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希望你不要那么乖

孩子,我希望你不要那么乖

小区中心有个小花园,几个老奶奶带着孩子在那里晒太阳玩耍。一个孩子哭起来,说想要坐小伙伴的小三轮车,车主人却把他推到一边。奶奶说,宝宝乖,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要。

我走过他们,还听到奶奶在说,宝宝最乖了……我想到了当我还是小女孩时,这样的话,听过很多很多次。乖孩子似乎就是打在我身上的一个标签。

乖孩子就是听话、温顺的孩子,就是不要别人东西的孩子,就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就是安安静静、不给大人找一丁点儿麻烦的孩子。然后,乖孩子心里到底快不快乐,这是另外一回事儿。

有一件小事,但也许并不小,至少它记录了我性格养成的某个切面。

那时的我大概10岁,暑假的一天,我到附近镇上玩,在街上遇到了二舅。见到我,他很高兴,问我:想不想吃西瓜,我买给你吃。我明明很想吃,却说,不想。二舅不信,我说,真的不想。于是,二舅叮嘱我早一点回家,就走了。

时隔这么多年,人到中年,任何一种食物对我都不再有多么大的诱惑,但是,我仍然会想起那个夏天,想起那瓣沙瓤的鲜红欲滴的缀有黑籽的西瓜,我为我没能吃到它,饮恨至今。并不是真的可惜没吃到西瓜,是恨当时的我,为什么那么虚假。

原因在哪里?我想到了母亲对我的夸奖。

孩子,我希望你不要那么乖

我从不怀疑,母亲是爱我的,为我骄傲的,她总在人前夸我不馋嘴、别人给的东西都不要。这在她看来,是乖孩子应具备的最美好的品质之一。而我,其实和所有孩子一样馋嘴,何况是在物质那么匮乏的年代,一颗糖果都可以营造出一个舌尖上的天堂。

可是,为了让母亲的夸奖名副其实,为了母亲及众多亲友眼中乖孩子的形象,我压抑了自己,哪怕只是想吃西瓜这样一个如此简单、原始、微小的欲望。

与此异曲同工的,是母亲的另一句夸奖:“我女儿听话,不调皮。”听话的孩子有糖吃,不听话的孩子吃板子。母亲还有一句口头禅:“穷人作欢,必有大难。”每当我和弟弟们打闹、淘气时,母亲就如此警告我们。我们在争抢中磕了碰了摔了哭了,母亲也是用这句来作为总结。她以此告诫我,做人要老实本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得意忘形。

作为家中老大,在父母的提醒下,我更要以榜样自居,所以比弟弟们更听话,更遵从父母。由此带来的结果之一是,我考上了大学,是村里那群同龄人的唯一。结果之二是,成年后的我,不自觉地继续在做那个乖孩子———在诱惑面前有极强的克制力,在权威面前有更多的服从,循规蹈矩,对很多事,宁愿做旁观者,而不是引领者。

但是,成人世界和孩童世界是有所区别的。在现实世界里,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争取,而非等人奖赏。

孩子,我希望你不要那么乖

我开始有所反省,有所改变,不再继续做那个“听话的孩子”,包括后来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抉择,都是对我一直以来做乖孩子的反叛。这固然艰难,但我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佳的,我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因为,当年为了夸奖,我压抑欲望,舍弃一些本该拥有的快乐。现在的我,要学做真正的自己。

这时,对于母亲当年的夸奖,也会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会质疑,母亲的赞美一方面是发自内心,但一方面,会不会也隐含私心?

比如,母亲喜欢不馋嘴的孩子,是为了显得她教育的孩子很有教养。母亲喜欢温顺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不会闯祸,让做父母的省事省心。当母亲夸我听话、文静,其实也是用这句话束缚了我,让我少了很多活力与野性,少了冲劲。

母亲用她的表扬,牵引着我往她界定的那条路上走。在她的世界里,这条路也许是最好的路,但在我的世界里,却不一定。我会碰壁,会头破血流,会此路不通。

明白这一切后,我开始减少对孩子脱口而出的夸奖,尤其不会夸她听话、乖、懂事。我不想给她套上我曾套过的枷锁。我不希望再出现那样一个孩子———她站在热气蒸腾的街旁,看着那一瓣瓣沙瓤的鲜红欲滴的西瓜,违心地说:我不想吃。

作为家长,期待孩子乖巧、讨人喜欢,这并没有错,但是,凡事有度,物极必反。如果家长只是一味教育孩子乖,鼓励孩子乖,不给家长找麻烦,那就可能会走进另一个误区。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解放孩子”的主张。他说,我们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嘴巴”。

是啊,我们的孩子不能太乖。所谓的“乖巧”常是一种懒惰的逻辑。养育一个孩子太辛苦了,所以很多父母就希望孩子乖一些,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省心很多。然而,心中充盈着爱与被爱的体验的孩子,是不会太乖巧的。相反,他们会醒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给父母惹麻烦。同时,他们也会努力地去表达自己的爱,而不会轻易退缩。

有能量的孩子,比乖巧的孩子更健康,也更容易适应这个社会。

本文选自《莫愁·智慧女性》,如果您还想阅读更多文章,可以打开公众号下方“杂志订阅”栏目,选择购买您喜欢的《莫愁》杂志,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打开“莫愁优选”小程序,选择您感兴趣的栏目——

莫愁优选

孩子,我希望你不要那么乖

审核:韩丽晴

莫愁大观园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