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劇老藝術家史桂英《王邪招親》春風拂面美滋滋一折

呂劇由山東最主要的曲藝形式——山東琴書發展而來,最能代表山東風格,這已經在學界達成了廣泛共識。不過,呂劇作為戲劇形式,最早發源於哪裡,卻有著不同的說法。

博興說

約在1880年(清光緒六年)左右,孫中新便和劉巒峰等唱曲藝人合夥,把帶有故事情節的曲子,如《後孃打孩子》《審青楊》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戲劇的樣子化妝演出,當時群眾稱這種藝術形式為“唱小戲”,主要伴奏樂器是四根弦。後來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揚琴和墜琴,唱腔由“秧光腔”改為“坐腔揚琴”,很快又發展到“上裝揚琴”。

2007年,博興縣呂藝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呂劇藝術之鄉”榮譽稱號。

廣饒說

約1900年,樂安縣北部(現已劃歸東營區)時殿元和崔心悅、譚明倫等人從京劇、五音戲的表演中受到啟發,第一次將琴書中的《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當地群眾稱之為”驢戲“,而演員自稱為”化妝揚琴“。當時的主要伴奏樂器是揚琴和墜琴,主要曲調是”鳳陽歌“,後來發展成了”四平“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2008年,東營區牛莊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呂劇)之鄉“榮譽稱號。

膠東說

關於呂劇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即膠東說。約在1894年,膠東琴書藝人翁老明在登州府(今蓬萊)內將《三打四勸》中的《蘇保送妹》一折舉行了“化妝跑圓場”的公開演出,群眾稱為“膠東蹦蹦戲”。“化妝揚琴”在濟南被定名為“呂劇”之後,蹦蹦戲隨之更名,老藝人組建了蓬萊建國劇團呂劇隊、萊陽專區呂劇團(今煙臺市呂劇院)。

呂劇老藝術家史桂英《王邪招親》春風拂面美滋滋一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