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百姓不會積極反抗?

用戶58877987167


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百姓不會積極反抗,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據歷史資料記載,清末時的百姓生活非常悽慘。一方面要和其他朝代一樣經受封建地主及各級封建官僚的層層盤剝;另一方面,還要供養人數眾多、飛揚跋扈的滿清八旗貴族。所以,很多老百姓其實並不關心滿清政權能否延續的問題。甚至還希望滿清覆滅!

其次,滿清的祖制是打仗是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的事情。很多普通老百姓就是想去打仗也沒有機會。後來,在遭受太平天國猛烈打擊,而腐敗無能八旗軍完全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清廷才不得不啟用曾國藩的湘軍等地方武裝。但是,當太平天國被剿滅後,即使曾國藩也備受懷疑。可見作為主要由漢族組成的老百姓,即使想為國效力。也沒法去積極去反抗!


地震博士


這個問題很複雜,並不是由某一個單一原因所導致的,也不僅僅存在於清末。我們先看一些現有的解釋:

有人說是民族問題,因為清代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但是,清代晚期以來,自曾國藩、李鴻章崛起後,漢族軍事力量是抵抗外侮的主要力量,他們並不因為滿族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就不再維護了。在進一步說,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南還出現過老百姓幫助日軍繳了國民革命軍的槍。所以,民族問題不是唯一原因。

有人說是階級問題,因為上層統治者特別是皇族、士大夫階層可能會維護上層統治地位,但老百姓就不會。這個也有例子,比如,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北京城內外的老百姓還幫著送吃的,搭梯子。但是,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貴族士大夫,也同樣存在投降的現象,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廣東巡撫柏貴就身為滿族卻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開了先河。漢族士大夫方面,帶領英法聯軍去圓明園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他可是真正的帶路黨。所以,單純拿階層問題來解釋,也不全面。

還有人說是清政府的腐敗導致的。這就更不具有說服力了。明朝政府在腐敗方面不比清政府好到哪裡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就是在明朝出現的,(清知府,是清廉知府的意思,不是清朝知府)。可明末抗清的風起雲湧,可圈可點。因此,朝廷腐敗也不是唯一原因。

因此,清末的老百姓有時候還會幫助侵略者打自己人,這是眾多原因調和而成的。其中,最核心的幾條原因如下:

一是清代的中國尚未建立起現代國家。老百姓只知道有家,有朝廷,不知道有國。古代的國的概念,和今天不太一樣。我們今天熟知的國界線、邊境、國旗國徽國歌,等等,在西方也只有幾百年歷史,是在法國大革命後才逐漸形成的。傳到中國來就更晚了。因此,沒有國家的概念,也就談不上愛國主義。

二是清末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這種變局僅有少數人看到。明末的時候雖然也沒有國家的概念,但是明朝的士大夫能夠認識到,滿清的入侵”不是一家一姓的興亡,而是天下興亡“,所以明朝的士大夫和老百姓那麼激烈的抗清,就是因為捍衛的不僅是國土,而是價值觀。那麼,到了清朝,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但是,只有少數精英人士,比如李鴻章,晚晴的留學生群體等,才逐漸發現西方的入侵,並不是馬背民族的野蠻侵略,還包含著宗教、制度、軍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文明的擴張。但是,對老百姓來說,意識不到這一點,只能憑藉自己的好惡進行選擇。


danyboy


哈嘍,大家好,我是火柴。

這個問題問的挺好的,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民其實自古以來都有著非常強的鬥爭性的,但是在清末,面對列強入侵時,當時的百姓卻選擇了消極反抗,這是為什麼呢?今天,火柴帶著您從各個方面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鴉片的大量流入,百姓的大量吸食

即使在清末,中國與外國的貿易還是處於一個順差,畢竟中國自給自足,需要的洋物品少,為了打開中國這麼一個巨大的市場。列強直接向中國輸送大量鴉片,導致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吸食鴉片的熱潮。不僅僅是百姓吸食,軍隊也是,而且軍隊吸食人數比例高的嚇人,這也是為什麼清政府一定要禁菸的原因。百姓吸食鴉片,自身的體質完全削弱了,還拿什麼去積極抗爭呢?

第二,各種不平等條約讓清政府加大苛捐雜稅的徵收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

懦弱無能的清政府在面對列強的炮火下,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妥協。妥協的後果是國家主權一次又一次的喪屍,更直接的後果就是賠的錢一次比一次多,從《南京條約》一直到《辛丑條約》,賠償的銀兩無數。清政府是決然拿不出來這麼多錢的,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徵收苛捐雜稅,割韭菜起碼都會等韭菜長起來,而割百姓,清政府真的是做到了極致。這麼一個垃圾政府,怎麼可能得民心,百姓怎麼可能會去替這個垃圾政府反抗呢?



第三,清朝對於當時漢人的壓制

清軍入關以來做了太多的惡事,臭名昭著的揚州十日與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不相上下。當政以後更是劃分三六九等級制度,旗人地位最高,漢人地位最低。壓迫漢人,讓漢人處於整個社會的最底層。長久以來政治權利、政治地位、經濟上的不平等,讓百姓更加不會從心裡去認同這個政府。這裡額外說一句,新中國以來的民族政策才是真的不錯的,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雖然偶有瑕疵,但是總體上都是擁護這個國家的,只有擁護這個國家才能在國難當頭時願意挺身而出。

第四,民眾的“麻木”

其實對於那個時候的老百姓來說,換皇帝對於他們的影響幾近於無,該種田種田,該睡覺睡覺,甚至看到了當時洋人的生活,有些人還會覺得換個統治者興許自己能過得更好。

其實在小編看來,給人民平等,讓百姓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才能為國家而奮鬥。然而在那個時代,腐朽的清政府不可能看到的,即使看到了也不會行動的。畢竟貴族的奢侈享樂就是靠著剝削百姓,不讓剝削百姓了,那麼調轉槍口第一個幹掉清政府的可能就是他自己手下的貴族了。


火柴看電競


清朝末年,德國軍艦駛入膠州灣,軍艦距離岸邊還有一定距離,而那些德國軍人,是被山東農民背上岸的。德國人上岸以後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膠州灣事件,強佔了膠州灣。

這是晚清歷史中的一個細節,而山東百姓的表現,僅僅是眾多大清子民在細節之下的一個縮影。


這裡談大清百姓為什麼不反抗列強入侵。

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普通百姓都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普通百姓之間沒有固定的敵我概念,管理者帶領百姓與誰為敵,誰才是敵人,反之,則不是。歷史上的壯丁則是很好的證明,跟著誰,就打誰。不跟,則不打也。

此外,必須指出的是,清朝在歷史上非常具有特殊性。眾所周知,清朝是封建帝制的頂峰,清朝對百姓的限制遠勝於其他朝代。而另一方面,清朝皇室是異族入據中華,對漢地百姓的愚化與管控強度更是亙古未有。

在清朝,普通百姓無故聚首,都是很嚴重的事。百姓家所藏鐵器、甚至農具廚具等都有明顯的限制,更不敢私藏武器了。在這種情況下,列強入侵,百姓如何組織反抗?或許還沒有與列強扛上,官府就已經前來緝拿魁首了。


但是百姓抗力列強也不是沒有的,比如三元里抗英等事件,但是舉國同樣的情況比較少。整個大清,大多數地方都是麻木愚昧的。

列強橫行大清土地,統治者尚且乞降自顧,百姓即便不曾愚昧,又如何會助爾破洋?另一方面,清朝皇室不怕亡於列強,但是著實害怕亡於炎漢,自然不敢允許百姓借剿列強之機而坐大了。


蘇綻


說重點,最主要原因,中國老百姓都是小農經濟下分散的、依存度很低的個體,所謂自給自足。他們與國家政權唯一的交集就是按時交稅。正因如此,他們並不關心國家政權由誰掌控,無論張三、李四,還是異族人士,稅賦少就是好人,反之就是壞人。 早在鴉片戰爭時期,侵華英軍將領們就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想方設法討好老百姓,收買人心,其目的就是安撫好中國老百姓,以便集中精力與清廷較量。就事論事,列強這一手夠厲害的。


老唐說史


大凡外國入侵,中國曆朝都會有百姓和政府一起奮起反抗。但清末除了一個三元里抗英和義和團活動了一下,老百姓壓根就沒反應。甚至虎門海戰時清軍艦船被擊沉老百姓反而拍手叫好。真是匪夷所思,這是為什麼呢。
給八國聯軍搬梯子


說白了就是老百姓對清政府認同感太差了,壓根就沒把大清國當成自己的國。為什麼會這樣?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清政府統治者是滿族人,雖然嘴上喊著滿漢一家。但無論政治還是經濟都採用崇滿抑漢的政策。滿漢矛盾始終貫徹整個清王朝,導致以漢族為主的大清國民眾和政府離心離德。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強行易服,民族矛盾激化,就發生了很多類似揚州十日這種慘案,老百姓都是記在心裡的。為防止漢人造反,漢人在清朝受到諸多限制,不許當兵,朝廷也是採用滿人為主,漢人為輔的抑制政策。清朝設立八旗制度。在全國各地駐有八旗士兵。各地八旗的人享有各種特權,加上極速腐化在各地胡做非為,除了打仗是不事勞作,全靠國家供養。給民眾造成極大負擔,老百姓自然怨聲載道,怨恨八旗和清政府。
運送物資

其次是清朝末期國家腐敗,民不聊生。清朝後期八旗腐化,貪汙成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一敗再敗,禦敵無方。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得不割地賠款,然後壓榨百姓。打不過外國人還不能欺負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嗎?慈禧那句“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清政府無恥到極點的寫照。老百姓在他們眼裡就是群幹活的奴隸而已。還不許有要求。清政府防範自己老百姓遠超於防範外國人。《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國不知有民,還能指望百姓心中有國嗎?

據說,在鴉片戰爭時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曾擔任英法聯軍的翻譯。在談判時龔半倫完全和英法一夥,對清政府百般敲詐。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大為不解,氣的大罵他:“你等世受國恩,如今卻為虎作倀,甘願去做漢奸!” 龔半倫聽了後沒有半點羞愧的意思,反而呵斥恭親王說:“我本來想報效國家,可是上進之路被你們全部堵死,還讓貪官盤剝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於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看你們才是真正的國賊!”如果這件事是真的,可見民眾對清政府的痛恨,據說火燒圓明園都是龔半倫給英法聯軍帶的路。

連讀書人都如此,底下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向八國聯軍賣補給,給八國聯軍扶梯子就一點也不意外了。
八國聯軍中的中國人


朱鐵平


清末政府腐敗,人民水深火熱,流離失所,導致民心背向。這應該是其原因。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當你不顧民生,衰敗被侵略被推倒是理所當然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不顧人民死活,人民為什麼要效忠你,維護你?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鑑水漁翁


用現在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會好奇為什麼百姓不去積極抵抗,這是現代人想問題的方式,古人是不會這樣想的,因為觀念的不同,現代人都知道沒有國哪有家,國家有難每個人都會盡可能的去出一份力,因為這就是我們的家,可是古人可不是這麼想的。

眾所周知,古代是朝代更迭非常的頻繁,假如說朱元璋得到了天下,大家都知道這個天下就姓朱了,這個天下是朱家的,假如說劉邦得到了天下,百姓們就知道天下姓劉了,自始至終和他們都沒什麼關係,江山永遠都是一家的天下。

古時候百姓受的可不是愛國思想,他們唯一需要的就是忠君,忠於自己的君王就行了,百姓們可沒有什麼太多的愛國思想,估計百姓就希望能出個明君就可以了,減輕他們的賦稅,讓他們過的更好就行了,當時掌握實權的慈禧可是讓百姓恨的牙癢癢,自然不會為她而戰。

改朝換代的時候百姓們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選擇權,不管誰贏了,百姓依舊是那個百姓,當然也有一部分會去從軍,選擇一方為其戰鬥。列強入侵在百姓看來過去的改朝換代沒什麼區別,所以不會去積極的抵抗。

至於有人說因為清朝是滿族的朝廷,而天下大部分都是漢人,這些漢人自然不會為清廷去積極的抵抗,實際上在晚清的時候,大多數漢人已經不在乎這個了,各種潛移默化的薰陶加上時間實在是太久了,甚至於很多漢人認為留辮子才是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中國的近現代確實是一部屈辱史,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再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開始了整整一個多世紀被人欺負的歷史。

在這期間肯定很多人對於清王朝是相當的失望,還有恨的,正是因為在清王朝的手裡開啟了這一段的屈辱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開始,中國的老百姓其實都沒有開始大規模的反抗,特別是在清王朝和北洋政府時期。當然這裡面的問題也是很多的。

其實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問題還是老百姓的認識不夠,以前可能很多人看過一些關於中國人的奴性問題,在封建社會,清王朝的時候中國人的奴性也是發展到了極致,所以清王朝能夠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原因。我們現在的人覺得一個人愛國是很正常的,愛國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但是當時來說完全不是這樣的,當時的老百姓能夠認字的有幾個人呢?他們覺得這些都是政府的事,對於愛國其實完全是一點概念都沒有的。

其實我們從一些抗日戰爭劇裡面也能看到這一點,現在的很多抗日戰爭電視劇,都是一個小老百姓日軍殺了他的父母,或者村子裡的人,為了報仇而去抗日的,基本上很少有看到一個老百姓說是意識到了中國要被日本滅國滅族了因為愛國才去抗日的,更多的是那些大學生,知識分子才會去這樣做,所以說一個民族的教育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從這一點嚴重的來說,如果沒有教育一個人連最起碼的愛國情懷都沒有。

當然其實在面對外強入侵的時候一個國家的軍隊才是最先也是最直接抵抗的力量,然而由於清王朝本身的軟弱無能,不敢正面和列強開戰,也不敢派軍和他們打,可以看到在面對列強入侵的時候,當時的清王朝有幾次派出了絕對的主力軍隊和他們對抗呢?作為老百姓來說他們能做什麼呢?難道真要用口水淹死那些外國入侵者嗎?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發展教育,發展人才,發展科技,國家強大才是保證國人不被欺負最重要的條件。


小伍講歷史


三元里抗英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為什麼大多數人會這樣形容中國的老百姓呢?其實就是因為自傳統社會以來,中國的老百姓但凡有一口吃的,就不會起來鬧事。凡是各地發生起義了,絕大多數原因是因為老百姓實在是活不下去了。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既然能夠活下去,幹嘛要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起來造反。所以說中國的老百姓並沒有一種好勇鬥狠的性格。

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問題清末面對列強入侵,大部分百姓為何不反抗?其實不僅不反抗,反而有些老百姓願意與這些洋人接觸,比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我們能看到大量百姓與英軍交易的例子,英軍只要支付錢,他們就提供淡水和食物。那為什麼後來又出現了三元里抗英事件呢?其實這與英軍的做法有關,他們出於好奇打開存放在雙山寺中的棺槨,被村民們誤以為刨墳掘墓,另外還發生了英軍強姦婦女的事。這兩件事徹底激怒了中國的老百姓,他們自發聚集起來圍攻英軍,後來在知府的調解下,衝突才得以終止。現在三元里抗英事件得到了較高的評價,稱它是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的民眾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民眾的勝利。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場小衝突,英國人在正式報告中甚至都沒有提起。中國的老百姓在這一場衝突中的表現也沒有那麼突出。

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

其實這也不能怪中國的老百姓,嚴復在戊戌維新時提出的變法綱領就是“開民智,鼓民力,新民德”,為什麼鴉片戰爭以來的許多仁人志士這麼重視開民智呢?就是因為中國老百姓在許多問題的認識上有很多侷限性。比如說和我們這個問題緊密相關的就是對“民族國家”的認識。“民族國家”的概念產生於西方,中國人的“民族國家”概念形成很晚。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才最早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在此之前中國的老百姓對什麼是國家沒有多少概念。梁啟超又提到“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其是反映出來的就是此前中國人認為國家就是某家某姓的王朝。改朝換代對中國老百姓來說只不過換了一個人坐龍椅,對他們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多大影響,持有這種思想的中國老百姓,難得還能指望他們在列強入侵時,起來反抗嗎?

參考文獻

1. 卞敏著. 中華民族精神研究

2. 朱桂鳳主編. 中外民俗概論

3 . 遲成勇著. 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觀照與歷史嬗變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桂強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