝罚令”,大力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反对派的叛乱行动。

时势已经发生转化,亨利四世就等着一个“战争借口”,现在就可以安心动手了。他三下五除二就搞定境内叛乱,1081年指挥3路大军征伐教皇,3年后攻入罗马城雪耻。

格里高利七世抵挡不住,他就逃向南方与诺曼人结盟,并带着诺曼人打进罗马城。这次后果很严重,诺曼人大肆破坏罗马,烧杀抢掠进行了整整3天,罗马城被烧毁三分之一。

看到罗马人仇恨的眼光,格里高利七世不得不离开,随着诺曼人来到意大利南方,不久就在众叛亲离中病死在萨莱诺。

老问题可以有新想法。对于“卡诺莎之辱”,你们说是亨利四世“吃亏是福”呢?还是格里高利七世没有“斩草除根”?格里高利七世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