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的茶市文化

紫陽的茶市文化

圖:紫陽茶的銷售,歷史上以3個地區為主:陝西關中、甘寧青新和楚豫地區。



茶市


陝南茶葉草市因有漢江黃金水道貫通,可以很方便的與業已形成的水陸商業網絡連接。唐人崔融雲:“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後晉劉煦等《舊唐書·崔融傳》)。清代和民國的紫陽茶大都集散於西鄉、漢中,運銷甘肅、寧夏、青海等省,還沿漢江黃金水道遠輸華中地區。清代和民國紫陽較有名的茶葉貿易的“草市”,主要有宦姑灘、瓦房店、紅椿壩、上七里(今劃歸漢陰縣)、洞河、洄水灣、毛壩關、麻柳壩、蒿坪河等10餘處。

紫陽的茶市文化

圖:紫陽縣販茶存票



茶鋪


建國前,陝西的幹茶鋪是很有特色的。大體分兩類:

一類是小茶鋪。門面不大,一家一鋪,一人一鋪。資金不多,小本經營,以作零售茶葉生意為主,兼做茶葉加工和外銷。茶的來源多直接向茶農購買,買回後動員全家勞力投入加工,細心揀擇,分等分級,按質定價,此種勞作方式名曰“全家福”。遇上忙不過來的時候,也僱工揀茶;

紫陽的茶市文化

圖:紫陽茶馬古道




另一類是大商號。僱有夥計,配備有帳房先生,有連鎖店,乃至在外地設分號。抗日戰爭前生意做得較大的有乾昌大、天昌豐、義聚生、懷德堂、燮昌永等10餘家。年銷茶業約25萬公斤(250噸),佔安康市場運銷總量的20%。抗日戰爭時期,安康城曾遭日機轟炸,紫陽則處安全地帶,其間安康有德興和、天昌豐、聚豐厚、鈺源長、義聚生等13家商號集體遷到紫陽縣的瓦房店,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街道空前繁榮,有“小漢口”之譽。這13家大商號年運銷茶葉由戰前的60萬公斤(300噸)猛增至90萬公斤(450噸),佔全地區年運銷總量的2/3。

紫陽的茶市文化

圖:紫陽麻柳,毛壩茶為貢茶的歷史證據。



茶市人物


建國前的陝南茶市是很有特色的。茶市最活躍的人物大體有下列幾類:

一是茶莊老闆。他們多是八幫商會骨幹,商號名有德興合、乾昌大、天昌豐、聚厚豐、鈺源長、三義生、同義誠、燮昌永、福聚源、長慶榮、德茂合等。交易額較大,大批買進,或數萬斤,乃至數十萬斤;

二是外地流動茶商。主要有關中客、漢中客、湖北客和西北客。西北客以甘肅人為主,還有寧夏人、青海人,有藏胞、有回民。西北客購茶用現金,也用鹽巴、毛氈、皮貨、藥材以物易物;

紫陽的茶市文化


三是茶棧主。他們接待外地茶商食宿,收取住宿費,還為茶商提供收購門面和儲存茶的庫房,並代茶商出面聯絡小販、茶滾子、牙子為其效力,茶棧主從中收取勞務費;

四是茶販子。他們是小本經營,人員數百,較之座商靈活機動,連軸轉著趕場,倒買倒賣;

紫陽的茶市文化

圖:紫陽茶東南西北區《徵收稅存根一》



五是茶滾子。他們隨買隨賣,瞬間獲利,如驢打滾,故形象地稱之為“茶滾子”。按時興話說,就是茶市倒兒爺;

六是牙子客。他們不直接參與買賣,只充當中介人。每集有數十人之多,活躍在茶市的每個角落,緊緊粘住買賣雙方,從中撮和,賺點蠅頭小利。他們有善說六國的如簧巧舌,還創造了一套獨特的“黑箱操作”方式,袖籠內捏手定價,論價多用只有業內人才懂得的行話;

紫陽的茶市文化

圖:《何君閣道碑》拓本




七是揀茶工。多系集鎮婦女。大的茶行臨時僱的揀茶工多達百人,全縣臨時操此業者超過1000人。雖是小作坊,因勞動的集體性,使習慣單家獨戶悄悄打發歲月的家庭婦女們感受到集體勞動的愉悅。他們在這一年中為數不多的時日裡,不僅有豐厚的收入,還可以交朋結友、說說唱唱、打情罵俏、交換信息,真是一舉數得。一個熟練的揀茶工,每日可揀茶50斤左右;

八是運茶工。水上有茶船太公(今叫駕長)和他的夥計們(即水手),或背纖西進,或蕩槳東流。上漢中、下河口。久而久之,“下河口”成了紫陽人“逛大碼頭”、“見洋廣”的同義語。紫陽茶船很多,有時一次出港20餘號,白帆連成一條線,襯托著青山綠水,很詩意,很壯觀。不通航的集鎮,茶葉運往山外,就靠腳力。腳力,紫陽人稱之為腳伕、背腳的、背佬二、背二哥。

此外,茶市還有開茶館的、說書的、雜耍的、賣狗皮膏藥的,還有開煙館的、開餐館的,還有收稅的、巡街的…….一個“茶”字使集市五花八門、多姿多彩。

紫陽的茶市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