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光:行走桃鄉|人物誌

刘永光:行走桃乡|人物志

白天到田間地頭走訪調研,會議安排在清晨或夜晚;冬日裡冰雪覆蓋腳下的路,夏天來時山區的日頭最是烤人……就這麼不知不覺地,劉永光來平谷掛職已有八個月了。

在此之前,博士後畢業、在機關工作已6年的他沒想到,自己還能有機會深入到農村一線開展發改事業。

刘永光:行走桃乡|人物志

今年1月,按照市委組織部“人才京郊行”工作安排,他來到平谷區發改委掛職副主任。

“到平谷掛職,遠離家人、朋友、同事和熟悉的工作環境,真正走入農村、走進農民家裡,雖然辛苦,卻正是一次自我學習、提升和完善的好機會。我也希望通過這次掛職,能更瞭解區內居民所思、所盼,在自己業務範圍更好地解他們所憂、所急,用實實在在的努力惠及更多村民。”他這樣說道。

“暖”

不讓娃娃凍紅臉,兩個月完成煤改氣補貼新方案

孩子剛滿週歲,初到平谷掛職的劉永光不得不開啟“兩地跑”模式,每週回家兩次,耗時近10個小時。沒多久,他便把兩次變為一次,省下的時間全用在了儘快熟悉區裡工作和深入瞭解村民需求上。

剛來平谷那會兒,時值深冬,區里正就“煤改氣”補貼政策進行調研,他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走村入戶,瞭解情況。得知有的村民為節省取暖費每天只開幾個小時的暖氣,他心裡受到很大沖擊,“當時看到和我兒子一般大的村裡娃小臉凍得通紅,還聽說孩子夜裡被凍醒會哇哇大哭,很受觸動。”

之後,他立即和同事們一起馬不停蹄開展密集調研,僅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煤改氣新補貼方案並正式實行,讓區裡6萬多戶農村家庭因此受益。雖然自己也沒多少時間照顧家人,但一想到可以讓更多的老人孩子得到溫暖,他便幹勁十足。

刘永光:行走桃乡|人物志

到村民家中調研

解決問題要調研,主動施為同樣離不開調研。從區發改委所在的社會服務中心大樓出來,向西走不到500米就是嶽各莊村,平日裡晚上若不加班,劉永光就會去村裡走走,跟村民聊天,看看還有哪些工作需要加強。

有一次,他同一位大娘聊起環境衛生,大娘說現在村裡有人管理垃圾了,但汙水還是沒人管,村民用後的汙水都得從家中拎出來很遠再灑到大街上,既不方便,也影響環境衛生。

針對農村汙水處理存在的一系列短板問題,他與區有關部門多次對接,將農村汙水治理工程納入了“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重點任務,確保2020年前區內農村汙水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類似這樣的調研經歷還有很多。談起掛職平谷的最大變化,劉永光說,是和老百姓的聯繫更緊了。區裡的每件工作都直接關係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這讓他心頭的責任感更有分量。

“惠”

為村民增收,3萬字調研報告寫下來腳力都強了

日復一日走村串巷地外出調研下來,家裡人也明顯感受到了劉永光的變化。“這半年沒怎麼去看在天津的母親,最近兩次見面,母親都說我變瘦變黑了。如今自己也感覺走路帶風了,訪基層的腳力增強了,業務面和工作思路拓寬了,大局觀也提升了。”

刘永光:行走桃乡|人物志

調研農業發展

為了弄清區裡的產業情況,從今年2月起,他和同事們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展開工、農、房地產、文化旅遊、新興產業、文創產業等六個行業的系統調研,密集走訪了29家企業、13個鄉鎮街道、6個產業園和18個委辦局,分析每個行業的發展情況,找出問題並給出建議,完成了近3萬字的調研報告。

報告給出的“互聯網+農產品”等建議,已被確定為區內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中的5項產業政策,即將在今年出臺。

刘永光:行走桃乡|人物志

持續到凌晨的分區規劃研討會

眼下剛好是大桃豐收的季節,平谷區投入了1000萬元實施“互聯網+大桃”工程。劉永光也會抽出時間去熟悉的桃園轉轉,問問今年的收成和銷售情況。他從劉家店鎮萬莊子村的李大爺家瞭解到,對方擁有800顆果樹的桃園今年得益於“互聯網+”模式,一畝地收成可達1.3~1.4萬元,比去年平均每斤增收了三成左右。

刘永光:行走桃乡|人物志

在桃園詢問果農收成

“甜”

助桃農變廢為寶,“生態橋”被評國家生態文明宣傳案例

既提到了桃園,就不得不說享譽全國的平谷大桃。平谷素有“中國桃鄉”的美名,其培育出的桃子不僅個大、色豔、顏值高,甜度也出類拔萃。

好果子離不開好環境,而政策環境尤為重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以“生態立區”為主線的平谷,聯合薊縣、廊坊北三縣建立起生態合作機制,還已獲批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刘永光:行走桃乡|人物志

調研“生態橋”項目

今年正值國家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中期評估,“‘生態橋’協同處理農林廢棄物模式”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模式”被評選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第一批宣傳案例。

劉永光介紹,平谷目前有30多萬畝果樹林,年均產生20萬噸枝條、落葉等廢棄物,存在一定的環保和安全隱患。為此,區裡開展“生態橋”試點工程,將果園廢棄物粉碎後製成有機肥還田,變廢為寶,實現環境提升,幫助農民增收。

寅洞村果農張浩友家種了10畝桃樹,去年他將冬剪的20噸枝條陸續送到了“生態橋”基地,換回了有機肥,立馬就給桃樹用上了,帶來的變化讓他樂開了懷,“以前這些樹枝都用來燒炕,現在樹枝換成了肥,用上後今年種出的桃不僅甜度更高、顏色更豔,保鮮期也比過去多了5天左右,平均一畝地還能省500元的肥料錢。”

掛職之前,劉永光只來過三次平谷,其中兩次都是以遊客身份,停停走走皆是瀟灑。而今掛職期已過大半,雖留下汗水無數,但歸期將近,他對於這片土地仍有諸多牽念。“在我心目中,平谷的名片就是’山水平谷、森林城市、花果之鄉、美好田園’。剩下的時間裡,我會爭分奪秒,為建設美麗平谷再加把勁。”

刘永光:行走桃乡|人物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