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吴三桂

再说吴三桂

再说吴三桂

初秋时节,一夜雨潇潇,凉意顿生。凌晨起来,窗外依然是淅淅沥沥的雨声,伏案读书,一个多小时后出门,雨不但没有停的意思,反见得更加的紧密,一路行来,秋雨如泣如诉,古城静谧优雅,古树、城楼静静地肃立于雨中,感觉颇有些凄清而肃穆的氛围。多日的酷暑如今是一扫而空,凉爽的秋日骤然间就降临到了古城!

相对于南方诸大城市的高温酷暑,西安无疑进入了天堂的序列,但愿一雨而知秋,高温不再光临古城,则幸福甚矣!

早晨读书的辰光,读到林语堂先生的《辉煌的北京》一书,其中有一段关于吴三桂的论述,很刺激我的神经,客观而言,林先生只是顺笔说说而已,对吴三桂并没有指责批判的味道,反而很表同情。文中说,李自成进京以后,俘获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一下子激怒了平西伯,这才向满虏借兵复仇,其出发点并不是恢复大明,为崇祯皇帝报仇,仅仅是为了夺回自己心爱的女人。后来果真做到了,不仅赶走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如愿以偿的夺回了陈圆圆。可满族人并没有话复前言,遵守先前的约定,占据北京不走了,不但不走了,反而把国都从关外迁到了北京,少年天子顺治和自己的母后孝庄太后进入北京紫禁城,一个王朝就此开始了!

这个局面就不是吴三桂所愿意看到和接受的,但,大错铸成,又无可奈何!历史也许就是如此奇妙,难以揣测,不经意间拐了一个弯,风云突变,局面大大不同了!吴三桂大概也是后悔不迭,为了一个美人,背上了大汉奸的千古罪名,值是不值呢?只有问他吴三桂自己了!

再说吴三桂

说到吴三桂,读过历史的人一定会很痛恨,引狼入室的他,和后世的汪精卫一样遭人唾骂。近些年来有些人为汪精卫翻案,说了一些很客观的话,鄙人原则上不愿意苟同,但也的确感到同情。过去简单明了的是非评判如今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有点不易说清的感觉了!可见,历史是相当复杂的事情,还原不到当年的历史情境,就无法做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对汪精卫如此,对吴三桂也应当如此!设身处地为吴三桂来想,当时的情况,他不向满洲借兵又能靠谁?明知是一杯苦酒也得捏着鼻子吞咽!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甲申巨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明王朝覆亡大清兴起,改朝换代的这一年,有太多的伤痛,有太多的悲伤,有太多的愤懑……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中国人进入异族统治的漫长时期,标志就是每个中国男人头上的辫子,不男不女的二百七十余年奴隶生活,直至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才结束了汉族人屈辱不堪的亡国史!追根溯源,始作俑者不是吴三桂又是谁!他不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谁配!

当然,作为吴三桂而言,这个局面绝对是他不愿意接受的,但神州陆沉,他一个区区的山海关总兵,仅仅只有几万人马,说什么也改变不了局势。大明王朝也的确烂到骨髓里了,谁也莫想挽狂澜于既倒!再不情愿也只得接受事实,入关的满清也没有亏待他,封他为平西王,坐镇云南,他也乐得离开北京这个伤心之地,带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远徙云贵,在烟波浩渺的滇池之畔安顿下来 ,为陈圆圆修建了美轮美奂的宫殿,准备和自己的爱人相伴厮守,一生就此度过。孰料还是不能如愿,稳定大局以后的大清,也不会容忍他偏安一隅,称王称霸,逼得他再度起兵造反。但他的话汉族人是没人相信的了,索性自立为王,建起自己的大周王朝,短短几年间灰飞烟灭,永远被埋进了历史的深渊!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如今翻检起来除了唏嘘而外,还能如何?

再说吴三桂

严格而言,吴三桂不能简单用好人还是坏人来评判,一个历史人物,其复杂性难以一言而蔽之!

但有一点绝对不可原谅,吴三桂后来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发指。南明的桂王兵败以后逃到了越南,是吴三桂穷追不舍,把桂王抓回云南,在昆明用弓弦绞死,桂王的世子以及亲眷几十人无一幸免。这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能干得出来的!用穷凶极恶、丧心病狂来形容毫不为过!悲惨的桂王,亡国之君的悲惨遭遇让人无限同情,而罪魁祸首并不是敌人,而是过去自己的臣子,这就更加的惨上加惨,连多尔衮都不愿做的事,吴三桂做得出来,他不是混蛋是什么!后来他起兵造反,起初的口号就是反清复明,但汉族人绝不同情他,两三年他就在痛苦与悔恨、忧惧中可耻的死去,他的子孙后代也没能幸免,身死族灭,也是一个悲剧收场!

明亡清兴六十年,是中国人记忆深处最痛的一个时期,大汉衣冠换成了夷狄之服,一穿就是近三百年,惨是不惨,痛是不痛?我对这段历史最为醉心,也研究过,因而倍感伤怀,每每怀想起来,不由得一洒痛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