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之人间世》4.7

<4.7>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与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请教孔子说:“楚王派我出使,任务十分重大。齐国对待使者,总是表面恭敬而办事拖延。要催促一个百姓都不容易,何况是诸侯呢!我很惶恐。先生曾对我说过:‘任何事不论大小,很少有不合正道而得到好结果的。事情如果没办成,一定有人事惩处的祸患;事情如果办成,一定有阴阳失调或忧劳成疾的祸患。不论事情办成或办不成都没有后患的,只有有德的人可以做到。’我平常饮食粗糙不求精美,家里连厨房的伙夫都不须寻求清凉。可是现在我早上接到出使的命令,晚上就要喝冰水解热,我真是忧心如焚啊!我尚未接触到真正的事务,就已经出现阴阳失调的祸患了。而事情如果没办成,一定还有人事惩处的祸患。这两者加起来,做臣子的实在承受不了。先生请来指点我吧!”

人道之患与阴阳之患无法两免,因此形成两难的困境,正如我们常见在群体中有责任感的人,因为事情办成而阴阳失调或忧劳成疾。

“有德者”并非儒家所谓“具有道德修养的人”。在此,“德”与“得”通,有德者代表体道有得,并且能够自得的人,也就是保存了道所给人的本性与禀赋,完全不受后天外在环境的影响,以致于影响自己天生从道得来的条件。所以有德者接近庄子所说的圣人。

梁启超先生受到“饮冰”二字的启发,文集命名为《饮冰室全集》,即表示借由写作来抒发济世的热情。

庄子《内篇之人间世》4.7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