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憶「老辰光」︱ 採茶燈和漁蘭花鼓

拾忆“老辰光”︱ 采茶灯和渔兰花鼓

被紙墨浸潤的老辰光,灰撲撲地鑲嵌在書架上。所有古舊的細節,在破碎的手機屏幕上,均高貴地緘默著。我聽到一絲微細的召喚,雍容地坐在這裡,靜靜地,訴說著錫北的記憶。

從本期開始,慧聚錫北將定期給大家放送錫北的民間故事、名人傳略、軼聞鄉情等,帶著大家一起淘趣錫北往事。也歡迎大家把自己知道的老故事告訴小編,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

我們的聯繫方式是:[email protected]

拾忆“老辰光”︱ 采茶灯和渔兰花鼓

採茶燈與漁籃花鼓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無錫東鄉始行灘簧,而張涇橋則以採茶燈為盛。俗稱:“正月半,龍燈看,二月半,採茶看。”所謂採茶燈,即是調花燈。

當時張涇橋的採茶燈有“三多”:一是花樣多。飛鳥走獸,魚蚌蝦蟹都可紮成花燈,夜裡點有蠟燭,引人入勝;二是參加人數多,少至幾十人,多至一二百人,扮演各種人物,飾神仙鬼怪,蝦兵蟹將,表演各種絕技,令人叫絕;三是表演花樣多,有“四開門”、“穿鎖鏈”、“梅花捲心”等調法,使人眼花繚亂。

最惹人喜愛的乃是泉山華李巷表演的《漁籃花鼓》舞。《漁籃花鼓》由三個演員演出,一個裝扮成漁婆,手執漁籃和手帕;一個裝扮成漁姑,手持漁鼓燈與鼓槌;另一個則裝扮成小丑,手拿摺扇從中挑逗打趣。演出時邊舞邊唱,花燈燭火似流星,風格清新而樸實,舞姿優美而明快,加上充滿水鄉風味的唱詞和音樂,深受廣大鄉民的歡迎,可稱獨樹一幟。

《漁籃花鼓》一般都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半至三月半隨採茶燈在夜間穿街走巷演出,有時也參加廟會和舞臺的演出,演唱的大多是民歌小調,內容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勞動和愛情、美好的願望和追求,對同時期處於坐唱階段的灘簧有直接的影響。灘簧吸收了漁籃花鼓的舞蹈動作和表演形式,從坐唱發展成對子戲,因而對錫劇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拾忆“老辰光”︱ 采茶灯和渔兰花鼓

漁籃花鼓

來 歷

說到《漁籃花鼓》的來歷,就要提到漁婆橋。張涇橋西街涇河有個拐角處,名松崗灣,灣北有個花園浜,浜口常年停著一隻吳江船(小漁船),船上有漁婆和一對兒女,以打魚賣魚為生,生活艱辛困苦。時值浜口造橋,將完工時,還缺三十兩銀子買橋板,一時停工數日,此時老漁婆慷慨解囊,將十多年的血汗錢捐出,至使橋面順利完工。後來得知,他們本是官宦之後,落難至此,有此美德,實在可敬。為表彰他們的義舉,此橋命名為“漁婆橋”。

拾忆“老辰光”︱ 采茶灯和渔兰花鼓

清晨,漁婆到街上去賣魚,一對兒女便常常唱著漁歌,敲著漁鼓,在涇河撒網捕魚,嗓音清脆,曲調高亢,時有路人圍觀。當打到大魚時,兄妹倆手舞足蹈,還向路人扮怪相,常常引得路人大笑。

《漁籃花鼓》就是由華李巷的調燈藝人根據他們的打魚情景編創發展而成,直至流傳至今,常演不衰,深受群眾的喜愛。

拾忆“老辰光”︱ 采茶灯和渔兰花鼓

《漁籃花鼓》在1945年秋,參加無錫抗戰勝利慶祝提燈遊行,並於“新世界大舞臺”舉行專場演出,深獲好評。

1957年參加江蘇省民間民族舞蹈匯演轟動舞壇,引起全國舞蹈界的關注。

1984年再次參加江蘇省民間民族舞蹈調演,獲優秀表演獎,被編入《中國民間民族舞蹈集成(江蘇卷)》。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拾憶老辰光

聯繫我們 : 文章底部留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